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2009-01-11 07:39杨志远冯德连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中小企业

杨志远 冯德连

中图分类号:F273.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然而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出现了规模小、寿命短等弊病。外向国际化是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不断融入世界经济体系背景下的趋势。因此,对于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便具有了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本文旨在通过问卷调查来实证分析出制约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希望对于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关键词:中小企业 外向国际化 制约因素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部分,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国际化发展分为内向国际化和外向国际化。内向国际化指以国内市场为基地,通过引进产品、技术、管理经验等提升企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俗称“引进来”战略。外向国际化则指企业向国际市场提供产品、技术、资金等一揽子生产要素,以实现生产过程的国际化,它是企业国际化的高级阶段,俗称“走出去”战略(李江帆、顾乃华,200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内向国际化发展相比较外向国际化来说更进了一步,许多企业通过中外合资经营、特许经营、虚拟经营等合作方式不断发展壮大起来。而反观我国中小企业的外向国际化发展应该说是喜忧参半。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途径单一,绝大多数仅依靠单纯的出口;而且我国中小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结构较低。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企业访谈设计出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问卷调查表,再以安徽省省内的中小企业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进而建立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模型。

问卷调查设计

本文采用李克特五点重要性评价法(Francisco J.Acedo,2006;吴三清,2005)编制了一份包含47个变量的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调查表,概况见表1。

问卷的发放以安徽省的合肥市、芜湖市、蚌埠市、马鞍山市、六安市为范围,选择重工业、轻工业、服务业和农业等不同行业的70家企业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进行小范围的初试,其中有53家回执了问卷,回收率达到75.71%。然后根据初试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进而在安徽全省范围内做更大范围的问卷调查。

本文请每位受调查者对47个变量打分,1分为最不重要,5分为最重要。然后采取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方法对47个变量进行因子提取,抽象出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这样既可以大大减少参与数据建模的变量个数,同时也不会造成信息的大量丢失。

首先对因子分析的可行性进行检验,结果KMO=0.426,低于0.5,不适合做因子分析。因此需要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对问卷进行修改,以便在更大范围调查时使用。根据各因子载荷系数和实际情况,本文删除了国内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咨询服务机构、区域市场关联程度、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国内潜在消费者数量、外汇波动、国外物价水平、产品生命周期、企业资本运营能力、人力资源流动性过大、企业信息渠道不畅这12项,这些变量可能是由于企业家们认为还不足以对其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构成障碍,所以对提取的因子负载水平很低,但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修改后对问卷进行第二轮因子分析。

经过调整后的变量表达到了因子分析的要求,KMO=0.727,大于0.5,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共提取了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指定提取的7个因子共解释了原有变量总方差的74.801%,总体上来说,原有变量的信息丢失还是比较少的,因子分析效果比较理想。因子旋转后,累计方差比没有改变,也就没有影响原有变量的共同度。

在提取的七个因子中,本文将因子1命名为“东道国市场环境”;因子2命名为“东道国政治环境”;因子3命名为“国内市场环境”;因子4命名为“企业内部运营能力”;因子5命名为“产品竞争力”;因子6命名为“国内政治环境”;因子7命名为“国内外市场关联度”。根据以上的因子分析结果,对问卷进行了调整,以便在下一步使用修改后的问卷进行更大范围的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实证

通过安徽省中小企业协会的帮助,本文在安徽全省范围内进行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整理。共回收问卷85份,占全部200份问卷的42.5%。

企业家们认为最重要的三项是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企业家素质、税收优惠,比重分别占40%、38.8%和48.2%。需要做出说明的是,“税收优惠”项目在小范围初试中作为不显著项被剔除,但在大范围正式测试时有近一半的企业家认为其影响程度最大。这主要是因为正式测试是在2007年7月1日我国政府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之后,许多企业因此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利润或者是出口额明显下降,这使得“税收优惠政策”成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

重复初试的步骤,对回收问卷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正交旋转,同样提取了7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将因子1命名为“企业竞争力”;因子2命名为“东道国市场”;因子3命名为“国内政治”;因子4命名为“东道国政治”;因子5命名为“国内市场”;因子6命名为“产品竞争力”;因子7命名为“国外相关企业竞争”。这七个因素便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所得到的七个制约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因素制约模型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七因素模型。在该模型中,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为企业内因;东道国政治、东道国市场、国内政治、国内市场和国外相关企业竞争为企业外因。这些因素共同阻碍了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的发展。

(一)企业内部因素

1.企业竞争力。对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国际上比较权威的评价体系是由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国内经济、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国民素质等八大指标。国内比较权威的指标体系由国家经贸委在1995年提出,该体系包括规模竞争力、市场开拓竞争力、管理竞争力、学习与创新竞争力、政策与环境竞争力等指标。

由于本文旨在研究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又由于对企业竞争力的讨论局限在企业内部,因此,对企业竞争力作出如下定义:中小企业在外向国际化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组织自身所具有的资源,向国际市场持续提供产品,并长期获得利润的能力。

2.产品竞争力。任何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都来源于两方面:质量和价格。其中,质量的决定因素是核心技术;而价格的决定因素是生产要素成本。

价格。价格低廉的前提是成本要素价格低廉,而成本要素包括生产成本、流通成本、政策性成本(税费)等。价格竞争力高低的直接体现是国内产品与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比较关系,这可以通过资源禀赋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因此,资源比较优势是价格竞争力的内在决定因素。

质量。企业只有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产品质量。当然,产品的质量也带有相当的主观性,不同消费者对相同质量产品的评价可能也有较大差异。此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是变化着的。最后,不同市场对于产品质量有不同的要求,企业必须根据不同的市场划分以提供不同质量的产品。

价格和质量相加,便是企业的品牌竞争力,也就是总体的产品竞争力。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决定了其在价格上具有优势,但在产品质量上往往不如欧美等发达国家。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我国广大企业若能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则会大幅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外部因素

1.国内政治因素。国内政治因素主要指我国政府在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由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主义开始,到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再到新凯恩斯主义,理论经济学中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贯穿于整个经济学学科体系。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在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中应该扮演何种角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组织,靠中小企业单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企业和国家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此外,我国国内市场发育不够健全,市场机制还无法完全运作,资源难以得到有效配置。

2.东道国政治因素。东道国政治因素是指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中小企业受东道国政局因素或政府控制与管理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治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反倾销制裁。目前,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制裁最多的国家。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和低产品价格优势,世界各国为有效保护本国经济不受损害,纷纷拿起这个行之有效的保护武器。

社会团体的反对。由于经济及商业矛盾、宗教冲突等原因,从而引发国外社会团体反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事件近年来在海外并不少见。

战争和内乱风险。战争和内乱风险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而这些国家是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主要市场。这些战争和内乱将可能直接引起我国中小企业在本地区的出口中断,货款无法收回。

3.国内市场因素。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已基本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许多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产过剩。面对国内市场的饱和,外向国际化发展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企业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对外直接投资或者传统的国际贸易。

此外,国内外市场的对接使得中小企业在国内市场上迎接外国企业的挑战,市场竞争环境的变迁,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战略定位,放眼国际市场,积极开展外向国际化发展。

4.东道国市场因素。东道国市场的需求波动,对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会产生阻碍。同时,外向国际化发展的中小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在东道国发展的成败。当企业外向国际化等级较低时,企业往往依赖于东道国制定的各种贸易政策。而当企业采取非贸易模式进入时,企业对东道国政府的依赖程度则明显小于贸易模式。

在市场需求方面,采取出口模式的企业则同时遇到东道国和其他国家贸易厂商的竞争,竞争压力较大。当企业采取国际直接投资方式进行国际化经营时,企业对东道国市场的了解逐渐增强,对市场需求的判断更为准确,市场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

5.国外相关企业竞争因素。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外国商品无疑会以其卓越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国内中小企业除了相互竞争之外,还要与世界各国企业争夺市场。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很多中小企业疲于应付,完全无暇顾及外向国际化发展。因此国外相关企业在本国的竞争也是一个制约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然而,国外企业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一方面增加了本国的竞争,但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个刺激中小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并且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意义重大。

(三)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关系

企业内部与外部制约因素是相互影响、共同发挥作用的关系,其中企业内部因素是制约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成败的决定因素。企业外部因素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间接产生着长期而深刻的影响。

企业内部因素是决定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成败的最重要因素,这体现在对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方式的影响上。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决定国际市场是一个高度不完善的市场。因此,充分解决内部制约因素的企业往往倾向于国际直接投资而把国外市场内部化,以此来克服国际市场机制的缺陷和单纯国际贸易本身的缺点。而依然被内部制约因素所困扰的中小企业只能选择简单的出口贸易方式,由于企业自身缺乏一定的实力,任何更高级别的外向国际化方式都可能导致企业发展的全面失败。

对于企业外部因素,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外部制约因素会通过企业自身间接影响其外向国际化发展。企业的内部制约因素会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外部制约因素的改善会促进企业许多自身关键能力的提高,从而解决相关的内部制约因素,间接促进外向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的外部制约因素也会直接影响它外向国际化扩张区域、经营方式及进入时机的选择。比如,各国和地区的政治环境与综合经济实力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而企业会将有限的资源投向效率最高的市场。再比如,东道国对外开放,而政局、经济发展水平也令人满意,则对外直接投资将是中小企业外向国际化发展的理想方式。

参考文献:

1.Sumit K.Kundu & Jerome A.Katz. Born-International SMEs:BI-Level Impact of Resources and Intention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3

2.Francisco Jose Acedo & Juan Florin. An entrepreneurial cognition perspective o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SMEs[J].Springer Business Media,LLC 2006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中小企业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