捕捉对立背后统一的契合点

2024-04-25 11:05李建生
《学习方法报》写作·高考 2024年45期
关键词:作文题小鱼矛盾

李建生

考場一类文八大关键点(五)

前言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它揭示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领域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内部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它包含如下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排斥。王籍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便充分体现了这一规律。“蝉噪”“鸟鸣”的声响与山林的幽静形成一组矛盾,二者无疑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蝉噪”“鸟鸣”的声响势必打破寂静,而山林要幽静就定要排除声响。但同时二者却又是相互统一、相互依存的。没有“蝉噪”“鸟鸣”便反衬不出山林的幽静;同样,不是山林幽静,“蝉噪”“鸟鸣”也不会声声入耳。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方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诸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就要求人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并促使事物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难”“易”这一组对立的矛盾统一在“天下事”之中,“难”“易”之间的转换条件在于“为”与“不为”,难事因为我们的“为”而转变为易事;同时,易事因为我们的“不为”而成为望而却步的难事。但是,为了促进事物向着有利于进步的方向发展,我们需要立志于“为”,使“难事”转变成“易事”。

【画重点】

1.孙绍振教授将对立统一的作文命题分为哪两类?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写作时,如何通过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来进行立意?需注意哪些问题?

3.在写作过程中,如何利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探寻转化条件,展示纵深思维?

名师指津

辨别材料类型,找准立意方向

孙绍振教授在分析前几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时将对立统一的作文命题分为两类:一种是保守性的,一种是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进行突围。

前一类作文题略带封闭性,如:“许多猫吃鱼,就一只猫捉老鼠,别的猫说‘都什么年代了,有鱼吃还捉老鼠!”题目提示了两个矛盾。第一个矛盾:吃鱼者多,捉鱼者少。这是正面表述出来的。第二个虽然没有直接表述出来,但是一望而知,吃现成的鱼成为不捉老鼠的原因。在这里不用捉老鼠的唯一原因,已经不言而喻。考生只能以唯一的原因作为主题。这类文章,难度较小,结论偏浅,停留在常识层次。

第二种作文题具有开放性。如:世界在画笔下是“色彩缤纷”,在琴弦上是“跳动的音符”;世界因创新而进步,因和谐而温馨;世界存在于“神奇虚拟的网络”,更演绎着“平凡真实的人生”;世界说起来“很大”,其实又“很小”……材料中包含着多组对立的关键词——创新与和谐、虚拟与真实、大与小,因而这种矛盾不仅仅是二元的,而且是纷繁的、有复合的多重矛盾,是多元化的二元对立。当然,作文的开放度越大,难度也就同步地加大了。

对于以上两类作文材料,我们要辨清类型,方能进行突围,找准立意方向。

捕捉材料矛盾,集中深刻立意

把握“对立统一”这一规律,我们能够尽快从材料纷繁的角度中突围,较快捕捉到材料中的矛盾所在,从而达成集中而深刻的立意。

首先,循着统一与对立的方向深入探求矛盾双方依存与斗争的原因,很快抓住立意的要点,如以下材料: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教育渐渐被家长们所重视,于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成了一种潮流,“一切要趁早”的观念可谓深入人心。然而有的人却认为,一切趁早带给孩子的是一个丧失自由、泯灭天性的灰色童年,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还孩子自由”的观念逐渐被人们关注。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材料中存在着两种相互矛盾的观点,在立意赞成一方时,并不是简单地从赞成的这一方思考,还要从否定的一方思考,以否定来突显肯定。

赞成“一切要趁早”,我们可以这样立意:

(1)趁早并不意味着扼杀天性,而是适度引导教育;

(2)一切趁早让人生路更加自在悠游;

(3)一切要趁早是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会让童年更有色彩。

赞成“还孩子自由”,可以有如下观点:

(1)起步晚不影响一生发展;

(2)早不是关键,适时适宜孩子天性才最重要;

(3)早会让孩子淹没在功利的潮流中。

从矛盾双方的统一性出发,我们可以辩证地看待这两种观点,一切矛盾的对立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也就是充分挖掘矛盾的合理性,力争寻找两者的契合点,形成辩证的观点。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形成以下立意:

(1)“趁早”给孩子“自由”的引导;

(2)适度的早给孩子自由的童年及人生;

(3)孩子的自由天性不是放纵,而是要有效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从对立性入手立意,尽管要有一个非此即彼的鲜明的态度,但是,也不可偏激,让自己的观点缺乏稳重。

探寻转化条件,展示纵深思维

对立统一规律在行文中可以使我们在探寻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条件下,把文章引入深刻,展现思维的纵深。例如: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细密的渔网在池塘里捕捞小鱼,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鱼。

丹麦人与中国古人“放小鱼”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失去”,然而他们都有着对鱼“获得”的希求,二者看似矛盾,但如果能够从二者的相互转化入手思考,自会形成思维的纵深。如“放小鱼”本身是为了让小鱼进一步成长,从而使将来再次获得大鱼,如此,暂时的“失去”实际上能够获取更长远的利益。

从辩证角度立意行文的话,则要深入分析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条件。如“放小是为收大”这一立意。行文中重点阐释的应该是怎样才能从目前的“放小鱼”的失去中参透长远的收获。因此,便可以从材料中寻找相应的转换角度,那就是把握好“度”——不论是丹麦人近乎严苛的“尺子”,还是中国古人对“数罟”的拒绝,都是很好的“尺度”。找准这样的转化条件,文章自然可以在辩证中走向思维的纵深。

猜你喜欢
作文题小鱼矛盾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小鱼
小鱼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小鱼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