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现实可行性

2009-01-11 07:39张贻龙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就业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面对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那么,对于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不是都是低端的、低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进行普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在我国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本文据此做出分析。

关键词:劳动密集型产业 就业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顺利承接了从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从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新一轮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使得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我国也适时提出了加快产业的转移和升级,尤其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对我国来说,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普遍的产业转移和升级是否具有现实可行性,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意义

(一)充分发挥我国经济增长潜力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可以实现向工业无限转移,同时还可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一个农业强国,农业的劳动力生产率很低。因此,充分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提高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充分扩大就业

我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数以亿计的农民。农民就业问题成为改革开放以后政府工作的首要问题之一,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有效吸收进城务工人员,扩大就业,为提高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工的生活水平做出重大贡献。

(三)弥补我国工业发展初期资本不足

工业发展初期,我国资金严重缺乏。虽然改革开放后,外资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资金短缺的困境,但是相对于整个社会发展所需资金量来说,还远远不够。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我们国家发展工业过程中的重要投入要素,弥补了资金不足,为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积累了物资基础。没有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就没有配套和服务的对象;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够,资本密集型产业的生产能力就会过剩。

(四)顺应国际产业转移和升级的潮流

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正经历新一次的产业革命,逐步步入信息化时代,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淘汰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此过程中,因为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成为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场所,从而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

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再认识

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密集使用劳动作为生产要素的产业,其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发展阶段性、存在广泛性、费用低成本性、就业高适应性的特点(陈斐、兰天、康松,2004)。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主义的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面临着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的问题,再加上严重的资源耗费,对环境的肆意破坏,全要素生产率在落后的技术下难以抬头。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工业发展初期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工业体系的逐步完善、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我国适时提出要淘汰或者转移、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于1953年提出了“里昂剔夫之谜”——在对美国200个产业进行调查中发现,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进口产品的资本有机构成,从而认为美国出口的商品更多密集的是劳动,而不是美国丰富的资本,在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他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美国劳动者比其他国家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技术,比其他国家具有更高的科技水平。于是,很多人在考虑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方向时,重点强调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低技术、低附加值,建议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改造升级。

就一般国家而言,新经济不仅意味着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而且包括对劳动密集性产业的知识化改造,而不仅是淘汰落后企业(多淑金、李秀文,2002)。必须指出的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也有高新技术,正是因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才具有生命力乃至竞争力。一味地强调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升级,而忽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的高新技术产业,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我国现阶段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也没办法缓解当前我国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处理采用新技术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的矛盾”(王梦奎,2005)。一方面,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必然走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道路;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又必须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技术含量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仍是主要发展方向。

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不等于排斥传统产业,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并不等于排斥劳动密集型产业,关键是如何用科技去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技术升级。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趋向分析

2009年的中国摆脱不了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影响,面临着更为强大的就业压力,截至1月中旬,广东全省的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只有2.2%;问卷调查显示,毕业生已将薪酬要求降低到2000元,就业地域也移向欠发达地区;政协委员们建议大学生不要以考研逃避“就业难”,广东省县以下行政部门仍缺岗两三万,这里还不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这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已经成为首要问题。

吸纳我国庞大的劳动人口就业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服务业的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不仅能够解决我们国家强大的劳动力军团,还在我国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参与世界分工,对转移我国富余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升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可最终实现经济平衡发展。

现代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要刻意去发展劳动生产率低、附加值低、高能耗的产业;现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可以是一些劳动生产率高、附加值高、低能耗的产业。应该破除认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一定是技术落后产业,以及认为高新技术产业就不能利用我国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旧观念,积极发展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李丽,2004)。

这样,在判断一个产业是否需要转移、升级时,并不是一概的强调一切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需要进行产业调整,或转移或升级,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那些技术落后、附加值低、高能耗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调整,对那些在现阶段仍有发展前景的、附加值高的、环保型的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进行产业扶持。

从产业构成来看,三次产业中不乏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需要解决优先发展某些产业的问题。齐建国(2002)认为应当把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作为补偿技术进步而缓解就业压力的主导产业。胡鞍钢(2000)则从“节约资本、多用劳动”的角度主张发展劳动密集型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优先发展某些产业,有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在我国产业发展的具体阶段,需要根据当前的具体情况,选择优先发展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主体大多是中小企业,在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这些中小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许多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或者裁员,从而出现了2008年下半年的“返乡潮”。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面临“融资难”的问题,在这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表现更为突出。因此,开放合理的融资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问题,不仅能够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同时还能促进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查日升(2008)通过对国内外事实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发明专利、新产品及自主知识产权是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造的。 因此,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扶持,本身是对创新机制的一种引导,有利于社会的自主创新。

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发展主要通过提高产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增强产业间的关联度和促进产业地区布局合理化等途径来实现(陶良虎、张道金,2004)。现阶段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其他产业一样,基本都布局在东南沿海一带。因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化,需要优化产业地区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强化产业增长的集约化程度,逐步摆脱以往粗放的发展模式,走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产业之间相互紧密联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道路。

结论

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过重大贡献,而且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我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吸收我国劳动力的重要场所。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仅只是一些低附加值、低生产率的产业,也包含许多高附加值的产业。因此,必须破除一些陈旧的观点,开发和培育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用科学技术去改造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斐,兰天,康松.当前仍然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J].商业研究,2004(21)

2.查日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力军.经济师,2008(9)

3.李丽.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04(7)

4.聂建中.比较优势战略与我国的就业问题[J].商业时代,2007(33)

5.齐建国.浅论科技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J].经济决策分析,2002(4)

6.孙祖芳.正确认识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7.陶良虎,张道金.试论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4(6)

8.杨铁军,李云凯.浅谈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J].理论观察,2003(5)

作者简介:

张贻龙,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与规划。

猜你喜欢
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就业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