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与分析

2024-05-17 02:53
科教导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职业高职

文 杰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重庆 400052)

1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扩张,毕业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不少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现状。就业难背后的原因,除了应届毕业生竞争激烈,人才培养质量和市场需求不匹配以外,主要还是大学生缺少对职业发展的认知和规划,没有树立就业意识,忽视了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导致混学历、慢就业、盲目就业,个人素质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

职业规划就是对职业生涯进行持续系统计划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题,也是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各个高校已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纳入了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既强调职业在大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对自己和职业环境的全面认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出合适的职业决策,进而结合自身实际和职业目标制订详细的规划,并根据规划实施具体情况作出适当评估与调整,帮助学生充分就业。

2 调查的实施

以重庆某高职院校不同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对象,样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调查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在问卷设计过程中,主要从三个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了解程度、参与相关活动情况、对相关课程的评价、就业认知、对学校的建议等方面设置问题,充分掌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发放500份问卷,回收486份,有效回收率97.2%。问卷调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由学生自主认真填写,基本上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笔者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和分析出当前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的现实困境,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希望能为今后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提供有益的参考,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促进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3.1 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及了解程度不高

3.1.1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薄弱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探索阶段,是否具有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了解学生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从三个年级中随机选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研,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仅有15.69%的学生认为不太重要。但是,有24.92%的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进行过规划,还处于懵懂迷茫的状态。在了解学生是否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上,有29.54%的学生没有太大兴趣参加,或者是被动参加。以上数据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不强烈,缺乏提升自己的规划能力的行动,职业生涯规划并未得到普及和重视。

3.1.2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不多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对相关理论、要素和步骤等的掌握,以及对自身发展的帮助上。通过调查发现,有38.46%的学生还处于一般了解及以下程度;大三年级的学生明显比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学生更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存在完全不了解的学生。虽然学校开设了“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课程,但仅有58.46%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比较清楚,61.23%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步骤有所掌握,58.46%的学生对其要素比较了解,由此说明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还远远不够,也没有真正掌握课程相关内容。

3.2 高职学生对就业的认知和能力不足

3.2.1 学生对就业的认识不到位

掌握学生对将来就业的认知和态度,是做好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前提,同时也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调查数据显示,关于学生对自己专业前景的评价,有12.31%的学生认为非常好,36.62%的学生认为比较好,51.03%的学生评价在一般及以下;有43.69%的学生对专业所属行业并不太了解,9.23%的学生完全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个人就业能力提升有帮助,占比73.23%。由此说明学生缺乏主动了解所学专业前景及所属行业的意识,就业认知不足,职业目标和定位模糊,也没有完全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两者之间真正的关系。

3.2.2 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待提升

就业乃民生之本,学生具备良好的就业能力才能早就业、稳就业、保民生。调查结果显示,明确认为自己有能力找到满意工作的学生仅占27.08%,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能力一般,占60.92%,12%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还不具备就业的能力。在准备就业的过程中,62.16%的学生表示自己能够比较好地执行已定的计划,34.46%的学生表示执行力一般,有3.38%的学生则明确表示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执行力。随着就业计划的执行,尚有24.62%的学生不太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处于被动、迷茫和无所谓的状态。以上数据说明学生的就业能力亟待提升。

3.3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体系不够完善

3.3.1 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评价不高

目前各个高校已将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纳入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本次调研学校的“职业规划与素质教育”课程,在三年里分三个学期开设,分别是第一、第三、第五学期,每学期9个课时,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和就业指导三个模块。调研结果显示,70.62%的学生对此课程的评价较好,认为自己获益很大,20.58%的学生认为此课一般,对自己帮助不多,还有8.8%的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评价很低。由此说明学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没有完全满足学生的喜好,课程内容、授课方式和课程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3.3.2 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有待丰富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限于书本和课程,还需要融入校园文化和活动中,让学生真正感受第二第三课堂带来的教育意义。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一般包括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大一的专业介绍会、部分专业在大二开展的外出考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职业生涯周素质拓展、课程组织的活动等,虽然类别不少,但学生真正感兴趣和有收获的不多,诸如会议讲座类活动是学生参加最多的,有85.23%的学生参加,但通常都是被动参加,认真聆听学习的仅占少数。参加实践类活动的占33.23%,参加比赛的有32.92%,尚未普及。根据调查数据,学校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大多为理论性活动,缺乏真正富有趣味性和教育性的活动,学生的意愿兴趣不浓,自然收获也不多。

3.3.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亟待完善

学生是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体与对象,生涯教育是否有成效,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是有力证据。当向学生了解对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建议及意见时,学生表示受到的教育不明显,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希望减少灌输式活动,增加实践类的体验,并提出了在指导方式多样化、增加指导时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职业生涯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增加就业实践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

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学生自我认知模糊

正确全面的自我认知是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当前大学生处于青年初期,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都尚存在不足。尤其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弱,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个性特征鲜明,在自我意识上会存在明显偏差。比如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习惯性把注意力投向自己,考虑问题总是注重自我,忽视他人的客观评价,不能客观且全面地分析问题;同时也会存在自卑现象,较多的由原生家庭、人际交往等因素所致,也会对自己的容貌、个性、能力等某个方面不满,而又苦于无法改变,长此以往容易产生自我排斥心理;还会存在自负现象,看待问题具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过分夸大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而忽略了自己的短处和薄弱点,导致盲目自信。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欣然接受自己,就会导致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不科学性。

4.2 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高职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了解程度不高主要源于其缺乏正确的规划观念。其一,很多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或单独招生过程中,并没有通过官方渠道真正了解相关专业的情况和前景,很多都是基于高中教师的意见或者根据录取分数进行选择。以至于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很困惑迷茫、不知所措,认为规划应该是大二甚至毕业时才该考虑的事情,因此前两年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明确的规划,自然也就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定位。等到临近大三顶岗实习找工作时手忙脚乱,无暇顾及规划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其二,高职学生中职高生占比较大,其中有很多是对口专业升入大学,会存在侥幸心理,自认为以前学过相关知识技能,因此无须规划。另一方面,许多学生生活在固化的思维模式中,缺乏搜寻官方最新资讯的渠道和方法,导致相关信息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其三,学生容易忽视个人兴趣和特长,只关注对口的职位,更注重薪资待遇,缺乏职业规划与自身特长优势的结合,使得学生难以在职场中发挥真正实力,影响职业成就感和个人幸福感。

4.3 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缺乏针对性

虽然高职院校都非常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在体系机制上还有所不足。在人员配置上,职业规划课程和相关比赛、大型活动一般由学校招生就业处管理,主题班会由二级学院负责,组织活动和授课的教师基本上是职能部门的教师和辅导员,绝大多数教师的授课能力和基础来源于日常工作积累和相关培训,并没有实实在在的企业工作经验,对行业相关信息掌握不够具体,所以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在课程方面,虽然各个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职业规划相关课程,但是在就业压力和专业发展下,教师和学生对公共课程的重视都非常有限。而且职业规划课程主要是大班理论型课堂,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之课时和教室设施有限,开展课程实践活动无法普及每一位学生,也无法为绝大多数学生提供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个性化教育咨询和服务,很难有针对性地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解决职业规划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而且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主要限于完成课程任务,只是停留在想法和计划的阶段,无法将其付诸实践,很少有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计划中。

4.4 职业生涯规划的社会氛围和支持不够

虽然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就业情况比较关注,但更关注的是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缺乏对前期职业生涯规划的支持与关注。首先是家庭对学生职业规划不重视、不了解,认为只要能在毕业后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即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缺乏提前做好规划的引导。另外,市场相关规定和制度建设不够,虽然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都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但还没有完善的市场规则和法律法规制度,网络上的虚假招聘行为仍然存在,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违约现象时有发生,还存在性别歧视等妨碍公平就业的现象。社会氛围和支持不够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职业高职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如何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