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

2009-12-23 03:39刘伟伟徐华宇王小东李常竹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

刘伟伟 徐华宇 王小东 李常竹

摘要:突发灾害会对人的心理产生极其严重的不良影响,产生心理危机。危机心理干预,就是要给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以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力求最大程度解决人们面对自然灾害事件时的心理危机。

关键词:突发灾害;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24—0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各种灾害事件也一直伴人类左右,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痛苦、焦虑和恐慌。面对日益增加的生存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突发灾害事件对人心理的影响及如何摆脱这些不良的影响,即心理危机及心理危机干预。

一、突发灾害事件对人的心理影响

(一)突发灾害事件的特点和范畴

突发灾害事件是指那些事前难以预测或无法预测,在发生之前没有任何前兆的临时突然性灾难,可以使个体产生无法抵御的感觉,并失去控制的情境,这类事件往往突然发生、难以预料、危害大且影响广泛[1]。通常来讲,突发灾害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突发地质灾害和突发人为灾害。

(二)突发灾害后的心理危机

当人们遇到某种突发灾害时,人的身心都处于高度的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生理心理学上的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2]。

灾害发生,其强烈的心理冲击会使人陷入紧张和恐慌,其巨大的危害会使人陷入巨大的自责和痛苦,并表现出相应的应激性生理心理反应,主要表现有[3]:情绪反应异常、认知障碍、生理反应异常、行为异常和交往异常。这种强烈的应激状态,会使人产生心理危机。

Caplan[4]首次提出心理危机理论,当一个人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困境时,他先前的危机处理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无法应对眼前的处境,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实质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5]:

1.危机事件的发生

2.对危机事件的感知使当事人主观痛苦

3.惯常的应付方式失败,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降低。

心理危机是一个过程,经历灾害后的当事人会经历四个阶段[4]:

第一阶段:突发灾害发生后,当事人内心失衡,警觉性高、紧张。为了重新获得心理平衡,他会用其惯常的方式做出反应。此阶段,当事人一般不会向他人求助。

第二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当事人发现平常的方式无法解决问题,开始变得焦虑急躁,尝试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由于当事人高度紧张,无法冷静思考,从而影响其行动的有效性。

第三阶段:如果当事人尝试各种方法未能有效解决问题,其紧张程度就会持续增加,并想法设法寻求和尝试新的解决方法。此时,当事人常常会不顾一切发出求助信号,甚至尝试自己曾认为荒唐的方式。

第四阶段:如果当事人经过前三个阶段仍未能有效解决问题,他就很容易产生习惯性无助,对自己失去信心和希望,甚至把问题泛化,对生命意义发生怀疑和动摇。同时,强大的心理压力有可能触发以前未能完全解决的、被各种方式掩盖的内心深层冲突,有的人由此而走向精神崩溃和人格解体。此阶段的当事人特别需要通过外援性的帮助,才可能度过危机。

二、突发灾害后的危机心理干预

突发灾害会使当事人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如果不及时采取一定的措施,将会引发各种精神障碍和行为问题,极端者可能会自杀。这种影响也是长期的,如果当事人不能及时地走出危机,很可能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长期影响着人的正常生活,甚至产生终身的心理创伤。因此,必须及时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当事人的心理进行人为的影响,即开展危机心理干预,使其能尽快走出危机,开始新的生活。

(一)危机心理干预的含义

危机心理干预,指为防止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精神崩溃,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心理支持,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使他们重新建立或恢复到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获得新的技能,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6]。它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的短程心理治疗,要在短时间内帮助当事人渡过难关。

(二)危机心理干预的目的

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急性、剧烈的心理危机和创伤的风险,稳定和减少危机或创伤情境的直接严重的后果,促进个体从危机和创伤事件中恢复或康复[7],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防止过激行为;二是促进交流,促进问题的解决;三是提供适当的医疗帮助。

危机干预的最低治疗目标是在心理上帮助病人解决危机,使其恢复心理平衡;最高目标是提高当事人的心理平衡能力。

(三)危机心理干预遵循的原则

危机心理干预有三个基本原则[8]:

1.尽量使危机当事人接受支持和帮助;2.尽力帮助当事人坦然面对危机,采取适当的应对行为;3.与当事人沟通相关信息,获得其信任,并减轻其紧张情绪。

危机干预的关键在于取得危机当事人的信任。

(四)危机心理干预的模式

Belkin[9]提出危机干预的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处于心理危机中的人,其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平衡的目的在于帮助当事人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此模式最适合于危机最初阶段的干预。

认知模式:通过改变当事人的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的和自我否定的部分,重新获得理性和自我肯定,从而使得当事人获得对自己生活中的危机的控制。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训练和学习新的自我说服,使当事人的思想变得更为积极,更为肯定。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当事人。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人是遗传和环境学习交互作用的产物,危机是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此模式的主要目的是评估与危机有关的内外部因素,从个体内部和外部因素着手,考虑其对当事人的心理影响,并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外部困难,帮助当事人选择替代他们现有的行为、态度和使用情境资源的办法,从而帮助当事人将适当的内部的资源、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情境资源结合起来,最终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有研究者认为将这三种模式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统一的、综合的模式对于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是很有意义的[10]。

(五)危机心理干预的过程

危机心理干预可以遵循基本的六大步骤[6]:

1.明确问题。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心理危机问题,以投情、真诚、尊重、接收、不偏不倚和关心的态度进行倾听,帮助当事人宣泄紧张、恐惧和悲痛的情绪,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2.确保安全。干预者要将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危险降到最低;以科学和事实为依据,告诉当事人所担心的事情不会发生或只有很小的可能发生。

3.提供支持。干预者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与当事人积极地沟通与交流,使其认识到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也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提出应对方法。突发灾难后的幸存者,常常会失去希望,失去信心。干预者要让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并帮助其确定能现实处理其问题的最适合的方法。

5.制定计划。干预者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并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6.获得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当事人的直接而真诚的承诺,以便当事人会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三、结论

(一)灾后及时正确地进行危机心理干预是有效的

在发生突发灾难事件后,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可起到缓解痛苦、调节情绪、塑造社会认知、调整社会关系、整合人际系统、鼓舞士气、引导正确态度、矫正社会行为等作用,能帮助人们获得生理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危机引发的强烈的恐惧、震惊或悲伤的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对自己近期的生活有所调整,并学习到应对危机有效的策略与健康的行为,能增进心理健康。但必须是根据现实情况以及当事人的情况制定正确的方案,采用合理的方法,这样才是有效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二)突发灾害的救援体系中需要危机心理干预

突发灾害后,救援工作开始,及时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对缓解当事人的心理危机往往是最有效的,因此必须在物质救援的同时开展危机心理干预。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后,对灾民和救援人员的危机心理干预受到广泛的重视。地震发生后不久,就有一大批政府组织和非政府志愿者组织赴灾区,对灾民进行危机心理干预,对灾区人民的心理重建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突发公共事件救援过程中及时借用各种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处理迫在眉睫的心理问题,恢复心理平衡,重建灾民的自信心,这是现代政府重视公共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政府对受灾区人民的人性化关怀的重要体现,也是提高政府危机管理绩效水平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邱慧萍.灾难性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4,3(1):134.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董惠娟,顾建华等.论重大突发事件的心理影响及本体应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啸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4):88~91.

[4]Lindemann E. Symtomatology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grief[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944, (101): 141~149.

[5]Kanel K. A guide to crisis intervention[M]. California Marcus Boggs, 2003: 1.

[6]Gilliland BE, James RK 著. 肖水源, 译. 危机干预策略[M].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7]Everly GS. Emergency mental health: Anoverview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 1999, 1(1): 3~7.

[8]Caplan G. Principles of preventive psychiatry[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4.

[9]Belkin G S. Introduction to counseling[M]. Dubuque, Iowa, W G Brown, 1988.

[10]樊富珉. SARS危机干预与心理辅导模式初探[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3, 17(9): 600.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危机
高职院校心理危机学生的问题分析研究
大学生心理危机表现以及应对策略浅析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专业化干预
警卫官兵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
高校辅导员针对需要危机干预学生的帮助技巧
高校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培养研究
人文关怀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探索
试论我国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构建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