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三维一体创新能力模式的培养

2009-12-23 03:39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陈 刚 刘 涛

摘要: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时代命题,是高职教育的核心。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四川灾后重建力度的加大,高职建筑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成为了核心枢纽;本文提出三维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科技创新三维为一体,培养具有社会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旨在为四川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68—03

“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定义有两个比较权威的解释:一是2000年联合国经合组织(OECD)“在学习型经济中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报告中提出的:“创新的涵义比发明创造更为深刻,它必须考虑在经济上的运用,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只有当发明创造引入到经济领域,才成为创新”;二是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向政府提交的《创新美国》计划中提出的:“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与方法和新的服务”。本文所提创新是指后者,是指培养高职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创造发明潜在的经济和社会价值的过程。

众所周知,学习与创新是孪生姊妹,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贯穿创新的全过程又是创新的终极结果。因此如何把高职学生的创新知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形成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科技创新三维为一体的培养模式,成为了高职创新教育的新模式?

一、影响创新能力的负性因子探索

创新能力负性因子的矫正是高职教育中的难点问题之一。为了探讨影响创新能力的负性因子,笔者对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的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91份,回收率为94.55%。在调查对象中,男性占68.15%,女性占31.85%;在学习年级方面:大一学生占32.08%,大二学生占33.92%,大三学生占34%。在专业方面:建筑工程管理占46%,建筑工程技术占41%,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占13%(新设专业),从以上分布的数据看,本次调查符合社会统计学分层取样原则,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调查结果显示:有71.5%的学生对于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比较强,但只有32.6%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98.5%的学生虽然不满足于现状,但65.1%的学生缺乏行动的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96%的学生能认识到毅力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有56.4%的学生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有86.5%的学生缺乏深度和广度创新的兴趣。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有83.23%的学生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他们在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还比较稚嫩,需要加强培养和锻炼。

二、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探究

创新能力负性因子的探索,为我们探究融知识传授、接受能力与科技创新三维一体的培养模式提供了原材料。针对这些负性因子,我们必须把知识传授、接受能力与科技创新三维融为一体,渗透到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情感与创新人格的培养上,才能变负为正,增加几何倍数的创新力。

(一)三维一体的集合点—创新意识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把知识传授—接受能力—科技创新作为一种递推式的模式在进行,教师在未了解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下,只管传授,教师把自己定位为核心,学生在被动接受的情况下,递推式的去创新,这样就缺少了创新的盼望,创新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力。如图1:

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渴望,才能激发起创新的激情,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没有创新意识的人难以产生创造思维、掌握创造方法和获得创造成果。创新意识就是根据客观需要而产生不安于现状的强烈盼望,执意于创造、创新的要求,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驱动力、推动力,是一种自觉的心理活动。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能够不为传统习惯势力和世俗偏见所左右,想常人不敢想的问题,提出超常规的独到见解,善于联想,从而开辟新的思维境界。因此,我们必须把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核心,围绕学生接受能力,将传授、校园、实训、课堂、实践集合为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创新的激情,为创新活动提供思维方法、内在动力,形成自觉的心理活动,进而达到自觉创新的结果。如图2:

(二)三维一体之基——创新思维的培养

思维并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和引导,创新思维也是如此。同时,创新并不是任意创新,要指导学生掌握并善于运用正确的思想武器,教育学生创新必须基于一定的科学基础,这个基础就是科学正确的思想武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勇于跳出前人的知识体系,培养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大胆提出不同见解,这是创新能力的基础。

(三)三维一体模式的轴心——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的培养

贯穿三维一体模式的整个过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个性,它主要包括独立性、坚持性、批判性、挑战性、进取性、合作性等个性特征,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忍不拔的性格。创新情感是指教育对象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如远大的理想、坚强的信念、诚挚的热情以及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崇尚科学、热爱真理、追求进步的社会价值观,并能够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这是创新行为和能力的最雄厚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对于一个人的创新品质和能力具有价值导向的关键作用。情感支持,即被我们称为个性品质的部分,一方面应具有科学精神,包括实事求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敢为天下先”、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科学怀疑、理性批判精神;另一方面应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忍不拔的毅力、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以及不怕挫折、不惧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意志品质。在一定意义上说,这些个性品质对一个人的创新作为的影响,大大高于具体的思维能力和行为能力。

在传统模式的培养中,教师往往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中心,忽视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笔者经过实践后,特别强调三维一体模式必须坚持整体协同观,将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协同起来。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健全的创新人格为目标,在智力、情感和人格三重因素的作用下,其创新才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量。

三、三维一体外围模式——围绕学生接受能力,营造校园文化,搭建创新平台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直接环境,是启迪学生创新的始发点,是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三维一体模式更加强调学生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点受体,学校必须加强校园课内文化和课外文化的协调互动性,把课内文化打造为以课程教学为载体,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把课外文化打造为依托学术科技活动,创造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具体措施如下:

(一)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创新意识

在培养目标的选择定位上,应充分结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充分利用多种资源进行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热情,才能有机会将新的想法付诸实践,从而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知识结构。创新能力来源于宽厚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做到的。因此,就需要优化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体系可以为大学生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条件,提供捕捉创新点的机遇。大学生的课程体系设置应逐渐向前沿性、多元化方向发展,鼓励开设专题研讨,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作用,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授课方式上,不断改变单纯传授知识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虽然思维敏捷,但长期以来只注重培养逻辑思维,思考问题、思维构成都比较冷静、条理化,并且学生知识面较窄,尤其是人文方面的知识欠缺,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加强学科的整合,注重多学科之间知识的贯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使学生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

2.利用教学工具,激发专业热情。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和便于思维创新的意境,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对于复杂施工过程,利用课件中大量的图片和生动的动画进行讲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赋予了具体生动的内涵,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的思维被激发起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产生了许多新的想法并有想要去尝试的欲望,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作为工科学生本应当具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够借助于先进的工具进行计算分析,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学生对于复杂的计算还是利用传统的计算器进行,很难提高效率,并且在枯燥的计算中非常容易丧失对本专业或本学科的学习兴趣,如何谈创新?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利用功能强大的办公软件、MATLAB的工具箱来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分析问题,方便快捷,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本专业的热爱,从而使他们进发出新的想法,并能够借助先进技术工具得以实现。

3.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

一方面,积极创办开放型实验室。在实验教学时间内对学生实行实验设备开放,在良好的运作机制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下,通过一批技术力量雄厚的中高级实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且付诸试验,最终解决问题。

另一方面,加强校外教学基地的建设。校外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有了教学基地,不仅可以组织学生分期、分批到基地进行生产实习,通过现场教学、基地内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既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而且还可充分发挥教学基地自身的设备优势,协助生产单位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生产单位的某些技术难题,可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营造学术氛围,培养创新能力

学校要在改革课程体系和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要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受益,在活动中提高和增强创新能力。

1.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图书馆拥有大量文献信息资源,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而且还为大学生提供了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舒适环境。图书馆中优良的学风,安静浓厚的学习气氛,使大学生可以集中精力埋头苦学。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是文献信息交流的枢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博大、有序的知识库,通过现代化的检索工具,可以了解和及时掌握本专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必要补充,通过涉猎本专业以外的知识,还能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认识,从而优化自身的学科知识结构。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形式与课堂教学相比,更具全面性、主动性、灵活性和可选择性的优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发展和张扬。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馆这种环境优势和第二课堂的作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2.鼓励科技活动。学校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和大学生科技活动周,进行概念设计竞赛等科技活动,出版他们的作品集,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科技、学术活动,对不同领域的知识有交叉的涉猎,进行学科之间的交流,从而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看待问题,如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强化创新意识。在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同时,让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是加强科技创新的又一新途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拟题目,学校给予科研经费支持,如设立学生学术基金项目和开放实验室基金项目等,并选派教师指导。对学生的科技活动要进行定期检查和鉴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局限性,难免出现幼稚之举甚至可笑之处,这是完全正常的。因此,必须营造宽松的学术研讨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互相学习,大胆交流,共同提高。

总之,三维一体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把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作为着重点,把创新人格和创新情感的培养作为主轴,把传授、校园文化、实训、实践活动等作为外围模式,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科技创新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潜能由小变大,使学生的创新成果呈扇形辐射状缔结。作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坚定这样的信念:“我们不仅要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工作者,更要使他们能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开拓者,使他们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栋梁。”

参考文献:

[1]杨定安,丁伟雄.浅谈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149—150.

[21荣华,王永岩,梁冰.多媒体教学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4)74—75.

[3]周素香.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J].交通高教研究,2001,(2).

[4]万清安.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J].交通职业教育,2006,(6):46—48.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高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