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愉快教育”

2009-06-04 04:23隋恒栋武瑞先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挫折环境孩子

隋恒栋 武瑞先

“愉快教育”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天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发现它本身存在着“天然缺陷”,如果任其长期“独霸”课堂,必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愉快教育”可以将其概括为一个特定的概念,即“愉快发展”。确切地说,“愉快发展”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在发展中求愉快,二是在愉快中求发展。那么,“愉快”果真能自始至终伴随着“发展”吗?非也!由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尼科,弗里达提出的“幸福的不对称论”对这个问题给出了否定的回答。他认为,即便引起愉快感觉的环境一直存在,这种感觉也很容易消散,消极的情绪却会伴随着环境而持续存在。弗里达认为,情感是不对称的。积极情绪较之消极情绪强度弱,且持续时间短。愉快、幸福和迷醉的感受一定会变得乏味、苍白。愉快总是和变化有关,并随着持续的满足感而消失。不对称论认为,如果从前曾让我们沉迷并带来愉快的事情不断重复,就会变得乏味,但消极的情绪却不会如此。因此,在顺境的时候,我们很容易适应,且不容易感受到幸福。情感系统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启动,并生成某种迫使我们采取行动的情绪,可能是悲伤或愤怒等。在这个研究方向上,加利福尼亚里弗赛德大学的索尼娅,柳博米尔斯基教授在其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分析了所谓的“持久的幸福”。她认为获得这种持续长久时间的幸福是很困难的。其理由也和“幸福的不对称论”有关:如果我们能不时地感到幸福,很快就会迈出满足感的门槛。我们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幽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说的也是这个道理。由此看来,长久的愉悦兴奋反复刺激学生,时间久了,学生恐怕也会“疲劳”,从而再新奇的刺激也难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可见,愉快教育并不能自始至终有“愉快”伴随左右,而且,也不是所有课程、所有孩子都适合于愉快教育。实施愉快教育的重要前提在于唤起学生的兴奋和愉悦,新颖奇特的东西最能激发学生的兴奋和愉悦,引起他们定向探究的兴趣,《卖火柴的小女孩》《十里长街送总理》等,这些课文本身必须调动学生进入一种感伤的气氛,怎么可能让“愉快”伴随呢!

愉快教育不但不能保证“愉快”长相伴随,而且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现在就读于中小学校的孩子大多数是“90后”,物质条件比较富足,在家里同时享受着两代人的关怀和呵护。可是,你要问他们:你们幸福吗?大多数的孩子竟然丝毫觉不出自己处在幸福之中,如果学校教育再一味强调要让孩子们愉快发展,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理解和沟通,什么时候才能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

愉快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在教育内容上要引人入胜,在学法上要讲究寓教于乐,要努力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因此,鼓吹愉快教育者对失败讳莫如深就可以理解了,可以看出,愉快教育是一种单一的教育模式,由它一统天下的学校环境不可能适合全体学生,那些要在挫折中才能长大的学生,那些在挫折中愈挫愈勇的孩子怎能适合整天快乐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一个环境,应该有快乐,但更应该有逆境,有不顺,有挫折,有失败。挫折激发创造力!这方面的研究表明,我们人类需要体会不快的感受,以便进一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精神病专家乔治·伯恩斯认为,只有当我们感到不幸的时候,只有当我们遇到困难,面对新鲜刺激和以前从未完成的目标的时候,才能够取得进步。事实上,这个理论在艺术创作上也很经典。在艺术创作中,创造性往往和精神疾病有联系,画家梵高和伍尔夫喜怒无常的例子就是证明。有研究表明,情绪变化无常的人可能具有某些创造性技能。在人的一生中,有些网难是不可避免的,但很多专家认为,历经艰难险阻有助于我们最终获得幸福,在困难面前,人们的大脑会进入一个蓄势待发的停滞阶段,学生需要经过历练,以使他们的人格成型,在幼年时期,人们需要给自己的的人格定位,直面困难的人最终要比逃避的人更加幸福,只有经历过艰难险阻的人才相信幸福!既然这样,为什么害怕他们失败,为什么还非得刻意地去营造一种愉快的气氛呢?

今天我们反思愉快教育,绝非是想别出心裁,哗众取宠!也绝不是想对愉快教育一票否决,任何一种教育思想、教学模式都不能说是尽善尽美的。因此,也绝不能由一种教育思想、教学模式长期独自统治课堂,一种优秀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应该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愉快教育中应该有挫折教育,应该有失败教育,愉快教育应该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完善,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单位:山东青岛市平度祝沟中学)

猜你喜欢
挫折环境孩子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
环境清洁工
孩子的画
漫观环境
终身不遇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