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与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2009-01-11 07:39谢莉莉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金融脱媒战略选择专业化

谢莉莉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随着金融脱媒影响逐步的加大,商业银行应如何选择良好有序的发展道路?本文从金融脱媒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我国金融脱媒的原因、特征以及对传统商业银行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我国当前银行业在战略选择上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考虑到金融脱媒的冲击以及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提出适合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特征的发展战略选择。

关键词:金融脱媒 商业银行 专业化 全能化 战略选择

我国目前正处于资本市场与银行系统并重的金融脱媒第二阶段。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传统的盈利模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给银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从而也引起学者的研究热潮。笔者认为,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投资工具的大量涌现,资金供给方绕开商业银行,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手段,直接输送到资金需求方的过程。这一过程突出表现为资金的分流,即资金不再主要流向银行等金融存贷机构,有很大一部分流向了基金、股市、债市等金融领域,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由于大量的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的成本也不断下降,甚至低于间接(银行)融资成本,使得大量的企业也从银行融资转向了资本市场融资(直接融资),从而出现“企业金融脱媒”。

我国金融脱媒的现状与特征

多阶段脱媒叠加。我国商业银行正在面临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基金共同引发的金融脱媒冲击,还面临电子商务所带来的脱媒影响,一些非金融机构通过构建第三方支付平台,如“付费通”、“支付宝”和“购物卡”等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介入银行传统的支付清算业务领域,动摇了银行的垄断经营地位。

需求脱媒强于供给脱媒。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来源中存款的比重由1984年的66.66%上升到2005年的79.97%,银行储蓄存款稳中有升;另一方面银行信贷资金运用中贷款的比重却从1984年的87.01%下降到2005年的53.36%,贷款资金占企业融资的比重大幅下降。

企业脱媒强于居民脱媒。从存款结构上看,1998年我国金融机构企业存款占比和储蓄存款占比分别为33.95%和55.81%,而2007年分别为36.11%和43.93%,企业存款占比上升而居民储蓄存款占比下降。从贷款结构上看,居民贷款(对私贷款)占比呈上升趋势,而对企业贷款(对公贷款)占比呈下降趋势。

短期需求脱媒强于长期需求脱媒。从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的结构上看,中长期贷款的增幅和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短期贷款。一方面是因为短期贷款被中长期贷款和自有资金、FDI、股市等所替代;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强劲的固定资产投资冲动、银行扩大资产份额的改革压力和以账面利润为主导的考核体系助长了中长期贷款的增长动力。

行政性脱媒强于市场性脱媒。由于处于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尚不充分的转轨期,经济主体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金融脱媒更多地呈现出央行主导的特征。借助于行政手段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快速发展直接融资的主要途径,也是快速催生金融脱媒的重要因素。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 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下降

非金融脱媒时代,主要是储蓄类机构动用大量的人力和分支机构,积聚社会资本和分配资本,其盈利模式主要是利差。金融脱媒时代,新金融机构的出现,使各类金融机构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而其他金融机构的比重则上升。目前我国尚处于金融脱媒的初期阶段,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仍起主导作用,但近年来共同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的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已不容小觑。

(二)商业银行传统存贷业务遭遇脱媒威胁

1.存款业务。在短期存款方面,商业银行面临货币市场基金等交易型中介投资机构强有力的竞争。一方面货币市场基金风险管理的成本和责任都低于商业银行;另一方面由于使用电子交易手段进行投资和交易,其经营成本约为总资产的0.5%左右,远低于零售银行的4%水平。因此,活期存款业务受其分流影响较大。在定期存款方面,商业银行面临各种不同金融产品的分流威胁。近年来,我国股票、债券和基金市场得到迅猛发展,投资品种逐步增多,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投资者的投资领域大大拓宽。尤其是近年来私募股权投资(PE)、创业投资(VC)的兴起以及MBS、CLOs等结构化产品的试点,将进一步满足投资者的投资需求,可以预见在未来这些将使脱媒威胁逐步体现。

2.贷款业务。金融脱媒导致了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性,降低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我国债券市场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企业债、短期融资券、公司债、中期票据等不同期限的债券品种相继上市,这对原本以大企业为主要客户的银行贷款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迫使部分商业银行转向中小型客户,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除了债券市场外,我国结构化融资市场也在试点中。虽然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在全社会企业融资中仍占有主导地位,但未来金融脱媒下的债券市场和结构融资的深入发展,将给商业银行传统贷款业务带来很大冲击。

(三)金融脱媒为商业银行创造巨大的中间业务市场

从欧美成熟市场来看,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企业贷款确实在萎缩,但金融业务反而日益繁荣,现金管理、资产托管和清算、代理业务、财富管理等中间业务成为市场主流。商业银行逐步从吸储放贷机构转变为金融服务供应商,其利润来源也从以存贷差为主的利息收入转化为以手续费为主的非利息收入。

近年来,中间业务收入在我国商业银行总收入的比重呈上升态势(见图1)。但目前主要集中于代理、清算等低端业务,投行、资产证券化等高附加值业务较少,这既导致了我国企业在国外融资缺乏应有的定价权,也导致了低端服务领域的恶性竞争和利润丧失。

(四)金融脱媒催生专业化的新型全能银行

一方面随着脱媒威胁的加深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全球金融产业链被重新分解和构造,结果是新兴银行凭借自身在细分领域的优势积累而获得了生存、发展和超越的空间,避免了细分市场过度竞争下的价格战和风险边界扩展,最终实现以单一的规模效应对抗综合性银行多业务的范围经济。另一方面为了抵御专业化银行的威胁,综合性银行开始通过并购等手段增强自己在每个专业化领域的竞争力,形成新形式的全能银行。

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资产规模巨大、营业网点众多、资金成本较低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显著特征,这也是其成为零售银行的优势。较大的资产规模能够保证设备的投入和规模的扩张;众多的营业网点能够尽可能地吸收社会上的低成本储蓄资金,并能够采用就近原则给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尽管目前其信用风险可能偏高,但强大的盈利能力使其总风险资本回报率处于明显优势。

国有商业银行应实行以零售业务为基础的专业化并购扩张发展战略。在专心发展自身零售业务优势的同时,也需要适时把握并购套利机会来增强核心主业,并发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套利性并购应成为国有商业银行扩张的主要手段,这其中既包括套利不同市场地域的周期性波动,也包括套利不同金融业务的周期性波动。银行业的高杠杆特性决定了个别业务的风险完全有可能蔓延至整个集团,只有强强联合的并购才能实现多元化金融机构的稳定性需求。因此国有银行的并购对象应是那些被周期性低估的、有良好专业化优势的成熟市场金融机构。

(二)股份制银行的战略选择

虽然股份制银行在资产规模和营业网点数量上小,但这丝毫不妨碍其优势的发挥和规模的扩张。在金融脱媒的冲击以及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下,股份制银行应将现实优势与战略规划联系起来,深度挖掘其优势业务的竞争力,对金融价值链重新进行分解和再造,并形成多样化的站位和精细化的分工,凭借自身在细分领域的优势积累获得生存、发展和超越的空间。可以充分利用证券化工具提升资产规模,将利息收入转化为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在转移风险的同时提升了资产盈利水平,不断强化自身优势,最终实现以单一的规模效应来对抗全能型银行多业务的范围经济。

(三)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作为地区性的城市商业银行,过于集中的贷款结构为其成长埋下了隐忧,而相对简单的业务结构又限制了跨区域发展过程中协同效应的发挥,如何才能将本地经验成功复制,实现城市商业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型,是目前快速成长的城市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相对随意,均提出了在巩固中小企业融资优势的同时要拓展零售业务、资金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大而全的战略目标。实践证明:不同规模的银行有其最佳的业务范围,而不同业务又有着不同的规模化门槛。显然,过快的业务拓展,跨越中间阶段而过早地进入汽车贷款、信用卡等市场,将导致城商行成本的上升和新业务的夭折。这是因为广泛的业务创新将强行把其推入不擅长的领域,从而面临规模不经济的考验;创新成本的摊销范围小,使得城商行新业务变得不经济。显然,如果一味地进行地域扩展,而业务创新却无法跟上,其结果必然是简单的网点相加和1+1<2的并购效应——地区银行的专业化优势大都具有本地色彩,难以进行快速的区域性复制,而业务创新的匮乏又使得银行难以通过高附加值产品来激活新并购网点的价值潜力。

在此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的成功转型只能是“地域规模与业务范围交替扩张的阶梯型路径”,即在以并购手段进行地域市场扩张的同时,引入适合自己规模的新业务,如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各种创新金融服务,并通过细化的交易结构来控制风险,然后再将这一新业务与新并购的银行网点相结合,使新网点的业务范围从原来简单的存贷款,拓展到公司金融的增值服务上,从而提升单一网点的效率,激活新资产的增值潜力。而在这一过程中,新业务的研发成本、运营成本也在新的市场范围内被有效摊销了。最终,城市商业银行在向区域性商业银行的转型过程中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即介于城市商业银行与全国性银行之间的市场定位。

参考文献:

1.王延科,陶长高,杨娟娟.金融脱媒现象下的商业银行经营策略[J].财贸经济,2007(2)

2.唐敏,黄仕华.金融深化下我国“金融脱媒”:表现与应对策略[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

3.买建国.金融脱媒:商业银行的策略选择[J].宏观经济研究,2006(9)

4.樊永勤.金融脱媒在我国的表现及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时代金融,2007(8)

猜你喜欢
金融脱媒战略选择专业化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基于创新理念的我国核电可持续发展思路探究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