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内涵阐释

2009-01-11 07:39张大义
商业经济研究 2009年3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循环经济内涵

张大义

中图分类号:F06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式开发和利用,产生了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由此,循环经济成为解决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追溯循环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重点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以期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所借鉴。

关键词:循环经济 历史渊源 内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特别为统筹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实施的方向。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四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重组化Reorganiz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最终可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追溯循环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重点分析了循环经济的深刻内涵及其理论基础,以期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有所借鉴。

循环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初,这段时间环境保护运动开始兴起。1962年,在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的经典著作《寂静的春天》中指出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已经危害到资源和环境,由此引发了一场意义深远的绿色革命。

“循环经济”概念最初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D. Pearce和R. K. Turner提出,其含义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达到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并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但在其诞生后并未立即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近些年才逐渐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环境与经济问题的经济模式。

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者肯尼斯·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理论”提出“可以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单程式线形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的增长方式”。这成为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鲍尔丁也被认为是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到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报告中倡导“零增长”,向全世界发出了100年后经济增长将会因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而停滞的警告,引起人们对城市发展本质的关注;到80年代,人们对废弃物的治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实现了从“排放废物”到“净化废物”再到“利用废物”的演进;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境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2002年,世界环境发展大会决定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循环经济的内涵阐释

循环经济的概念从提出到实践受到各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对它的定义很难做到确切统一,但是目前在学术界比较认同的定义是:循环经济是指经济行为过程中“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本文选取了我国学者吴季松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即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一)循环经济的本质及理论基础

循环经济的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体制中,人们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高强度地提取出来,然后又把大量的几乎所有的污染物和废物排放到大自然中,这种对资源的利用是简单、粗放和一次性的,是以资源的不断浪费和疯狂攫取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循环经济与此不同,它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续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可以说就是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经济学原理为主导,以人类经济活动为中心,从最广泛的范围研究生态和经济的结合,揭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本质联系和规律,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高效合理利用一切可用资源。简而言之,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其依托的生态环境作为一个统一体,经济社会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

(二)循环经济的特征及主体

1.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为4R操作原则,主要表现为以下内容:

减量化原则(Reducing),即指通过清洁生产预防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竭性开采与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作为经济活动的投入主体,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物品的过度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物质循环的利用率和环境的同化能力。

再利用原则(Reusing),采取产业群体间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协作,加大产品→废弃物的转化周期,以经济系统物质能量流的高效运转,实现资源产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再循环原则(Recycling),提升绿色工业技术水平,通过对废弃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实现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的闭合式良性循环。

重组化原则(Reorganizing),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最优,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化方向转型。

2.循环经济的主体。实施循环经济的主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微观方面是以具有一定污染型的企业为代表的单个企业或企业集群,中观方面则以工业园区为代表的工业集中用地,宏观方面则以生活居住区为代表的整个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

总之,循环经济是一种完全区别于传统经济的新型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为特征,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再修复”为原则。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处理等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循环流动和利用,达到能量平衡,同时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程度,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基于对循环经济的认知和我国的国情,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更加深远的战略意义,只有深入研究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因素和对策,才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态文明、生活富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4

2.李建平.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5

3.曲格平.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当代生态农业,2002(1)

4.吴季松.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循环经济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