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及2001年展望

2001-08-19 17:17李建平覃振锋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1年1期
关键词:南宁艺术节文化产业

李建平 覃振锋

在当今世界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势力间的军备竞赛、政治霸权的竞争,正在演变为文化霸权的竞争。文化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小的标志之一。文化产业是文化力的重要构成成分,它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它不仅是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增长点,而且体现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直接关系到民族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取舍。

近年来,广西文化产业持续升温,显示出作为新经济的勃勃生机和朝阳产业的诱人前景。

一、广西文化产业的运行态势

就产业规模而言,广西文化产业呈发展态势的行业板块有:

(一)出版板块

1.书刊出版业

广西作为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潜在的文化资源特别丰富。广西的第一家图书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2年9月18日,当年出书6种,总印数143万册,总印张186令。现在,全广西有广西人民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漓江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科技出版社、接力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共8家出版社, “八五”以来,以年增长率30%~50%的高速度增长,1998年出版图书3114种,总印数2.9亿册,总印张119万印张,总码洋41.5亿元。1999年受全国中小学教学参考书的滑坡和结构调整的影响,出版图书2791 种,总印数27161万册,总印张120.39万印张。

期刊出版也得到长足的发展,50年代只有7家公开发行的期刊,现已发展到185家,1999年发行总量5053.2万册,其中年发行超百万的有《支部生活》等7种, 月发行超百万的有《海外星云》1种。

2.电子音像出版

1984年9月,广西成立了第一家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广西音像出版社, 现有广西音像出版社、广西民族音像出版社、广西音像教材出版社、广西电影音像出版社、广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广西金海湾电子音像出版社共6家电子音像出版单位。 由于多年来盗版光盘的泛滥以及人才资金管理诸方面的因素制约,1998年出版音像制品501种,发行231.9万盒(张),销售收入884万元,实现利润46.9万元。

3.版权贸易

1986年11月,美术图书《名家画桂林》、《花山岩画》与日本赞交社合作出版成功,揭开了对外合作出版的扉页。1993年成立了广西万达版权代理公司,当年对外输出版权416种,引进106种,1998年与国内30多家出版社达成版权贸易1051种,输出186种,引进865种, 跃入全国三大版权代理公司之列,贸易额达300万美元。

4.图书发行

1949年12月9日,广西第一家国营书店—新华书店广西分店成立,1956 年实现每县一家新华书店。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以新华书店为主渠道,供销社、教育书店以及集体个体书店为补充的发行网点和批发网络。近年来,建成了现代化设施齐全、采用BIMS管理系统的“南宁书城”。1998年,全区新建了85家购书大楼,全行业已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1998年图书销售33084万册,销售码洋138623万元。

(二)传媒板块

1.报业

1949年11月,广西第一家报纸──《广西日报》在桂林创办。1998年已有正式报纸65家,年发行量54234万份,平均期印330.7万份,形成了以各级党委机关报为主体、多门类多层次的报业体系,其中期发行量百万份的有《广西广播电视报》,自治区、地市党委机关报普遍在20万份左右。“九五”期间,报社的体制由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改为自收自支,报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1995年10月,广西日报社的子报《南国早报》投入市场,1997年发行量10万份,1998年18万份,广告2000万元,2000年产值5000万元。1999年4月, 由成都商报社输出的管理、人才、资本,对广西商报实行重组,当年发行量6万份,广告1000万元,2000 年发行量突破10万份,广告将达2000万元。2000年9月,南宁晚报社的子报《八桂都市报》投入市场,2000年底发行量已达3万份。近期,《华声晨报》、 《沿海时报》也都以综合都市报的产品形态投入市场,都市报大战愈演愈烈。

2.广播电视业

1950年5月1日,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现有广播电台10座,电视台12座,广播电视台26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3座,教育电视台3座。“九五”期间,建成自治区、地市、县、 乡四级广播电视播出和转播机构2671座,1998年自制节目91737小时,广播、 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80.7%和85.5%,1999年固定资产原值50325.2万元,资产总计 31043. 9 万元, 收入278931万元。

(三)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会展板块

广西的会展经济源于90年代初的第四届民运会,政府对大型文化节庆活动的巨额投资通过招商引资得到丰厚的回报,于是便有了一年一度的广西国际民歌节。1998年后指定由南宁市政府主办。1999、2000年两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大投入大手笔高水准高创意引来了八方宾朋,会展经济硕果累累:

首先是名片效应。1999年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引来了129家媒体的500多位记者来采访,共发稿件3000多份,晚会盛况在中央电视台一、二、三、 四套节目滚动播出。 一年之后的2000年11月,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上看到99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晚会盛况(英语版)。2000年南宁的“两节一会”,除了全国晚报协会200位总编来邕外,还有800多位海内外记者前来采访,中央电视台对这台晚会也要播半年到一年。假如要按广告来投入的话,投入产出比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南宁人巧妙做了一个大广告。

其次是招商引资效应。1999年的“南洽会”签订国内横向联合投资项目合同185个,总投资27.5亿,引进资金17.5亿;国内横向联合投资协议32个,总投资5.86亿;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46个,总投资2.6亿美元;内贸商品成交合同总额84.4亿; 签订科技成果交易合同74个,交易额1亿多。作为东道主的南宁市,抱走了两个30亿(引资合同额和商品成交额)。2000年签订投资项目570个,总投资208.98亿,其中利用外资额13.96亿美元;内贸商品成交总额149.12亿;签订科技成果交易合同25个,交易额1.26亿;东道主南宁市也同样抱走了两个50亿(引资合同额和商品成交额)。不但合同项目和数额大大超过了上届,而且有17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9个省组团参展,参展客商是上届的两倍,世界500强和全国500强的大企业也比上届增多,会展经济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再次是商贸旅游效应。两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期间,酒店入住率大幅度提高。1999年酒店入住率同比增长了10.3%,旅行社接待入境游客1039人,国内游客同比增长30%。2000年酒店入住率比上届增长15.12%,比同年国庆节增长28.16%;接待游客49415人, 比上届增长231.96%,其中海外游客1230人、国内游客48185人,分别增长18.38%和247.98%; 全市社会旅馆接待游客14.11万人,共接待19.05万人,旅游收入4.864亿元,演出收入2975万元。

(四)演出板块

1.舞台演出业

广西现有表演场所机构31个,座席数30520个。1999年演(映)出场次27439千场,观众2783千人次,事业收入3669千元,经营收入6694千元;现有艺术表演团体119个, 从业人员4583人,1999年国内演出12千场,国内观众12462千人次,国外演出152场,年演出收入5659千元。面对演出市场的低迷状况,广西演出业惨淡经营。2000年2 月结束的广西第五届戏剧展览会,努力探索戏剧产业化的新路子,出现一些市场化探索获得成功的剧目。号称大制作的柳州市的《白莲》,尽管票价不菲,在当地连演30多场,并从柳州演到北京,演到巴黎,演了50多场;河池地区的《山风轻轻吹》在当地演了100多场; 梧州市的《婆婆妈妈》投资不足3千元,演了50多场,收到投资几十倍的回报;广西话剧团的《绿色渡船》投资15 万,演出50多场,收到比投资多1倍的回报。就整体而言,要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还要做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毕竟戏剧的市场还是在农村。

于是,2000年广西演出业延伸到旅游市场。由国际著名导演张艺谋执导的大型山水实景歌剧《刘三姐》,实现了名山名水名人名品的强强联合。项目落址于阳朔漓江书童山一带97亩的沙滩上,兴建大型水上歌剧院,包括可容纳4000人的圆形观众席坐剧场和可在江面升降的圆形旋转舞台。项目将于2001年国庆节前落成,通过互联网向全球预售票。由“巴蜀鬼才”魏明伦挂帅的“中华特技苑”选址于桂林靖江王陵旁,项目分“特技厅”、“聚贤庄”、“情缘村”三大板块,以民间“活”文化为核心,网罗民间绝活、绝技、绝艺,经过艺术化、科学化、戏剧化之后呈现给中外游客,项目总投资1.2亿元。 这些是演出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尝试。业内人士分析,桂林目前的年客流量已逾1500万人次,这两大项目完成后,将给游客以全新的刺激和感受。

2.娱乐业

广西文化娱乐业现有机构6471个,从业人员26316人,固定资产503030千元,1999年主营收入375393千元,增加值214316千元,呈缓慢增长态势。

二、广西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面临的新挑战

]

(一)文化产业发育不足,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规模。一是广西现有的文化产业数量少,产值低;就广告业而言,2000年发达地区如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四川10个省的广告营业额占全国的81.5%,而西部地区广告营业额仅为28.2 亿元,占全国总营业额的比例小于10%,广西就属于广告营业额较少的地区; 二是文化产业门类不全,现今的文化产业门类大多还是由原来的文化部门转过来的,有的门类如广告业、旅游业等还未被纳入文化产业,有的还没有构成产业规模,如文物与艺术品拍卖业。

(二)各级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我国乃至广西,文化产业已经形成局部的产业规模,比如新闻出版业。但是,我们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过去,认为文化仅仅在思想引导和精神支柱上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而今天,文化价值已由精神裂变为物质,成为具有精神和物质两重属性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之下,不少政府官员把文化等同于唱歌跳舞,满足于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缺乏大文化的观念,更谈不上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文化产业上不了政府的工作报告。在2000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新闻报道中,仍然出现“歌没白唱,舞没白跳”的报眼。只有政府把文化产业提升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整体认知,才有利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造成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局部真空。目前文化产业几大板块是在计划体制和市场竞争的结合部发展起来的,如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报业经济,由新闻出版部门进行行业管理,而报业经济的咽喉部位—广告业,由工商部门管理。1998年起,全国工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政府职能划归国家经贸委。由于省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延后,形成广告业两年多政府宏观职能的真空。两年多来广告业的发展状况也无法进行调研。

(四)就宏观面而言,实物形态的文化产业高速增长, 而服务形态的文化产业增长缓慢甚至下滑。图书出版业在计划体制下得到政策面的支持,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增长,各出版社已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增强了抵御风险的能力,步入结构调整时期。报业经济经过市场的洗礼强者恒强,兼并重组大势所趋。倒是服务形态的产品生产行业,比如演出业等,尚处于热身阶段。

(五)就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项目而言, 服务形态的文化产品生产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蓬勃发展,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生产相对薄弱。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大型活动集中了全国一流的主创班子和工作班子,获得社会各界和传媒的交口赞颂,招商引资硕果累累。而实物形态的产品生产,尽管我们看到了“世界粽王”以及青秀山风味小吃一条街,但相形之下就逊色得多,同时反过来说明实物形态的文化产品生产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六)加入WTO对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根据WTO及相关协定, 外国的文化产品将进入中国,首当其冲的是文化产品带来的冲击,特别在电子音像出版业和影视业,“壳资源”的优势丧失殆尽。令人担忧的是,广西电子音像出版业整体上并没有形成抵御外侵的能力,电影业也不例外,结局不难想象。其次是文化价值观念带来的冲击。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必然会通过文化产品的进入体现出来。美国在冷战结束后,开展了以推行其价值观为核心,以宣扬“民主”、“人权”、“公正”、“自由”为内容,以控制全球话语权为手段的文化权利控制战,在新闻、教育、出版、影视、娱乐、互联网以及生活方式等领域,全面向世界进行文化扩张。对此,法国、加拿大等国正在制订措施,保卫本国和本民族文化,打一场文化反击战。我们要做到既抵御压力和冲击,又要抓住机遇,积极分享全球化和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利益。对图书出版业而言,是加大版权贸易的好机会。

三、加快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一)广西地处亚热带,是多民族集聚地区,蕴涵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特别是民族文化资源);广西又是华南与西南的结合部,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西南出海通道的建成,给广西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说,加快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的文化产业已成为年产值几百亿的产业规模,文化产业具有了成为广西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基础。特别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蜚声海内外,引来了文化产业的大投资,仅桂林一地,2000年就有两个亿元以上的大项目,广西的文化产业呈加快发展的态势。建议自治区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在制定“十五”计划时,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纳入“十五”计划的大盘子里面,形成全社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整体认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加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完善现行管理和运作体制。文化产业是一个跨行业跨学科跨所有制的朝阳产业,伴随着高科技和国内外资本的渗透,呈现出行业的交融综合和联动发展,条块分割的计划体制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就现状而言,出现了四川达声集团对广西商报的资本输出和资产重组、广东浙江等民间资本对广西部分期刊的资本控制、上市公司“银河科技”对南宁有线电视网的资本运营、桂林阳朔漓江上大型水上歌剧院与桂林阳朔漓江向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局部与整体的矛盾、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跨行业部门的全社会大联合,等等,现行管理体制的“运动员与裁判员合一”是难以从宏观大局和整体利益上来把握的。建议自治区政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委员会,统一管理和协调现隶属于文化、旅游、工商、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的各类文化产业,加紧拟定文化发展的项目政策、投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技术政策、公共文化消费政策、市场准入政策;加强政策的宏观调控,确定产业的统计范畴和指标体系,建立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体系,整体推进广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代表的会展经济硕果累累,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成为南宁市的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要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长期举办下去,而且一届比一届好,就必须把这笔巨大的无形资产转变成有形资产。如同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名字的无形资产为1000亿美元,也还是要通过上市公司“隆平高科”转化为有形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财富。基于这些思考,在这里不妨抛砖引玉:

1.建议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组建文化产业研发中心,着手进行实物形态和服务形态的文化产品研发生产。

2.经过充分的调研和科学的论证,特别是科学考察了全球文化产业成功运作的典型个案,如洛杉矶、东京、香港的“迪斯尼乐园”以及深圳的“世界之窗”等,邀请世界一流的文化产业高手和专家来邕考察,提出可行性论证报告,进行专家项目论证,以及前期项目规划等。

3.政府投入项目启动资金,向全世界招商。

4.兴建“壮民族文化园”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主题公园,成为首府南宁的标志性建筑。

5.在深圳创业板上市,一举多得:第一,解决了融资问题。第二,一本万利的广告效应,上市公司“南宁民歌”每天在几千家传媒中滚动播出。第三,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实现投资效益最大化。第四,激活南宁旅游商贸市场。大西南出海通道建成后,南宁成为大西南交通枢纽城市,交通客流量与日俱增,据区市旅游局的调查,1999年至2000年,每年“五一”、“十一”两个旅游黄金周期间,南宁市的旅游交通客流量大大超过桂林,换句话说,一笔巨大的旅游收入从南宁市擦肩而过,而主题公园的运营,为把这笔巨大的潜在的旅游收入变成现实的旅游收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有可能成为南宁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五,最终实现了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的转化。

6.上市公司通过资本运营,向其他朝阳产业拓展。

(四)树立大文化的观念,把文化与成长性的相关行业进行嫁接,形成新的产业链, 一方面可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品质和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可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实现“双赢”的市场局面。这方面,自治区文化厅提出了一套符合广西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方略,很值得推广。这就是:与民族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民族文化品牌;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带动文化旅游;与高科技相结合,实现文化产品网上经营;与地方支柱产业相结合,形成相关产业链;与节庆活动相结合,形成假日文化经济;与艺术教育相结合,形成艺术教育产业化、社会化。

四、2001年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预测与展望

(一)出版业在盘活几年存量的基础上,适度控制总量,重在结构调整、提高质量,预计出版图书种类增长5%~8%,其中电子出版物品种增长15%左右,图书销售收入增长8%~10%。

(二)报业经济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以首府南宁为中心,蔓延至玉林、柳州、桂林、北海等地,造就了强者恒强的态势,败下阵来的报纸经重新注入资本、人才、管理和新的理念后,再度包装上市,兼并重组由此展开,形成广西日报社和南宁晚报社两大报业集团的雏形。报刊品种数基本维持上年的水平,报纸印数和印张增加5%左右,期刊发行量将增长5%~8%,广告总额将增长20%~30%。

(三)传媒经济的发展,带来广告业的全面繁荣,全年营业总额将增长20%~30%。

(四)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将与中国戏剧艺术节合办为新的“两节一会”,客流量将达50万~6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亿~6.5亿元,增长 25%~30%,商品交易总额约为200亿元,增长25%,南宁市将实现两个60亿~70亿元(招商引资总额和商品成交总额)。

(五)大型山水实景歌剧《刘三姐》将在2001年国庆节与中外游客见面,年内观众约 50万人次,将带来20亿元以上的消费。

(作者为:李建平: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本刊总编辑; 覃振锋:广西艺术研究所文化产业部主任、副研究员)

猜你喜欢
南宁艺术节文化产业
A Glimpse of the Art Festival遇见艺术节
眷恋南宁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重庆市文化产业结构、效益比较分析
感受南宁历史,感受美丽南宁
加拿大担任今年北京艺术节主宾国 派百人艺术团
南宁博物馆开馆啦
澳大利亚瀑布音乐艺术节
中国民营文化产业商会:举办文化产业沙龙
四川命名首批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