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束管理还是引导管理

2009-06-04 04:23孟庆林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约束生命学校

孟庆林

约束管理是以制度约束为主,其他约束手段共用的管理模式,即包括刚性的制度约束、纪律监督、惩处、强迫等手段。约束理论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在他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哲理,该理论提出了在制造业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而引导管理是用激励、感召、启发等柔性管理手段,是一种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刚柔相济的管理模式,用政策引导员工。

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师的管理是用约束管理还是用引导管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说明人的培养是长周期的,特别是知识培养与修养的磨练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培养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不能等同于应试教育中的偏激做法使之淡化社会责任。一切为了考试、一切为了升学而培养的人,必然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唯利是图、缺乏公德意识的。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用约束管理的办法,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学术行为演变成商业行为,也必然使教育严重变味。教师无原则地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升学成为教学的唯一目的。

学校必然要成为一种文化场所,即树人也必然成为一种文化。学校不能办成工厂,不能完全用分数来衡量一切,育人环境必须有十足的文化味道。所谓文化就要具备三个元素: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使命就是要为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政治信念是什么?愿景是一个团队的成员的共同目标,其微观是学校的前景,宏观上是社会和人类的前景。核心价值是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原则和规范,是学生和教师共同守望的价值观。从这一点来看,约束管理便显得无能和苍白无力。

在一个文化厚实深重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他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恒的智能。这些告诉我们,品味、道德、智能构成了文化的总和,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不能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教育中的引导管理责任重大,其重要的意义在于教育中的一切都会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要使这种影响有助于教育理想的实现,我们就必须慎重地规范我们的行为。约翰,埃格尔斯顿认为:“每个教师总把自己价值观念带到课堂中去,他用这种价值观念来阐述所发生的每一种活动。没有一整套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便称不上是一位教师。”教育也是如此,教育不但要想到学校发展的本身,不能狭隘地理解学校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要真正地想到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约束管理可能产生短期效应,但每一个约束动作都会在学生们的心灵中打下重重的烙印。长久下去,他们会用这个约束办法再去约束别人,设想一下,让约束管理充斥整个教育,我们每一个真正的教育工作者是不是会感到脊背冰凉呢?

教育不是简单的操作性行为,是基于信念的崇高的事业,真正的教育是精神创生和灵魂的感召。如果教育只是一种简单的操作性行为,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来代替教师。正因如此,人只能由人来培养和引导,心灵只能由心灵来感召。所以,教育事业将是一个崇高而永恒的职业,没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决不会成为一个好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教育信念的学校也决不会成为一所好的学校。

作为引导管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育应该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应该是一个交易。鲁洁教授说:“教科书的功能并不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去复制教科书所呈现的一切,而是凭借它激活自己的思想,得出自己的结论……是学生学习文化的一根拐杖,是实现调动学生心理活动、思想活动、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构建的一个手段。”作为约束管理,必然带来教育的真正意义的遮蔽和教育价值的失落,教育成为了“训练”的代名词,成了塑造“单向度的人”的工艺流程。我们的教育无助于学生生命尊严的提升却有愧于学生生命尊严的失落。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成功必然是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正因为如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必然是高尚的、纯洁的,不该有其它因素。如果把教育和受教育掺杂上利益因素,教育这块净土将不会神圣而变得龌龊不堪,学校为了“发展”,利益竞争也必将使教育变态。有人说过民主是重要的生产力,我说情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传递文化,必须修养自己,才能修养他人。作为一种潮流,中国教育走向何处,应该引起一个有良知的国人的重视。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田家炳中学)

猜你喜欢
约束生命学校
马和骑师
学校推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11)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人类性行为要受到约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