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要兼得

2009-06-04 04:23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公开课闪光点教研

陈 涛

给校长的建议

1校长必须有先进的思想引领

我们会发现,一个只关心“分数”的校长会带出一批只会教死书的教书匠;一个关心“教研”的校长会带出一批“教研型”的教师。所以,要想促进教师成长为“研教双带型教师”,必须要有先进思想的引领。校长应该做教学理念的实践者、促进者,而不是旁观者。有了校长先进思想的引领,教师的兴趣会更浓,积极性会更大。校长不仅仅要积极引领和投身于教研和教学,将先进理念不断转化为教师行为,而且要引导教师去讨论实践中的成效,即为什么做、怎么做、怎么能做得更好等问题,带领广大教师主动迎接挑战,不断前进。

2学校必须有规章制度的保驾护航

“有压力才会有动力”,教师的成长有时也需要有一定的外在压力,学校应努力创造这种外在的“压力”,建立一些规章制度,促进教师的建康成长。如建立“师徒结对”制度,有了师傅这个“灯标”和“舵”,就能避免徒弟在教学中触“暗礁”,使其少走很多弯路,经得起风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促进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建立“阅读共同体”,指定统一阅读目录,定期交流阅读体会,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建立“微型课题研究”小组,针对某一课堂教学普遍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首席学科教师制度》;整理、集结出版教师的专业论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教师“百家讲坛”等不同形式。通过“教师的专业阅读”“同伴引领”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每一点成长和进步需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所以学校要建立这些制度,来发挥制度的引领作用,为培养“研教双带型教师”保驾护航。

给教师的建议

1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通过专业阅读,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忽然有了灵感,想写点东西,可是真到了动笔的时候,又写不出来,就是写出来了也是干瘪瘪的几句。原因在哪里?就在于肚中无墨,有了点实践经验,可没有理论的支撑。所以,每一个教师应养成阅读的习惯,阅读是一种智力的投资。

2要养成每周给自己上一节“公开课”的习惯

每个教师都有上公开课的经历,都感觉到公开课中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气氛的调动、教学环节的层层相扣、练习的层次分明对于学生是一种享受、对自己也是一种成长。可这样的公开课我们平时上的太少。确实,准备这样一节公开课需要很多精力,每节课这样上也不现实。可是我们可以每周精心准备一节课,一节属于自己的公开课。这样的公开课上给自己听,心理压力小,更易于自己风格的展示,更易于暴露自己的缺点,久而久之,课堂教学水平怎能不提高。

3要养成及时反思、及时记的好习惯

真正有深度的文章应来源于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都有“闪光”的地方,只不过有人及时发现、及时记录、及时反思了,而有些人的“灵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拿出笔(这是关键,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性)回头想一想自己的教学过程,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再现课堂中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而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不一定是而而俱到。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而这些“闪光点”稍加“理论”的浸润,便是一篇“实实在在”的好文章。

“教”是“研”的基础,“研”是教的升华。每一位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及时反思,记下自己教学的点滴“闪光点”,依靠理论支撑,形成自己的教研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翔宇教育集团宝应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公开课闪光点教研
让闪光点不被遗忘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裸课,语文公开课的一次自发性嬗变
足球比赛里的“排兵布阵”
第一次公开课
公开课
公开课,希望不再是作秀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