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先单翼起飞

2009-06-04 04:23蔡卫勤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两翼袖子职称

蔡卫勤

每年秋天,到了教师评职称的时候,总是能看到一些入围的教师心急如焚的样子。有奋勇向前的,有到处烧香的,有听天由命的,有悲痛欲绝的……真可谓是生、旦、净、末、丑一齐登场。甚至,在述职的时候经常能看到那些久经沙场、屡败屡战的老教师们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哭诉“职评”经历的悲壮场面……

造成此种现象,基本上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教师教学效果不佳,难过评聘关,二是教师缺乏教研成果,晋升乏力。尤其是年龄大的老教师,教学效果和科研成果双双丰收的少之又少,他们虽然积累了近一辈子的教育教学经验,但往往因为没有什么科研成果而屡屡被拒之于职称评聘的门外。职称评聘,成了很多教师的心头之痛、人生之难!

教学和科研是学校教育的两翼,无论是朝教学要质量,还是朝科研要质量,都是无可厚非而值得赞赏的。问题是,考核评聘只顾两全其美,而两翼皆硬非一日之功;除了那些集大成者,两翼都能起飞的教师实屆凤毛麟角。事实上,那些集大成者也往往是先凭借一翼起飞,而后站在一个新的高度来发展另一翼的。

所以,对于普通教师而言,将“教”和“研”分开,分成两个系列,一个以“教”为主的评聘系列,一个以“研”为主的评聘系列,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特长进行自由选择。选择以“教”为主评聘系列的教师,拿出自己的教学成绩来,而“研”的成果只作为参毛而选择以“研”为主评聘系列的教师,则需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将“教”的成绩作为参考。这样,职称评聘既能发挥教师的特长,又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失为一种现实的策略。

做教师的都知道,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管是以“教”见长的教师,还是以“研”见长的教师,还是以班级管理见长的教师等等,都有他们的存在价值。

很显然,所谓的“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是我们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这种评价机制,犹如要教师的两个袖子变为羽翼,拉着、推着、赶着让教师往天上飞,看似好像很有道理,实则不太可能。现实是,拉着教师右手袖子的可能是大搞应试教育的手,而拉着教师左手袖子的却是突破教育坚冰的手,这两只手尚且相互打架、相互骂人,袖子里的教师怎能齐飞?

教师们的专业不同,志趣有差异,方法有高下……用一把尺子来求全责备,显然会打击大部分教师的积极性。这种现状,犹如在奥运会的比赛中,把刘翔、姚明、邓亚平、李宁等各具特色的运动员,拉到同一个场地比试同一个项目,是一场多么糟糕的闹剧!

如果,评价也够人性化,以教师为本,根据他们的长处来设置,让各具特色的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来申报适合自己的评聘系列,以效能为目标,跟内行比长处,这将大大地激发教师的专业动力。而对于那些志趣相投的教师还可以合起来组成一个团队,像组建科研小组那样,一起攻克难题,一起参与评聘……

令人欣喜的是,一些英明的校长早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们往往将教师分成几类,课上得好的教师归为一类,让他们一起学习、共同钻研,提高上课的艺术。将善于搞教科研的教师又分成一组,让他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相互促进们组成科研团队,共同攻克教育难题……其实,上课、教科研、心理辅导、班级管理、父母学校、家校沟通、少先队活动等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努力的目标。

在这种形势下,那些只硬一头的教师,会千方百计地挖掘自己身上的长处,以长处立足,以特色取胜。当那些凭借单翼起飞的教师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而然地会磨练起另一翼,然后展翅高飞而成为集大成者!如我的一位同事,公开课得到省一等奖后,他就很自觉地开始大量地看书、学习、搞科研,向着更高的目标冲刺;又如我的另一位同事,科研文章发表很多后,他就自然地开始琢磨起课堂教学的奥妙,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

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单翼起飞是道坎,跨过了这道坎,才算是真正进入了教育教学的殿堂,在殿堂里继续修炼才能。

教育家的生成路径不外乎两条:一是起于理论,于实践中修炼而成为教育家的,如陶行知;二是起于实践,经过理论的提升而成为教育家的,如苏霍姆林斯基。

“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你首先要上大路!我相信,那些凭借着一翼冲天的教师,用不了几年的努力,就能跨过“能研的不能教,能教的不能研”的坎,继而迎来以“教”助“研”,以“研”促“教”的新境界。在这个境界里能继续修炼提升而走出来的,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名师和大家。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两翼袖子职称
“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型与应用
袖子的窗口
袖子的窗口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学术造假将被撤销职称并记入诚信档案
《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让学术造假撤销职称有法可依
职称:追寻幸福中的成长
生活与实践:小学英语生态课堂“两翼”
再也不怕打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