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对学生管理的启示

2009-06-04 04:23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09年3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细节

周 彬

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活跃,不保守,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正确的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对周围环境的感染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因此在对中学生的管理中,学校就要十分注意他们的心理变化,随时对他们的心理活动的偏向和在学校、班级管理中因为种种原因出现的漏洞进行必要的矫正和修补,以防止学生们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出现行为上的偏差。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的“破窗理论”,就比较形象的描述了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学生管理中,使我们对高中生的管理做到防微杜渐、井井有条。

关于“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了一项试验:两辆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停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内就被偷走了。另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放在帕罗阿尔托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以此项实验的结果为基础,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有名的“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栋建筑上的一块玻璃,又没有及时修护,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碎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行为就会滋生、发展。后来“破窗理论”被运用于多个领域。

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破窗现象

规章制度的破窗。“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优质的学生管理工作离不开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联系我们的实际。学校制定了不少的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保证各部门的工作质量、工作秩序和服务质量。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学生工作的正常运作和生存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学生工作实践中,总会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会去破坏制度,或是钻制度的空子或漏洞。如教室墙壁上的脚印越来越多,课桌文化,垃圾桶内空空而四周却脏乱不堪,考试作弊等等。对此行为,学校如果没有采取措施坚决杜绝,其他学生就可能会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加入“破窗”的行列,加剧“破窗”的进程,久而久之,再完好的规章制度也将重蹈破窗的覆辙。结果是制度虽然制定了,但由于执行不力,而破坏了约束机制,造成了工作无序。

管理中的破窗。中学生管理主要包括课堂管理、宿舍管理、思想教育、个别学生工作以及日常行为要求等。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使中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一系列破窗。表现在:

1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停留在传统的说教,缺乏正面引导

当代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好的,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思想混乱,如应试文化的负面影响,贪污腐败、假冒伪劣、失业、诚信等社会问题的出现,使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感到很困惑。正如现在的找工作难,失业多的现象,使他们认为社会灰暗、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差,即使努力学习考上了大学,也很可能找不到工作,从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此时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应该针对不同时期和社会形势发展的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正而引导,而不是简单的说教。

2不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历程中极为特殊的阶段,心理水平尚处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通常表现为反抗与依赖、封闭与开放、勇敢与怯懦相互矛盾的心理特征。同时,由于大部分是独生子,从小娇生惯养,心理承受能力差,学校要从源头抓起,即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不是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3在弱势群体特别是贫困生工作上关注不够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的扩招,学生逐年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所增加,这部分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学习质量和身心健康,成为经济和心理的“双困生”。他们变得敏感、偏激、自卑、脆弱。因此,要做好贫困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而不是单纯解决经济问题。

“破窗理论”在中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首先要预防破窗,其次要及时发现并修好每一扇破窗,特别是第一扇破窗。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如何才能防止破窗和及时发现并修好“破窗”?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着手:

1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相结合。思想教育不是万能的,健全和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并有效执行是抑制学生“破窗现象”的根本保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我们怎样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总会有个别学生疏而不通。因此,辅之以严格管理,对第一个破窗者必须给予严肃处理,在此之后的犯规者所受到的处理会更重,这样才能使规章制度得到不折不扣的执行,也才能在全体学生中达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同样,规章制度也不是万能的,深入的思想教育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基础和前提。规章制度对学生思想行为发生转变起外部条件作用。要使规章制度由制定到贯彻,再到内化为自觉的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完成这个过程,离不开因势利导、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由此可见,要抑制学生的“破窗现象”必须从思想教育和学生管理两个方面人手。

2重视细节管理。重视细节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关键。“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以及细节对事件结果不容小视的重要作用。“关于细节有一个不等式:100-1=0,1%的错误(失误)会带来100%的失败、这就是忽视细节的代价。”在丁作中,班主任一定要从小事人手,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去考虑,妥善、细致地处理好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件小事,力争把事情做到学生的心坎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还要正视小问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班级工作中的“小问题”其实就是学生管理中的一个个小小的蚁穴。所以我们要注重细节,增强敏锐性,及时发现小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妥善化解“小问题”。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是抑制“破窗现象”的条件。校园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校园环境对学生的修养、情操、品德更是不可缺少的要素,校园环境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学生工作除了靠规章制度、思想教育之外,更需要营造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比方说设立优秀学生表彰栏、历年考上名校学生简介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强烈的自豪感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思想,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抑制“破窗现象”的又一重要条件。教师素质、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影响着学校的稳定。然而,面对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和创新精神的不断张扬,教师工作面临的挑战将十分严峻,特别是对于经常和学生接触的班主任。这就要求班主任尽快转变观念,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取得学生的信任;要加强自身品格、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修养与细节,成为学生的核心和楷模。

“破窗理论”在中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作用。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抑制破窗现象,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保障,重视细节是关键,良好的校园环境、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条件,只有做到这些,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有序化,学生才能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成才。

(作者单位:山东北镇中学)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规章制度细节
校园环境卫生大比拼
劳动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环境设计中校园发展研究
迎接新学期
“墙化”更需“强化”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学校育人环境
时尚细节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