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

2009-12-23 03:39李奋生陈俊明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大学生

李奋生 陈俊明

摘要: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包括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因素、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因素和大学生自身因素。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中还存在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失和法制建设薄弱,缺乏足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保障等问题。构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加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建立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以及建立法律保障机制。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40-0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26—03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是指大学生群体对高校、政府或某种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行为或现象产生不满,形成有一定规模、组织和目的的集会、游行、示威、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并对社会稳定和校园秩序产生影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高校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极易引发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处置不当,轻则影响校园秩序,重则扩大到社会,引发更大规模的社会事件甚至政治事件,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对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进行了探讨,对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成因

(一)大学生关注的社会因素

1.国际国内政治事件的影响。大学生爱国热情高,对国内外政治事件非常敏感。近年来,因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法关系,中印关系、台湾问题等都引起了大学生的高度关注,并引发了部分城市和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游行、示威、静坐,抵制外国商品,冲击伊藤洋华堂和家乐福等群体突发事件。

2.网络谣言的影响。网络谣言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方式和途径多等特点。除网络社区、聊天室、帖吧、博客、即时通讯工具等等之外,还有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等方式。网络谣言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例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同时,极少数人却不负责任地利用网络和即时通讯工具散布虚假信息,其中充斥着有关地震和赈灾的谣言、猜测、戏谑、迷信等,严重干扰了民众对抗震救灾的注意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涣散了民心。

3.西方价值观和政治思潮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政治思潮进一步渗透到我国高校。西方敌对势力和国内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在政治上极力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三权分立和多党制,在经济上主张经济私有化,在价值观念上鼓吹西式民主和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方位、多层次地影响我国在校大学生。西方价值观和政治思潮的渗透对大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使部分青年大学生丧失政治辨别力,迷失政治方向,一旦受到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的反动宣传煽动,容易引发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官员腐败问题,社会治安问题、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三农问题,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改革以及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等社会热点问题,也容易成为引发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诱因。

(二)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学校因素

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日常管理,学历文凭,招生就业,后勤服务,教育收费,校园治安,师德师风,校园暴力以及大学生受到突发性不公正对待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诱因。我国高校大多不同程度存在校园周边环境较差、治安状况不良、刑事犯罪隐患突出的问题。而治理和解决这些问题,又非高校自身所能。其中任何一个隐患变成现实,比如学生人身受到侵害、健康受到损坏等都可能酿成群体突发事件。

(三)大学生自身因素

1.大学生的政治心理不够成熟。大学生正处在自我政治意识形成和正确的政治价值判断的确立阶段,其政治心理中的非理性因素和情绪化因素还比较多,遇事爱冲动,加上他们涉世不深、缺乏社会政治活动经验,因此,他们对自身的政治行为所造成的政治后果以及给自身带来的责任后果往往认识模糊。部分大学生参与群体突发事件并不是事件本身与他们有直接的利益关系,而是出于凑热闹和从众的心理。

2.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不够完备。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现状既有令人欣喜的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自主性有所提高,但政治参与的动机复杂;公民意识有所觉醒,但未能明确自身具有的权利;政治认知能力有所增强,但政治行为能力有待提高;网络政治参与活动有所发展,但缺乏理性的控制。[1]由于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还存在上述不足,一旦发生群体突发事件,部分大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就有可能参与到事件当中来,致使事件规模扩大。

3.大学生的生理因素易诱发行为冲动。大学生生理上正处于青春期,既有强烈的朝气蓬勃特点,也有明显的行动先于思考或行动重于思考的弱点。一旦由某种原因引起群体突发事件,只要该事件发生在他们中间,或与他们有关,他们很难抑制住自己的好奇和跟风。同时,这一阶段的人生,也十分喜好表达,甚至追求展示,因此在群体突发事件中自己容易表达见解,展示自我,也容易成为大学生被裹挟到群体突发事件中的动因。上述特点再加上大学生的大规模集体居住,现代通讯手段的方便,就使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变得更加具有时代性与阶段性特征。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现存问题分析

(一)管理理念落后,应急管理意识淡薄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在一些涉及切身利益问题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很多事情没有发言权,处于被管理的地位和被教育的对象。在这样的管理理念下,高校的工作不能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为了方便管理,学校的一些规章制度简单粗暴,甚至损害学生的利益。一旦发生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事件压制下去,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这样很难赢得大学生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不利于危机的解决。同时,高校大多重视日常管理,应急管理意识淡薄,忽视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跟踪关注和分析,对于大学生当中一些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

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是危机管理中两种最基本的机制,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由于公共紧急状态给民众生命和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给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巨大破坏。[2]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预警机制非常薄弱,缺乏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机制保障和应急预案,一般都是等事件发生后再临时处置,未能防范于未然。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发生后,往往出现仓促上阵、盲目决策、混乱应对等不良管理现象,容易错过处置的最佳时机,使突发事件发生急剧变化和造成更大的破坏性。

(三)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不健全

在高校内部,现行的应急管理组织多为临时性的虚设组织,一般由学校负责人临时牵头形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某个部门,虽然这种临时机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其缺点非常明显:平时对突发事件的动态分析和预警缺位,无人对潜在危机作分析预警;工作人员都是抽调的往往不能很快进入角色,影响工作效率;由于事先没有专业人员研究政策和组织进行专家预警和预测,领导小组很难在短期内获取所需信息。在这种体制下的突发事件处理不利于统一指挥。

(四)信息透明度不高,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发生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以后,为了怕媒体报道影响学校形象,相关部门第一反应就是如何封锁消息,防止消息扩散。这样,由于信息不透明,缺乏舆论宣传引导机制,就很容易导致小道消息流传,甚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挑拨矛盾,激化情绪,增加事件控制和处理的难度。

(五)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高校没有日常听取学生意见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当学生向有关职能部门反映情况,一些部门“等、靠、拖”的处理办法,使学生群体处于无休止的等待状态,面对学校服务不作为时,学生丧失对学校信任,心理产生利益严重被剥夺感,一旦有可供发泄的机会就会加入到可以表达不满的活动中,发泄自己的不满。发生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以后,许多学校采取的不是与学生对话、进行谈判协商,而是采取威胁、管制的方式来应付,这样容易使矛盾进一步激化,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六)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缺失

虽然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已经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学校相关机构是副处级甚至正处级单位。但是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专职心理工作者人数很少。大多数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咨询人员都是由其他部门或教学单位的辅导员或学生工作干部兼任,专职人员人数很少。二是心理咨询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低,有些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甚至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三是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很窄。高校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采取开公选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参加并受益,这与大学生庞大的需求是不成比例的。四是缺乏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参加群体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或多或少心理都会留下一些阴影,让他们心理上得到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高校还缺乏有效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

(七)法制建设薄弱,缺乏足够的应急管理法律规范保障

我国已经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应对危机状态的法律法规,但是,从整体上看,体系尚不完整。由于目前国家尚没有专门针对校园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立法,《治安管理处罚法》、《教育法》等只是界定和处理校园内的犯罪与违反治安问题,如学校发生管教冲突、学生伤害和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等危机事件,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应该各自承担什么责任,学校和教师应分别承担哪些行政责任、刑事责任等,这在法律上都还没有定论。[3]高校应急管理作为一个非常态管理,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学校精力往往集中于其突发性和紧迫性,为了能有效管理,高校相关部门总是采取非常手段,甚至采用非法的措施。

三、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

高校要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切实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对广大师生尤其是各级干部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增强其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和指挥水平。

(二)加强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完善的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保证。各高校应该建立起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学院→学校这样一个金字塔型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寝室长→班长→班主任→年级主任→学院分管领导→学校分管领导这样一个直线型的预警指挥系统。通过预警网络体系,可以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制定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将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消灭在事发之前。通过预警指挥系统,可以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发生时快速反应,在第一时间作出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危机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三)建立大学生诉求表达与谈判协商机制

高校应充分调动学校党团委、各教学管理机构和学生管理机构,以及各科研团体和学生社团的力量,发挥组织的优势,及时发现和化解学生群体非正常状态的思想苗头和心理倾向,疏通言论渠道帮助学生发表意见和建议、表达利益诉求,营造宽松活泼的民主和谐的校园生态。学校、学院、相关职能部(处)领导积极参加校、院(系)团代会、学代会,听取团、学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利用校长接待日,人大代表接待日接待学生;设立意见箱,及时答复学生提出的问题。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及时与学生代表进行对话,听取学生的想法和呼声,力争通过谈判协商解决问题,尽量避免激化矛盾。

(四)建立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高校危机心理干预机制的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领导高度重视、全面参与作为保障。第一,加强学校危机心理干预组织机构建设,成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负责的危机心理干预小组。下设危机心理干预的专门机构,明确高校危机心理干预的实施机构和职责,拨付专款用于机构运作,并为机构提供专门的场地,聘请专业的人员开展工作;第二,通过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各种形式开展危机心理干预;第三,招募校园志愿者,让对危机心理干预有兴趣的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对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其成为危机后的第一心理干预工作者;第四,借助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传递危机心理干预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试,形成互助心理干预的氛围;第五,开设心理干预的相关课程、讲座,通过教学活动增加知识受众,普及心理干预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第六,加强与社会上相关专业NGO组织的联系,通过学习、交流储备知识、提高经验,甚至可与其签署合作协议,使其成为高校危机心理干预的后备支持力量,最终构建一个完善的全面参与机制。[4]

(五)建立信息公开和舆论宣传引导机制

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发生后,高校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媒体和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公众了解事情的真相,让大学生了解学校和政府在处理事件中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处理状况以及最新的演变情况,将事实的真相公布于众。同时,要注意引导舆论宣传朝着有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争取校内外宣传报道口径一致,防止事件升级和避免不必要的恐慌。

(六)建立健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

各高校应成立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分管安全保卫和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或副校长任副组长,成员包括党(校)办、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后勤集团、团委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由党(校)办或者宣传部的负责人担任新闻发言人,负责与媒体沟通,发布官方消息。应急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处理校园内外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危机的应急预案;评估校园内外可能发生的危机,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危机预防演习等。应急管理领导小组应作为常设机构,设专门办公室。在某类危机发生后,领导小组可与政府安全部门或者家长合作,让他们也参与决策应对。[5]另外,学校应建立一支应急管理工作队伍,以此作为处置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力量。该队伍可由相关职能部门业务骨干、院系思政教育队伍骨干、学生政治辅导员以及学生工作干部组成,该队伍直接受应急管理领导小组指挥。

(七)建立制度保障机制

高校要根据《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依法治校、维护学生权益,出台加强应急管理、保障学校安全的政策制度,形成应急管理工作和促进工作运行的各项政策措施配套体系,使高校应急管理工作按章运行、依法管理、依法处置、依法监督。因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坚持教育疏导为主,慎用警力、慎用武器警械、慎用强制措施,防止因方法不当激化矛盾。对极少数利用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煽动闹事、蓄意制造事端的违法犯罪行为,配合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程序,严肃处理。

参考文献:

[1]李奋生,李思聪.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对策思考.中国青年科技.2008,(10):41.

[2]曹丽.危机管理应急机制问题探讨[J].商业时代.2006,(11):52.

[3]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7.

[4]、[5]吴俊,陈星平.浅析大学生群体对高校危机管理挑战的应对策略[J]. 新西部.2007,(20):179.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微信使用对大学生亲子关系的影响
浅议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培养路径
浅析大学生校园兼职
暑期近万名大学生兼职送外卖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成立首个村级大学生创业园
第十二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