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的“过渡理论”探析

2009-12-23 03:39董怀良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

董怀良

摘要:李石曾同时兼有无政府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过渡理论”为其既信仰无政府主义又从事有政府革命提供理论根据,当时的形势和孙中山等革命者对李石增的影响促成了这种理论的产生。

关键词:李石曾;过渡理论;政治思想

中图分类号:K8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00—02

李石曾(1881—1973),名煜瀛,字石曾,河北高阳人。[1]48他是民国政坛上一位颇为奇特的人物,为人处世特立独行,闻名于国内外,被称为“一代奇人”。[2]147是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

李石曾一生的政治理想和活动,均以“世界大同”为致力的目标。[3]6他详细描述了世界大同的理想社会,“人人立于平等之地”,“战争息、国界无”;[4]1001就这样他为未来的世界勾画出一幅完美诱人的治世图景,一个桃花源式的理想社会,一个东方“乌托邦”。李石曾说自己对这种社会达到了“想念、神驰”的地步。李石曾的“大同理想”在本质上和其他无政府主义者一样,它是一幅饱蘸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等颜料勾画出的一幅带有浓厚空想色彩的理想社会画面。

李石曾认为实现无政府社会必须进行无政府革命,他说:“察今日中国之社会,其民情之困苦,风俗之腐败,决非仅行有政府的革命所能改良其社会也。欲廓清而辞辟之,舍行无政府的革命末由。”[5]148他认为无政府的革命就是:倾覆政府后,不立政府,社会上一切制度阶级,含有有政府之性质者,皆革除之,婚姻也、财产也、家庭也、国界也、种界也,俱欲一扫而平之,始可见较为正当之社会。[5]148“无政府革命者,扫荡社会一切之阶级也。无政府革命后,则社会惟人耳。”[5]159既然实现无政府社会,必须进行无政府的革命。为什么他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有政府”的革命,并且后来长期担任国民党政府的重要职务呢?这就必须分析他的“过渡理论”。

一、“过渡理论”的内容

这也是无政府主义新世纪派所特有的一种理论。具体内容是:1907年,李石曾从互助进化论的观点出发,把革命分为三类:(一)旧世纪的革命,这只是易朝改姓;(二)新旧过渡时代的革命,这是倾覆旧政府,建立新政府;(三)新世纪革命,这是要扫除一切政府。[6]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要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是属于过渡时代的革命,是有政府的革命。但这和他主张的无政府革命有一致的地方,李石曾认为“无政府的革命与有政府的革命于实行时固无冲突,同抱倾覆政府之方针。”[5]148不仅如此,他还把这种有政府革命作为无政府革命的必经阶段,“社会革命必自倾覆强权始,倾覆强权必自倾覆皇帝始。”[4]999他在《进化与革命》中声称“若以共和与王国比较,则共和似已尽善,不必复进矣。而天演则历无不然,故共和仍日进而无政府,而为甲、为乙、为丙……”总之,凡物凡事无尽善者。谓其不能尽善可也,谓其较后来为不善亦可也,一言以蔽之曰:‘无穷尽进化之公例也。”[7]1042他还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由酋长而封建,由立宪而共和,至共和而为政府末路,可使之终矣”。在这里他把“共和”视为“王国”和“无政府”之间的一个必经的过渡桥梁。[5]136

根据这种理论,李石曾将“民主共和”视为实现无政府大同社会的中间过渡阶段,作为近期的奋斗目标与孙中山的政治目标相和。他不再主张推翻清政府后立即实现无政府的大同社会,而把这个理想推向了遥远的未来。

二、“过渡理论”产生的原因

首先,不合当时的形势。《新世纪》出版后,李石曾和“新世纪派”的其他成员进行无政府主义的宣传,受到不断的抵制和诘责。“吾侪之主张社会革命者,多受人疵议,虽有志之青年,亦无不加以白眼。”[8]983说明了当时无政府主义新世纪派李石曾等人所遇到得尴尬情况。有的人则以“无暇观览”为理由,“将原报退回”,[9]148有的则直接写信进行诘责,有的人则在《民报》和其他报刊著文进行抨击,主要的观点如下:(1)、指出无政府主义的一套,“不合目前之形势”,违背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如说:“诸君之议论诚是也,惜不合于中国目前之形势。虽欧美如是之文明,尚不能达此目的,何况中国哉!”。[10]148(2)、指出在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宣传无政府、无国界,“去兵”,将导致国家的灭亡。如说:“今祖国危如累卵,岌岌不可终日”“今不思实行种族革命,以逐腥羶,令吾民重见汉天,实行政治革命,以强吾国,使四邻莫敢余侮,不此是务,乃呶呶以无国界无种界教民,使其爱国尚武精神,销归乌有,吾敢曰亡中国者此主义也。”[11]148(3)、针对李石曾等人所宣传的 “大同主义”,与无政府、“去兵”的主张,指出好的政府和军队,正是中国所必要的,而且也是达到将来大同的方法。如说:“若夫一无所恃,徒空言曰无政府,无兵备,无种界,无国界,曰是大同也,是公理也,是自由平等也,吾恐只知有强权不知有公理之蟊贼,联军而至,瓜分其地,支配其民,而四百兆讲大同公理爱自由平等之民族,永沉沦于奴隶之苦海,而竟无达其得平等自由之目的之一日也。”[12]148

面对上述种种批评,李石曾不能不承认中国社会的客观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要求的合理性。他一方面深信无政府主义,一方面又深感实现的艰难。他既认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彻底,却又不能不投身到这场革命中去;他不满意资本主义的制度,却又不得不承认民主共和政治是现实可行的方法。包括李石曾在内的新世纪派是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组成的群体,马克思说:“小资产者是由‘一方面和‘另一方面构成的……他是活生生的矛盾”。[13]147-148李石曾的“过渡理论”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

其次,孙中山对李石曾的团结。李石曾等人所宣传的无政府主义一开始就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抵制和批评。但由于他们主张扫除一切强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是力图与同盟会协同作战的。在实际行动上,他们对孙中山所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也是大力支持的。[14]385无政府主义新世纪派的李石曾等人也为孙中山所容纳,并把他们团结在推翻清政府的旗帜之下,孙中山虽然不赞成把他们大力宣传的暗杀手段列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内容,但他也没有把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者所宣传的一套当作有害于革命的思想进行批判。孙中山一直是把《新世纪》周围的一批无政府主义者当作革命同志来看待的,孙中山称新世纪派的张静江为“革命圣人”。[14]385他以“吾友”称李石曾,[15]48李石曾称孙中山是《新世纪》的“辅导员”。这些都可以说明孙中山与新世纪派的密切关系。1906年,李石曾加入同盟会,身份发生变化,既是无政府主义者又是同盟会员。随着身份的变化,其政治主张也发生了变化,当他是老牌的无政府主义者的时候,他的思想是正统的无政府主义理论,和其他的无政府主义者没有区别,当身兼无政府主义者和同盟会员双重身份的时候,就要求他对这两种互相矛盾的角色做出解释,于是就提出了过渡理论。

这种“过渡理论”是李石曾等无政府主义“新世纪”派和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区别,例如无政府主义的重要派别“天义派”就主张:在推翻清政府,革命成功以后立即废除政府,反对在革命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对资产阶级革命派基本上采取了不合作的立场,“天义派”代表人物刘师培说:“与其经数次之革命而后实行无政府,曷若于初次革命后即行无政府,为一劳永逸之计”。[16]96

在“过渡理论”的指导下,李石曾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6年,李石曾加入同盟会,致力于推翻清政府、反对北洋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等活动。

参考文献:

[1]杜元载.《革命人物志》(第十二集)[M].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

[2]陈纪滢.《李石曾先生一生事业平议》[J].《艺文志》,第218期.

[3]黄肇珩,徐圆圆,胡有瑞,刘本炎.《李石曾百年诞辰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李石曾传记资料》(二).

[4]李石曾.《革命》,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5]民:《无政府说》,张楠、王忍之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无政府说》.

[6]《新世纪之革命》,《新世纪》第1号,1907年6月22日.

[7]真:《进化与革命》,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8]《与友人书论新世纪》,张楠、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下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9]《退还书报》(自),《新世纪》第4号,1907年7月13日。

[10]《与友人书论<新世纪>》(来稿),《新世纪》第3号,1907年7月6日。

[11]《与友人书论<新世纪>》(来稿),《新世纪》第3号,1907年7月6日。

[12]真:《来书(军魂)附答》,《新世纪》第6号,1907年7月27日。

[13]马克思.《论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丁守和主编:《辛亥革命时期期刊介绍》(第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李石曾传记资料》(一)[M].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

[16]葛懋春等编.《无政府主义思想资料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
读《论语》看孔子政治思想中的“礼”、“仁”概念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从中国传统政治智慧中汲取政治营养
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
基于人才培养的图书馆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政治思想浅析
新形势下企业政工工作的思考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浅谈医务人员如何提高思想认识
简论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严复政治思想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