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异化理论”对现代主体发展的意义

2009-12-23 03:39李爱华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

李爱华

摘要:“异化理论”是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称为《手稿》)中所阐释的主要观点,在《手稿》中,他借助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异化”和费尔巴哈的“宗教的异化”中引申出自己的“异化观”,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人的本质”,提出了“人的解放”的观点。本文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中“人的本质”思想与其“主体”的学说相联系,并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人的存在状态和境遇来说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现代人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异化劳动;人的异化;人的主体性;现代主体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07—02

“异化”理论(“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主要观点,他围绕这一理论阐发了关于哲学、经济学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不同的读者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也是千差万别,形态各异。那么在急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在变动不居的社会现象背后是否还蕴藏着“异化”,这一理论对构建现代主体的意义何在呢?本文试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入手,从“现代科技革命”造成的社会现状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异化”理论和人的本质

“异化”一词并非马克思的首创,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如17、18世纪的卢梭、霍布斯,还有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等都针对不同的问题在不同意义上使用过它。由卢梭的“权利转让”,到黑格尔的“分析绝对精神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再到费尔巴哈的“人与宗教世界的关系”,一直到马克思的“异化劳动”,同一个词被赋予了不同的任务,由政治含义到哲学含义的转变,这一过程体现了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如:马克思在不同的语境和社会环境中对于同一概念的动态理解,但概括来说“异化”的基本意思就是“对立、对抗、排斥、脱节、分离”等。

马克思从劳动本质是人的类生活出发,结合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活动,阐释了“异化劳动”;同时,马克思主要从“人与劳动产品”的地位之别和“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异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肯定:

人的本质是劳动的对象化过程,劳动产品是劳动者的对象化,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是处于能动的主体地位的,是劳动者操纵机器、加工劳动对象,创造出凝结了他的汗水和心血的劳动产品,相对于“机器”、“劳动对象”这些“客体”来说,劳动者是“主体”。劳动者可以从劳动对象和劳动产品中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确证自己的价值,并且关键是劳动者应该享有劳动产品的。人在劳动中应该是感到幸福,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使自己的精神和肉体都感到满足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使人从自身出发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活动和劳动对象,自由的占有和享有自己的劳动产品和生活资料,也正是这种自由自觉,人可以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进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关系的活动。

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自由自觉”到了“只剩下了劳动”的地步。工人所拥有的“财产”就是“劳动”。而且这种“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被贬低为工人求得生存的手段,他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地,也不再是按照内在和外在两种尺度进行的活动,人的机能也降低到动物的机能,所以,人也就是异化了的人。

这里,人的异化也即人的本质的丧失,工人不再是作为人,而仅仅是作为工人而存在。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加工什么,加工多少,怎样加工,都是由资本家说了算的、由生产的产品所应该获得的利润(剩余价值)说了算的,而这一现实是与私有财产不可分割的交织在一起,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共同结果就是造成了人的本质即人的自由自觉性的丧失。

今日,消除“异化”向“人类解放”的任务仍很艰巨,但是在探索消除异化的方式和道路中,我们仍在不懈的努力着。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对指导“现代人”的发展仍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二、现代化与人的主体性

(一)人的主体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

这里所说的“现代化”不只是从时间概念中得来的,更是指“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条件下的自动化、信息化工业时期”,它也指的是“工业化”、“科技化”、“全球化”。

马克思说“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的、现实的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们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己。”所以,对人的主体性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其所创造的现代劳动方式的研究和考察。

新的科技革命特别是电子信息革命以来,人们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增强了主体意识和主体性,提高了自己的主体地位。科技革命最显著的成就就是劳动工具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这些成就是人们智慧的结晶,也更显示了人们在改造对象时的主体性的发展。新的劳动工具使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提高自己能力的学习和发展中去,这为其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二)现代化所造成的现代人的“异化”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们加快了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速度,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的满足了人们各方面的需要,各国的竞争是以“科学技术”为中心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的竞争。但是科学技术并非是万能的,并且在新的条件下,异化不但没有消除,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从而为人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命题和要求。

首先,现代社会的人们需求更多,所需范围更广,而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所以在人们欲望的驱使下,也就有了“网络诈骗”、“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等等高科技带来的负面作用。这些也不过是“金钱拜物教”、“商品拜物教”的另一种称呼而已,虽然这些负面影响并非科学技术的本质,但所产生的“异化”却是一种客观事实。现在,人把自然视为一种可以无止境掠夺的对象,这样就切断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使自己成为一种没有根基的、迷失方向的存在。

另一方面,科技在机器大工业的广泛应用,使人成了机器的部件和物的奴隶。马尔库塞指出,由于科学技术在机器大工业中的应用取代了相应的劳动功能,人在技术面前服从技术本身的指令才能发挥技术的正常功能。

再次,现代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紧跟潮流去消费劳动产品,人们成了消费的奴隶。人们跟着电视、报纸、铺天盖地的信息跑,广告上没有的商品是不会买的,至少买的时候也是持怀疑心里,我们也无法想象离开了电视、电脑、手机······我们被这个社会的潮流牵引着去生活,我们也因为处于这样的环境中而增加了更多的焦灼、不安、孤独、和软弱。

三、构建现代人的路径

值得庆幸的是人类能自由的发挥自己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现象,因此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付诸行动,从马寅初的“人口论”到中国的“计划生育”;由过去的“白色污染”到今天的“限塑”;……人们已经开始把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之上。

《手稿》中的“异化”理论提出了物质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提出了经济活动是人的实现和现实。所以经济发展是现代人发展最现实的土壤。“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任何时代,经济发展都是首要的,只有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了,才能在此基础上满足人们生活中的其他需要。现代教育的发展,现代主体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其主体性更强,也使人在活动中目的更清晰,行为更理性;在改造世界时更主动,更有创造力,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特长来选择生活和工作,这样的“人的全面发展”不仅仅是马克思的一种“理想”了,它确实在一步步的实现着。

四、良好的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是促进现代人发展的条件

当今社会中的异化也是人在使用科技改造环境时出现的“新形式”,而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说到底也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结果,“异化”理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了人的社会性。但人们盲目开发自然,导致了自然对人的惩罚:“非典”的出现,“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等一次次的给贪心的、盲目乐观的人们敲响了警钟。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应该是同一个过程中的不同的两个方面,要构建现代主体,就不能抛开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来从纯思维的角度运用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运行,我们要认识自然,和她进行公平、人性的、和谐的对话,只有这样,人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和能动创造精神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我们要构建现代主体就应该规范主体之间的交往方式,对其进行调整、指导和约束。社会产品是主体的价值和能力的象征,人与人的关系在社会中主要是以社会产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丰富社会产品,我们更要加大对社会产品生产的监管力度,而关键一点就是要对现代主体加强价值判断和价值引导,使其向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要促进现代人的发展,就离不开对现代人际关系的调整和规范。

五、小结

《手稿》虽然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但是其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却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丰富的精神食粮之一,它对“人的本质”、“劳动的本质”、“工人的解放”、“人的解放”等等的展开,既启迪了当时工人的觉醒,也为人类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虽然不是很明确,但是其中的“惊雷”作用已经被历史证明。半个世纪之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一个世纪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有二战后哲学家们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关注,对现代主体的生存状况的深深忧虑,对新的“异化”理论的发展,无不是受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影响,所以,直到现在乃至以后很长时间,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会越来越受人关注,人们对它的阐释也会越来越丰富。

参考文献:

[1]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丰子义、王东.主体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夏继松.现代西方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余源培、吴晓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导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生态思想阐释的两种路径
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思想的理论延伸
浅析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与人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
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的浅悟
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共产主义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