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难点与对策

2024-05-17 02:53高发亮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荣 利,刘 彬,高发亮

(山东航空学院 山东 滨州 256600)

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任务,高校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随着社会竞争加剧和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日趋复杂,心理负担也日益加重,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心理困境,如自卑、焦虑、抑郁、情绪失控等,因此,新时代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其意义和价值,不仅在于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完善的人格,还在于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1 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知识体系,还必须拥有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才能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是保证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1]。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足够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心理辅导,一旦出现心理问题,将会对学生乃至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学阶段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时期之一,也是个体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阶段,此时学生既敏感又冲动,加之在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自我角色与自我定位等方面的前后改变,学生易出现大学适应不良、人际交往不畅、思想困惑等心理问题。新时代高校要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帮助学生合理分析和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各种思想和行为问题,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当前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关键时期,而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要求。因此,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坚实基础,是“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创建高校心理育人新格局的重要保障[3]。

2 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2.1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存在误区

当前德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大大减弱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而且德育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解决当前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高校普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和行为问题关注度也不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人员由于理论知识和能力不足,实际心理教育运作能力欠缺,依赖于传统教育模式,流于形式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4]。传统心理教育模式也束缚了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更倾向于让学生学到实际的知识和技能,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仍然停留在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阶段。此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过程中,更是出现了重诊治、轻预防的现象,比如部分高校仅仅将视线放在个别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而忽视诸多虽表面正常,但是急需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的普通学生。

2.2 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缺乏

教师是学科的传承者和知识的引领者。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素质、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严重不足,教师的专业化、专职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发展。当前尽管有些高校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是因为缺少专业化教师,工作难以正常开展或者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各级辅导站也因为阵地不够规范和专业师资队伍缺乏,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趋于形式化、片面化[5]。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教师,无论是专业化程度、时间投入方面还是精力投入方面,都达不到应有的标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严肃性、科学性、实效性被削弱,失去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2.3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不足

目前大部分高校仍然局限于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学课程等基本方法,倾向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过多讲解枯燥的理论知识,很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高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不足,经费投入较少,导致基础设施不全,心理健康教育配备的硬件设施和心理测试软件设施也相对落后。其次,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缺乏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的平台建设人才和政策支持,无法在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方面有所突破,从而真正达到心理育人的目的;最后,高校各部门未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部门之间缺乏协作,在统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方面,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作用不足,未形成育人合力。

2.4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不健全

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普遍存在机构不健全、编制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分工不明确、工作落实难等问题。虽然很多高校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机构里也配备了负责的教师,但是工作隶属关系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在实际工作运行中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面,缺乏合理的规划和设置,没有建立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形式化倾向严重,开设的心理教育课程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规范化、专业化和系统化欠缺,再加上师资队伍严重不足,专业化程度和水平有限,课程教学内容不规范,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严重滞后,未建立健全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6]。

3 新时代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

3.1 树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数据理念

高校要树立大数据理念,积极探索应用新技术,不断丰富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和形式,以学生为本,采取更加“接地气”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和教育手段,及时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双管齐下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高校应积极构建大数据理念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让所有学生共享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学生可以依托网络探寻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利用信息化手段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高校还要积极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与服务网站、咨询与服务论坛、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扼杀在萌芽当中,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事前教育。

3.2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要通过培训和招聘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师资团队,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还要通过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全面、系统、贴心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高校应积极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定期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注重以研促学、以研促教,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心理研究,全力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建立成熟的心理辅导站,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服务,同时通过外聘心理教育专家或者鼓励和支持有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基础的教师通过在职进修心理学课程等途径,强化心理学知识,优化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

3.3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

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建设,首先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化建设。通过系统的教学和讲解,普及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其次要积极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或者心理协会,通过心理社团或协会来举办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高校要根据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积极构建“互联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一站式信息化工作平台,构建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咨询系统,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预防与干预并举的工作模式,实现心理健康服务“全覆盖、无死角、零距离”[7]。

3.4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长效工作机制

首先,高校要积极构建好责权清晰、分工明确、合作有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大数据技术更好地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走向专业化、科学化、制度化和人性化,做到预防为主,科学测评,有效干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建设,形成公共必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和专项培训课程有机融合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其次,学校需要整合利用所有的教育资源,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为学生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心理咨询和帮助,形成心理育人合力;最后,高校要建立覆盖全员的培训模式及协作机制,组织全体教职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训,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师的榜样示范与教育辐射作用,提高全体教师对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识别、支持能力和水平。

4 结语

新时代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应深度剖析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挑战与机遇,抓住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难点和痛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积极探索和构建互“联网+”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培养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助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新的突破,为大学生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心理感受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