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公民健康的推动器

2009-06-04 04:23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程度研究学校

傅 添

当今社会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教育与健康已逐渐成为人们最关注的、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两大社会话题,二者皆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然而,在这两大话题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呢?换句话说,是否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就会越健康、越长寿呢?而如若有之,教育又是如何对健康起促进作用的呢?

教育与健康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自上世纪70年代起,美国的教育研究人员便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许多调查研究,以证实教育与健康之间的相关性。这些研究首先是从大规模的人口统计调查开始的。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对人口统计调查的分析,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中,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群间是否存在着健康水平的差异。而最终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受访者自己评定的健康状况,还是根据平均寿命、患病率、生育率、婴儿存活率等客观健康指标所做的分析,在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陸。来自各国的统计数据均证实了这一点,即受教育程度高的群体,其健康状况也相应地较高。

与此同时,这种因教育程度不同而造成的健康状况的差异,在女性和婴儿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学者对覆盖了全球几十个国家的“世界生育状况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妇女的受教育程度和其生育质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妇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她们意外怀孕的几率就越低,初生婴儿的死亡率也越低。因此,教育可以非常有效地促进母婴健康。尽管促进的程度在各个国家和地区有所不同,但这个促进关系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此外,教育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有年龄段差异,在老年人之中表现得要比年轻人明显得多。比如,纵观“美国健康状况访问调查”自1982年至2004年的调查结果,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1982年,认为自己的身体一般或者很差的受教育程度低、穷困的老年人,比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多了2.3倍。而2004年,这一差异扩大到了3.2倍。但在50~69岁的年龄段中,这一差距比较稳定,在30~49岁的人群中,这一差距保持不变,甚至缩小。这足以说明,教育对健康的积极促进作用,越到老年体现得越明显。

而今,教育界基本已达成共识:教育对健康的确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仍在不断地上升。在各发展中国家里,这种影响力尤为强大。

教育影响健康的原因何在

对于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来说,发现了教育对公民健康的促进关系,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需要发现教育产生这种影响的原因和途径,从而可以通过教育实践加以巩固和扩大。但是由于教育的作用具有长期性和迟效性,要分析这一原因是很困难的。截止到目前,我们只能证实三个能将教育和健康联系起来的有效连接点:社会经济因素,有关健康的信息和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因素。

首先,教育会通过改善社会经济因素来促进公民健康。教育可以改善和提高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这往往也就意味着更好的工作环境、更多的薪水、福利待遇以及更高的工作满意度,而这些显然都对健康有益。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从当今社会中发现一股相反的潮流。教育程度越高,意味着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社会中越要面对更多的压力和竞争,从而对身体健康产生强烈的副作用。诸多“过劳死”的案例均说明了这一点。但无论如何,从宏观的视野来看,社会经济地位意味着更好的健康状况,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况且,更高的社会经济地位也意味着可以负担更多的保健费和医疗费,在患病之时可以享受更昂贵、更先进的医疗手段和药品。相反,很多文化水平低的人们不是不想治病,只是往往受经济能力的制约,负担不起高昂的医药费罢了。不过,在社会经济因素这个连接点上,我们很难将教育直接同健康联系起来,教育更多地是起着间接促进作用。毕竟,影响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因素,除了教育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因素。教育的作用在这里不是唯一的。

其次,学校教育可以给人们提供更多与健康有关的信息,并帮助他们养成更健康的生活习惯。这也是学校教育直接促进公民健康的主要方式。比如,小学生们在学校里常被叮嘱要注意个人卫生,要注意营养均衡,不要挑食等。而年轻人在学校里常会听到抽烟、酗酒甚至吸毒的危害,从而对烟酒和毒品更抱有戒备心理;或许学到正确使用避孕套的道理,从而学会避免早孕及各种性疾病。不过,这一点在西方的学校里体现得更为明显。美国的中小学里普遍开设各类健康课程和讲座,其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身体构造、营养均衡知识到各种常见疾病的原理和预防,不一而足。而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却一直设有足够的健康教育。即便有之,其内容和形式也极为单调匮乏。我们单以生理教育和性教育为例,在多少年的中小学生理卫生课上,老师们总是羞于启齿,从而让学生们自学甚至直接跳过生殖系统的章节。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早孕现象,也反映了我们的健康教育是极为欠缺的。

再次,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教育能显著改善人的社会心理因素,即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从而使其在面对与健康有关的问题时能更加理智,做出更正确的选择。近年来,这种影响方式得到了许多研究人员的肯定。受过教育的人之所以更容易从事健康行为,是因为他们既能更好地收集和处理各种社会信息(比如,能根据信息正确地判断出一样事物或一种行为对健康有益还是有害),又能够接触到更多有关危害健康的行为信息(比如,能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更多的香烟的危害)。这种影响方式在一些突发性疾病蔓延的非常时期体现得尤为明显。此外,受过教育的人还会有更好的健康防范意识,比如会养成定期体检的好习惯,或者在生病的时候更为重视,会积极就医,并积极尝试各种最新的药品或医疗技术等。

除了上述三种连接教育和健康的方式之外,近年来也有研究人员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种种解释。比如,行为的养成具有群体性。相比之下,年轻人更容易结群,也更容易相互影响。因此过早进入社会的人,更容易受抽烟喝酒的同伴的影响而沾染到烟酒。还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未来的机会成本机制在起作用。我们还是以烟酒为例,对于低学历的群体来说,他们要想得到工作上的晋升,就必须参加各种应酬,从而不得不更多地抽烟喝酒。而相比之下,高学历的人面对的此类应酬往往较少。因此,人们的健康行为将随着学历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学学历的将比高中学历的人更少抽烟和酗酒,硕士和博士学历的则更少。比如在美国,从1974年到2001年间,人们的抽烟率在高中以下文化程度中从44%降到了31%,在高中文化程度中从36%降到了28%,而在大学程度中从27%降到了11%。在1974年,高中文化程度的抽烟人数比大学

文化程度抽烟人数多了30%,而在2001年,这个差距甚至超过了150%。

尽管从各个学科出发,研究人员对教育产生这种影响力的原因和方式已提出了种种解释,但到目前为止,教育和健康的关系这一领域中还有很大的、有待进一步探索的空间。我国目前在这领域内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还极为欠缺。今后,该类研究应在两个方向上加以扩展。其一是探讨教育与具体的健康表现之间的关系,比如教育和出生率、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和抽烟、酗酒、吸毒等行为的关系,以及和各种疾病的发作率之间的关系,等等。其二是将教育与健康的话题,放在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毕竟,教育对健康的作用往往同社会经济因素混杂在一起,甚至是通过社会经济因素起作用。因此只有放在社会经济文化的背景下研究二者的关系才更有现实意义。

如何加强学校中的健康教育

研究教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能使我们认识到学校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重点所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曾发现,当今社会中70%的成年人都是死于由六种行为引发的疾病:不当的性行为,毒品和酒精的滥用,带来身体伤害的打斗和冲突,抽烟,缺乏身体锻炼,以及不规则的饮食。而这些行为习惯又几乎全是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学校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课程、讲座、主题活动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健康信息,并促使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就这一点来说,在不同的学校阶段中也应有不同侧重。小学应该以身体的主要结构和机能,食物和营养、锻炼和健康的关系,病菌的来源与危害等为主,而中学里应学习更多的疾病信息,包括艾滋病、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以及烟、酒、毒品及不当性行为的危害等。从而使其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受益终生。

此外,在学校的体育课、学生午餐、课外活动等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的课程与活动中,也应因地制宜,既要保证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又要强化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成为贯穿于学校教育的一条主线。

对于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来说,如果教育能够直接促进公民的健康,那无疑是极为欣慰的。那就为教育增加了新的重要功能,即公民健康的推动器,从而为教育研究开辟新的视野。同时,这也给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责任和使命。因为,教育不平等不仅会导致公民的经济、利会地位不平等,更会直接导致健康不平等。在受教育权得不到公平对待的时候,公民最基本的健康权甚至生命权也就被无情地侵害了。

(作者单位: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程度研究学校
男女身高受欢迎程度表
汉泰程度副词对比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学校推介
摩擦力的利用与防止
幸福的程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