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改革新路径

2024-05-17 02:53王瑞莹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学思政高职

王瑞莹

(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高职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不断深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越来越突出。思政课在进行理论传授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激发学生潜能,重视优势美德和幸福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对于新时代教育者而言,只有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想要实现思政课程“培养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理应深入挖掘积极心理学的重要价值,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高职思政课当中。

1 积极心理学概述

2001年1月马丁·塞利格曼和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发表的论文《积极心理学导论》开创了心理学领域的新纪元。与传统心理学倾向于干预和改善个体的心理问题不同,积极心理学以预防为主,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力量,以充分激发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和谐发展,这是一门从积极角度研究问题的新兴科学,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中一个新的里程碑[1]。

2 积极心理学与高职思政课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2.1 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相通

高职思政课的核心理念是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此门课程是以培养时代新人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与之相应,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主张教育应探索学生的积极力量,通过教授积极情绪调节、乐观主义、自尊自信等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并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和坚韧,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由此可见,二者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高职思政教育的课堂上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特质,更好地促进培养目标的达成。

2.2 二者在培养方法上互补

一方面,高职思政课注重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具备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精神。积极心理学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和社会支持的作用,可以与高职思政课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提升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心理学强调个体的积极性和自我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高职思政课强调社会现实与课程内容的对接。两者在教学方法上互补,可以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提高其综合素养和职业竞争力。

3 当前高职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内容欠缺对积极心理的培育

一方面,高职思政课涉及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道德观教育、法治观教育等内容大多与国家发展的宏观层面相关,理论性较强,这也是学生认为思政知识枯燥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在思政课中,教师大多侧重于对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是践行思想品德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对大学生积极心理的培育,缺乏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忽视了对学生积极心理、积极品质的挖掘,实际作用微乎其微,大大降低了教育的实效性。

3.2 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积极体验

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的立场学习知识,再加上学习过程中其情感体验和个体差异未得到重视,导致学生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和抵触心理。一些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较少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且思政课评价体系容易缺乏针对性,过于注重知识的获取而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性评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自主性,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求适时采用多元化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和美好品德的培育和挖掘,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3]。

3.3 学习环境中存在一定消极因素

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三方面。首先,学校环境可以通过发挥班风校风、榜样示范方面的作用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隐性的,因而当学校当中出现不良风气时,则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其次,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基础性和长久性的影响,当家庭中存在长久且不易解决的消极问题时,学生很容易产生敏感、自卑或偏激等消极情绪,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风气、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很容易受到消极思想的腐蚀。

4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改革的新路径

4.1 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积极作用

4.1.1 教师应树立积极教育理念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应当创设积极的思想政治学习氛围,通过鼓励合作学习、提倡积极参与和有效互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到积极的学习体验对个人思想素养的提升和职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其次,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制订明确合理的思政学习目标和计划,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让学生在正向激励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自信心;最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起辅助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感和归属感,提高学习积极性。

4.1.2 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积极合作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别需求和成长发展,为学生提供积极的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潜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上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高职学生往往在职业发展问题上存在一定的焦虑和困惑,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职业观,形成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潜力的重要性;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案辅导和心理支持,对于有学业或职业方面困扰的学生,教师可以与其谈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问题,并提供积极的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最后,教师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就,在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职业发展经验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鼓励,增强学生的自我肯定感。

4.2 持续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特质

4.2.1 增强学生积极的学习体验

首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和管理情绪,培养情绪调节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如积极思考、适当控制压力等。其次,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和培养自己的积极品质,如勇气、毅力、乐观等,来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最后,引导学生营造积极和谐的人际氛围,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如和谐的友谊、和睦的家庭等,来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质量。

4.2.2 避免学生形成习得性无助

当个体在同一方面接连受挫时,他们会对这件事充满无力感,这种心理状态就叫习得性无助。为减少这种无助感,首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例如,在思政课上讲解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这个知识点时,班里的其他同学都能很好地理解,但A同学却听不明白,如果他把听不懂的原因归结为智商问题,自己无法改变,那他就会自暴自弃。但如果他把原因归结为预习程度不够或者自己听得不仔细这类外部且自主可控、有较大改善空间的因素,为了学习知识,他会在课堂上更加认真地听讲。由此可见,能够正确归因的学生,会尽可能地避免产生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消极心理,形成乐观解释人格;其次,可以通过赏识教育来提升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自信心。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还处于三观初步定型时期,自信心的培养能对学生产生许多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应尽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采用正向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情绪;最后,可以运用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教师要注意调节所讲内容的难易程度,给学生一定的努力空间,且难度不宜过高,让知识点成为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桃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善于思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强,可以尽可能用新奇的案例去讲解思政知识,让学生在满足好奇心的同时学习知识。

4.3 构建积极的思想政治学习环境

4.3.1 优化思政学习的内部环境

一方面,教师应当建立支持性的学习氛围并适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认可,创造一个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支持和合作学习的氛围,通过正向的评价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4];另一方面,可以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确保学习任务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和职业发展需求,设计有挑战性和意义的学习任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4.3.2 优化思政学习的外部环境

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可以分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三方面。首先,应当优化思政教育的校园环境,一方面学校应当建立积极互动的学习社区,鼓励学生积极互动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项目等方式,创造积极的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相互借力,共同进步。另一方面,学校应当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设施,确保学生有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学习环境。其次,应当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家庭氛围等因素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思政学习氛围就需要家长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够对孩子产生正向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同时家长还应多关注孩子的优点,多鼓励多支持;最后,健康和谐的社会风气能加深学生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因此要尽可能发挥社会环境的积极作用,不断加强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为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

5 结语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思政课教学实践,将为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这一改革思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积极情感体验、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内在动力,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积极向上的时代新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心理学思政高职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