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产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

2009-01-11 07:39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技术进步就业影响

申 蔚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知识经济产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本文分析了知识经济产业对就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面对技术进步对就业增长所提出的机遇与挑战,正确把握在21世纪实现知识经济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的对策。

关键词:知识经济产业 技术进步 就业 影响

目前,知识经济正在替代工业经济成为21世纪的主导型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产业也随之而蓬勃兴起。与传统产业相比,知识经济产业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所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飞速发展。因此,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必将对我国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就业方式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知识经济产业的标准与特征

知识经济,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是相对于几千年以来的农业经济和几百年以来的工业经济而崛起的一种新兴经济(1996年,由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定义)。按照这一定义,OECD依据《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 第三版),提出了知识经济产业即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分类标准(参见表1)。

知识经济产业大都呈现如下特征:以科技为第一生产力,知识和信息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发展的主要依托是能不断创造和运用知识的人力资源;信息和通信技术在产业发展中起到基础和支撑作用。

知识经济产业对就业的影响

从短期来看,技术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的有机构成,同量产品和资本所需劳动力投入会逐渐下降,从而出现技术、机械排挤劳动的现象。同时,知识经济产业的兴起淘汰了大量传统的落后产业,而创造的高新技术行业对劳动力进入又有着较高的“技术门槛”或壁垒。我国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普遍偏低,择业观念陈旧,从传统产业游离出来的失业人员难以适应对高素质和从事特定工作形式的要求,因而扩大了结构性失业。

从长期来看,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提高产出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扩张社会总需求,另一方面又创造出新产品和生产装备,引致新的需求。当两个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通过各种渠道加速产业结构的演进,使生产、服务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知识经济产业不仅拉动了消费和投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与知识经济产业呈螺旋式的发展扩大,将对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促进就业的知识经济产业发展思路

知识经济产业是一把指向中国就业问题的双刃剑,其对劳动力就业的净效应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全社会与主导技术相关的劳动力素质、劳动就业机制、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等能否及时跟进。

(一)大力实施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增长是增加就业的根本途径。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不断下降,新的知识产业却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支柱,是一个具有高效益和巨大潜力的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我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高技术产业也已初具规模,根据近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参见表2):我国199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2.86%,而高技术产业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22.56%,比GDP年均增长速度高9.7个百分点;同期,我国总就业人员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仅有0.96%,而在高技术产业就业的人员规模年均增长率达10.1%,比总就业年均增长速度高9.14个百分点。事实证明,在“经济高增长没有带来高就业”的大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初带动经济增长和扩大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

我国应该大力发展以高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式,但也要考虑到它对就业的负面效应。特别是在我国实物资本稀缺、劳动力数量富裕但素质偏低的条件下,有选择的发展或引进先进技术,例如既能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扩大就业的计算机、电子通信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时发展具有较高知识含量的劳动密集型经济可能是取得持续发展的最优策略。

(二)加快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三次产业升级

已有的研究说明: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再至今天的知识经济社会,各国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为决定性因素,走过了一条从第一产业为主到第二产业再至第三产业的演进道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产业中心将从物质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服务性生产,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会不断增加,其就业比重也会不断增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大都已达到60%左右,然而我国服务业的贡献率仅占40%,就业率也一直在30%左右举步不前,究其根源应是服务业没有找到进一步发展的切入点。

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使服务业内部正日益向多层次演变。现今的服务业已不再只是容纳低技能和非熟练劳动力的餐饮、维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而是包含了为第二产业提供配套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如物流、仓储业,以及人力资本密集的金融、电讯、咨询等智力性服务业。同时,服务业内部各个行业的就业比重也在发生着变化(参见表3):代表现代服务业的计算机、房地产、商务租赁、教育、医疗卫生、公共管理等行业就业人员比重上升较大,而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文化娱乐等传统服务行业的比重下降较大。服务业正不断汇聚着新型的社会经济功能较强的现代服务行业,并且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知识密集型的发展趋势。

现代服务业具有知识承载度高、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是优化产业结构,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发展不足,一方面源于总供给量不足,但更重要的则是因为结构性失衡,即相对地位有所提升,但绝对比重仍然较小。因此,在充分挖掘政策潜力的基础上,一定要大力发展教育、环境、医疗、业务流程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用现代化的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创造需求,引导消费,提供高附加值、多层次、知识型的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

(三)加大人力资本教育与培训投资

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劳动者的受教育水平和掌握先进技术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就业。在经合组织成员中,受教育水平低的人平均失业率是10.1 ,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失业率只有3.8。我国人口众多,这是知识经济的原始资源,但同时我国的人力资源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不但使知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供给遇到困难,而且还将使众多未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者追逐日益减少的熟练劳动或体力劳动岗位的矛盾无法解决。据中国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监测中心提供的“2007年第四季度全国9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94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412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422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8,总体上劳动力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但是,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即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技师,分别为2.59、1.93和1.84。所以,加大在人力资源上的投资、加快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应对知识经济变革中劳动就业问题的最有效策略。

决定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关键在于教育。为此,政府首先应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培养战略性人才。教育是立国之本,教育投资是教育事业得以发展、人力资源得以开发、就业率得以提高的先决条件。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1929年至1956年间,美国国民收入增长的21%~40%应归功于增加人力资本存量而进行的教育投资。大力推广职业教育,举办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再培训,提高劳动者的适应性和流动性,以减少结构性失业。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产业的发展对我国在新世纪里实现科技进步和就业增长来说,既是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正如世界银行《1998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的,如果发展中国家尽可能有效地利用知识积累的增长,就可以增加财富,改善福利,甚至实现超越;如果不能利用这一资源,就会更加落后,而且其自然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也将变得更加不重要。因此,首先应该适应世界科技进步潮流所提出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的创新、开发、推广及其产业化,以保证国家安全,提高国家科技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同时,尽量减少技术创新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配套政策,最终达到“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基普分析之十四:中国与发达国家知识经济发展比较分析.http://www.stats.gov.cn/,2003

2.张强.知识密集型产业评价和发展研究,2007

3.崔如海.略论知识经济与劳动就业问题.理论前言(杂志),2003

猜你喜欢
技术进步就业影响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政府干预、金融集聚与地区技术进步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