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

2024-04-28 20:07胡玄哲杭州高新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现代企业文化 2024年2期
关键词: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劳动者

胡玄哲 杭州高新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指企业内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企业与政府、工会、社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企业和谐劳动关系也要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不断创新和完善,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内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也要保持积极的互动与合作。在新常态下,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改进和提升,使其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新常态下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劳动者的幸福感

和谐劳动关系要求企业必须尊重每一位劳动者的人格和尊严,不能因为任何理由而伤害或歧视劳动者。企业应该合理确定和支付劳动报酬,报酬水平应该能够保证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企业还要不断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场所,关心劳动者的身心健康[1]。此外,企业要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各类福利,让劳动者免于后顾之忧。企业更要关心劳动者的职业发展,通过培训等手段帮助劳动者提升技能。企业还要尊重劳动者的民主参与权和表达权利,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解决劳动争议和纠纷。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够享受到公平正义、安全稳定、尊重尊严的劳动关系,从而增强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对社会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二)有利于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活力,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高度重视每一位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劳动者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2]。企业要通过各种渠道为劳动者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帮助劳动者系统地提高工作技能和综合素质。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劳动者发展需求,设计针对性强的培训方案,让劳动者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还要为劳动者提供职业发展通道,打开晋升空间,让劳动者看到希望。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竞争力,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和源泉。

(三)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企业的社会形象

和谐劳动关系需要企业严格遵守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从源头上规范自己的劳动用工行为,不能有任何违法用工行为。企业要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义务,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还要建立科学化的劳动关系协商机制,通过集体协商、民主管理等形式,加强与工会组织和广大职工代表的沟通与合作。企业应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履行社会责任,为员工及社会创造更多共同价值。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最终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与信任,增强企业的内在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企业自身发展与劳动者权益保障、政府监管、社会进步的和谐共赢。

二、新常态下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收入分配不均

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环境,需要进行重大转型。经济增速将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追求规模、速度向提高质量、效率转变。经济结构调整要从扩大新增产能转向优化存量产能和新增产能。发展动力要从依靠资源和廉价劳动力转向依靠创新驱动。要转向一条创新、绿色、协调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这场转型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行业企业,如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等,将面临调整和转型。这些企业的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能源,造成环境污染。为实现绿色发展,这些企业需要改造技术装备,降低能耗和污染,或者转向新兴的环保产业。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型过程。与此同时,这场转型也给一些劳动者带来了困境。部分企业关闭或裁员会增加失业风险。留在传统企业的劳动者需要适应新技术和流程。转向新兴产业的劳动者则面临更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这时就产生了结构性矛盾,一方面某些岗位缺乏合适的人才,另一方面某些人才又找不到合适的岗位。

(二)劳动关系的复杂多样化和灵活化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催生了新行业和新业态的发展,如互联网、共享经济、平台经济等,这些行业和业态的特点是高效、便捷、灵活、多元。在这些新型经济模式下,劳动关系往往不同于传统的雇佣关系,而是以合作、众包、自由职业等形式存在,涉及多方主体和多重利益。这些劳动关系的特点是灵活、多变、不稳定,给劳动关系的规范和保障带来了新的难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关系的主体不明确。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清晰。而在新型经济模式下,劳动者与网络平台、客户、合作商等多方之间的关系往往模糊,难以确定劳动关系的主体和性质,也难以界定劳动者的身份和地位。

2.劳动关系的内容不确定。在传统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常有固定的工作内容、时间、地点、报酬等,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指挥。而在新型经济模式下,劳动者的工作内容、时间、地点、报酬等往往由网络平台的算法、客户的需求、市场的竞争等多方因素决定,劳动者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增强,但也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劳动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失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法律法规面临着与时俱进的要求,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以适应劳动关系的新变化。然而,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滞后和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的劳动法律法规主要针对的是传统的雇佣劳动关系,对于新兴的劳动关系模式,如合作劳动、网约劳动、自由职业等,还没有形成系统和完善的法律规范。这导致新型劳动关系中的权利义务主体、劳动报酬、社会保障等问题不明确,也增加了劳资纠纷的可能。

其次,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涉及多个部门制定和实施,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各部门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往往考虑本部门的管理需求,没有充分协调统筹,导致法规之间存在矛盾和不一致之处。这给劳动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困难,也削弱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3]。例如,有的用人单位将劳动者工资改为其他性质的收入,规避缴纳社保费用,导致劳动者失去社会保险的覆盖。有的网络平台将劳动者定性为合作伙伴而非劳动者,规避建立劳动关系和签订劳动合同。这些做法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也削弱了劳动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损害了劳动者的法治意识,降低了用人单位的法治信用和守法意识,导致劳动关系失序。

三、新常态下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为了应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就业压力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需要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和职业发展,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建立完善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满足劳动者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学习需求。通过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新兴行业和岗位的要求,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劳动者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及时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主动适应岗位变化,保持市场竞争力。

第二,建立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规范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加强职业资格考试和认证工作。同时,要积极推进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职业技能等级等制度之间的衔接,形成良性循环。通过职业资格体系的建设,可以激励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获得专业资格证书,以助力个人职业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劳动者收入分配制度,使劳动者的收入能够与其劳动生产率、劳动贡献、劳动技能等因素相适应。在分配制度中,要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收入权利,适度提高工资性收入,并扩大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比重,以此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分配的公平与合理。

(二)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参与权

为了应对劳动关系的复杂多样化和灵活化带来的问题,需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的参与权和表达权。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需要建立覆盖企业、行业、地区和国家多层面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体系。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等广泛吸纳职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和集体协商;在行业和地区层面,可依托行业协会、地方总工会等组织开展区域性劳资协商;在国家层面,则要发挥全国劳动关系协调会议、全国三方劳动关系会议的作用,就涉及劳动关系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这种多渠道的协商机制,可以让劳资双方在不同层面直面分歧、寻求契合点。

其次,要把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落到实处,在工资、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事项上推动用人单位同劳动者进展协商并签订集体合同,明确双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劳动者权益。这可以使劳资关系制度化、规范化[4]。

最后,要建立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和救济机制,及时化解矛盾。在预防方面,可建立劳动争议预警监测机制;在调解方面,提高仲裁机构的专业性和公信力;在救济方面,则要保障劳动者诉权,维护劳动关系的法治秩序。

(三)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创新,提高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水平

为了应对劳动法律法规的滞后和缺失带来的问题,需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创新,提高劳动关系的法治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

首先,要抓紧制定出台适应新业态、新模式的劳动法规,明确规范新的就业形态下的劳动关系,保障灵活用工之下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例如,可以出台关于数字平台经济领域劳动关系的法规和政策,明确网络平台与劳动者之间的用工主体地位,规范平台的用工行为,保障平台劳动者的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权利[5]。这对适应经济新业态发展的需要十分必要。

其次,要大力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劳动法规的知晓度和遵守度。劳资双方都要增强依法维权和守法履责的意识。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劳动法规培训,打击用人单位违法用工的行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要强化对劳动法规的监督执法,建立健全重大劳动争议案件快速应对机制,及时查处劳动违法行为,确保法规实施。同时,要加大对恶意违法用工的处罚力度,充分发挥惩戒作用,树立劳动法规的权威性。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新的形势和需求。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性化的劳动关系。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充分尊重和保障劳动者的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劳动者的个性和多样性,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升劳动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建立和完善劳动者的参与和表达机制,增强劳动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劳动者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激发劳动者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加强劳动者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劳动者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实现劳动者的自我实现和发展。第二,坚持以法为治,构建规范化的劳动关系。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是法律法规,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劳动法律法规,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劳动关系的形式和内容,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规范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协调劳动关系的各方利益。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依法行为和守法责任。要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执行和监督,建立有效的劳动争议预防和解决机制,维护劳动关系的秩序和稳定。

猜你喜欢
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劳动者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劳动者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7月起将施行新的法律法规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法律法规与民生新闻
海外房屋出租市场法律法规
最新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文件提要
在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