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分析及应对举措

2024-05-17 02:53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李 婵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6)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在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面临新的挑战。2023届高校毕业生达1158万人,为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各高校结合实际、创新思路、多措并举,挖掘开拓更多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用心用情帮扶困难群体,千方百计护航毕业生求职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关系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教学体制是否健全和毕业生培养质量的高低[1]。建立实践育人新模式,高等学校是基础研发主力军、原始创业主战场、人才主阵地,是我国创新体制的主要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是教育部历年的重点工作之一[2]。因此,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3]。三全育人是新时代推进育人理念和育人方式变革的重大命题,有助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4]。如何通过三全育人实现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很多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5-6]。

本文深入剖析了毕业生就业创业现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个维度对学生就业创业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实现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和创业。

1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1.1 社会层面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对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就业岗位的增长相对有限,一些新兴行业的兴起甚至导致了就业岗位的减少,进一步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强度。

1.2 学校层面

随着学校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重视,开展相关课程的同时举办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训练和竞赛活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但是效果如何,是否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还需要市场和时间来检验。此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检验指标,就业率对高校而言至关重要,但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

1.3 家庭层面

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就业指导相对缺失,使得毕业生缺少来自家庭的必要指导,对毕业后的职业发展缺少规划,就业创业紧迫性较低。

1.4 学生层面

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职业发展指导不够全面,学生对就业创业缺少深入理解,就业创业的意愿也较低。部分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值较高,而现实中的职位供给情况又不容乐观,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较为突出的矛盾。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转型升级,使得就业岗位减少严重。当前经济下行,部分企业的困难已不仅是招不到合适人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和生存状况受到了严重挑战,导致招聘意愿下滑严重,或者设置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招聘条件,盲目提高用人标准,片面追求高学历。另外由于城乡发展、地理区位和行业发展的不均衡,导致一些中西部地区招不到优秀人才,而东部地区存在人才过剩的问题。

2.2 学校原因

2.2.1 校园招聘渠道不完善

尽管高校会给学生提供较多的社会资源,开展不间断的秋季招聘和春季招聘。但学生对各单位的了解不够,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未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信息和指导;毕业生的求职目标与企业招聘需求不匹配;个别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夸大宣传、虚假宣传薪资福利待遇、对学生虚假承诺的问题。校园招聘的效果未充分发挥,造成招聘资源的浪费。

2.2.2 学校就业创业政策不够完善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逐渐受到师生的重视,但是面对学生数量激增的情况,指导教师很难顾及每一位学生,对学生的创新创业和就业思路无法进行有效跟踪。虽然各高校均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课程,但存在资源分配不均、指导教师个人专业素养不均衡、政策及经费不到位等问题,最终造成职业规划教育面广但不够精准、过程缺乏连续性,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2.3 家庭原因

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要求过高或者过低,都会造成学生无法高质量就业创业,这也是当前社会容易忽略的一个环节。家长对毕业生的要求过高,会造成毕业生较大的心理负担,导致其丧失一些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家长对毕业生要求过低,毕业生缺少负担,也造成了毕业即失业的结果。

2.4 学生原因

2.4.1 学生对本专业的认知不够深入

学生在步入大学校园之前都是沉浸在课本之中,对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缺乏了解,通过自身认知范畴不加理性思考对专业方向做出感性选择,甚至有的学生仅凭“第一印象”就决定了专业,导致学生在进入大学后比较迷茫,专业学习兴趣不足,经过四年的学习后,对本专业需要具备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就业方向仍不明确。

2.4.2 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能力不高

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没有危机意识,对当前社会的工作压力缺乏认识。在校期间,沉溺于安逸的生活中,缺少主动就业创业的意识,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行动自然无法跟进。尽管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创业和职业规划课程和实训,但学生的危机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参与度不高,使得这些课程和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

2.4.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升

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就业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分析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虽然能够在考试时交出一份完美的答卷,但在工作中面对问题或者突发情况却束手无策,无法从根本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存在隔离,对市场的认识不足,缺乏足够强大的应对能力。

2.4.4 缺乏良好的职业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步就是全面、客观地了解、定位自我,包括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兴趣、性格等。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收集职业相关信息,了解从事该职业的岗位、企业文化、工作环境,以及对自身心理素质、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3 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对策

3.1 社会层面

各级政府可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惠和利好政策,促进企业的发展。各级政府在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同时,还应消除就业歧视,深化人事和户籍制度的改革。

针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应有合理的调节机制,鼓励大学毕业生去中西部地区就业并安家落户,对中西部地区的企事业单位应有更为灵活的政策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为中西部地区就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

3.2 家庭层面

作为家长,首先要保证自己就业创业观念的正确,为毕业生灌输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同时也要了解毕业生的真实水平,提供与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相适应的建议,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也不能因为家庭条件较好,而降低对孩子的就业创业要求。

3.3 学校层面

3.3.1 出台并落实创新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学生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同时,还应逐步了解行业现状,为自己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做一个初步打算,并为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一支完善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大对学生就业创业的技术指导。学校也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制订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现全方位的指导。

3.3.2 完善校园招聘渠道

学校应当建立更加全面的校园招聘渠道,加强线上面试技巧、电子简历制作的培训,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线上校园招聘扩展就业机会。可与同城高校建立招聘联盟,相互共享并推送招聘信息,这将有助于毕业生获取更多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机会。学校可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学生信息库,将企业招聘需求与学生的专业信息和就业意愿相匹配,实现定向推送。

3.4 个人层面

3.4.1 强化基础知识学习,提升专业认知水平

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未来发展和就业方向有足够的认知。同时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在不断学习中,强化基础知识,提升专业认知水平,进而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学习和提升。

3.4.2 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就业意识,加强实践实训

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也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体现,进而转化为学校的知名度和学科声誉。毕业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获取,也要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

3.4.3 树立正确职业发展观

针对自身对本专业认知及未来专业发展方向不清晰等问题,学生应及时请教专业教师,专业教师也应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能够逐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4 结语

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大学生就业创业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关注和支持。通过多层次的共同努力,可帮助大学生充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脱颖而出,而且可以提升其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职业写作
大学生之歌
我爱的职业
最“叛逆”的毕业生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