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美术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2009-12-23 03:39胡春涛王少伦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胡春涛 王少伦

摘要: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专业教学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培养格局转变。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高等美术教学模式和导师工作室制的建立,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具备造型技巧和良好感觉力的“美术知识分子”。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师工作室;大美术;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208—02

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美术教育教学中的机械地模仿而忽视个性、创新能力的培养,社会需求与专业课程设置滞后的矛盾,等等,高等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

美术招生源头已变形扭曲。近年来,随着各美术院校盲目地扩招,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形势下,美术考试已成了升学的跳板,他们中的部分人对美术根本没有兴趣,缺少对艺术的热情,进入大学后给美术教育带来了诸多问题,形成了恶性循环。现在高校美术学生接受的大多是“快餐”式的培养,专业技能不扎实、文化基础薄弱是当代美术专业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目前我们的美术考试和美术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功利性和浮躁的风气,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短腿人才。这种现象已蔓延到研究生考试中,有的原本一点没有美术基础而凭着文化课的优势而顺利进入,这不能不说是美术院校的一个悲哀,这些人中有部分人毕业后又充当了美术院校的师资,试想对审美缺少认知经验的教师又怎能教出懂得审美能力的学生呢?这样的恶性循环已开始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凸显,因此我们应改革招生制度,准确选拔和培养创造型美术人才必须从生源抓起,改革美术招生制度,源头治理,是抓住了高等美术教育的根本,提高美术人才质量的关键。

美术教育重技轻文现象。改革开放以后,美术教育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学,仍然采用俄罗斯19世纪的教育方法与教育思想,从基础教育到专业美院都如出一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美术教学中存在着较严重的重“技术”轻“理论”现象,素描、色彩一直是完全西化写实几十年不变的考试科目,过分地偏重于造型技法,这样的考试与我们今天的大众化美术培养目标的精神相违背,美术高考与中等美术的教学大纲衔接不紧密,缺少内在的联系,甚至完全割裂开来,美术是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除了扎实的基本功以外还需要有丰富的美术理论知识,但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时间的积累,美术理论的内容非常广泛而相对枯燥,使得许多学生缺乏起码的兴趣和热情。对于美术基本功扎实的学生,由于没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为储备,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想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好的成绩就会很困难。现在的美术高考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统考的模式却越来越简单化,这值得人深思,如果美术专业入学考试的方式以更灵活、内容更丰富的话,专业加试会更有其实际意义,同时增加各高校的自主招生,提高筛选美术实际能力强的人才的准确性。在美术专业教学中的直接表现就是“技术主义”至上,专业教学仍是基于感性经验上的侧重于具体技法、技巧的传授,优化课程结构,增强美术学知识和相关人文知识教育,将技术训练与审美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技法”性课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某种视觉媒介有效地传达艺术感觉和思想,这是专业美术教育课程结构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人文知识的培养和技法的训练是一个人的两条腿,缺一不可。

美术专业的培养要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的人才需求迅速增多,因此美术教育在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多数院校己经开始增设动画、数字艺术、视觉传达、染织、工业设计等热门美术应用专业。而纯艺术类专业的计划相对较少。随着社会文化事业的发展,许多企事业单位文化部门对美术专业高级人才需求大增,对美术专业提出更高的要求,学者型的美术人才是美术专业的发展方向,艺术发展到今天,技术问题已经不是主要的问题,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新精神,增强对艺术精神敏锐而深刻地把握,并将各种新锐的思想、对社会的批评、对生活的感受转化为形式的能力。由重技术的训练向重观念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转换,已经是当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所以,无论是从社会的角度,还是从艺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的美术教育模式都必须变革。注重理念与系统的建构,回归教育本体,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把高校美术教育的学生培养成新时代所需求的人才,关键在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的核心是素质教育问题,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要着眼于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提供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寻找美术教学中的创造点,让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美术理论和技法的运用。

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专业培养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转变。艺术各个领域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有机整体,我们从欧洲文艺复兴的发展来看,人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在艺术大师中的巨大价值,如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米开朗基罗不仅是画家,同时又是伟大的雕塑家、建筑师。达芬奇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数学家、物理学家等于一身,并在各个领域都有精深的研究。即使到现代,立体主义的大师毕加索除了留下大量风格多样的绘画创作以外,还作过许多优秀的招贴设计、舞台美术设计、陶艺设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艺术内部各专业本身就是一个整体,专业分化不应支解学科间联系和专业间的整合性,艺术应加强与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学科间的对话。西方艺术大师的艺术经历也向我们表明:艺术家除具备本专业能力以外,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跨学科、专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显得尤为重要。从美术学科的有机整合与学科相互渗透作用出发,“大美术”观的提出与建立,无疑将有助于改观当下美术院校专业划分过细,各自为阵的种种弊端。高等美术教育应当重视与各学科之间的整体关照,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高等美术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能否在现代化条件下针对社会需求进行合理改革,已成为美术院校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构建“大美术”框架教学体系,师生之间互动、宽松的学术氛围,美术学院教学向“应用型、学者型模式”培养格局的转变。以全面的素质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智育分数主导型评价体系,构建“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高等美术教学模式和“三位一体”的专业学习方式,对教学分段目标进行必要的整合。在美术教学中,将前两学年设置为专业基础课,后两年设置为研究课,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出有较强学科研究能力的人才,具备全面素养,能独立解决学科领域的问题,并具备造型技巧和良好感觉力的“美术知识分子”。

导师工作室制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尝试。导师工作室制是适应新时期的高等美术发展而应运而生,它的先进教学管理理念、灵活的教学方法,展现出一种新的活力。这种先进教学模式必将成为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工作室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领导工作室的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参与社会实践等全面工作。过去教师都是单元授课,教师的注意力只放在所教授的单元环节上,很难纵观全局考虑知识的总体的贯穿,更无法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确立其未来的发展。而导师负责制要求导师把握整体知识脉络,同时有针对性地指导每位学生的专业发展,充分挖掘其潜能。导师既是学生的学业负责人,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工作室导师组有若干名助手或教辅负责个体课程及实践环节的具体操作规范及安全。导师的学术思想、教学理念潜移默化地传达给每一位教师,使整个学科体系得到巩固和强化,集体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高度统一。工作室给导师提供了塑造自我的有利环境,使导师的学术、科研价值得以催生。使教师增强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这一切都将促使教师必须增强使命感。工作室制的建立使学生在入学后可暂时不分方向,统一学习基础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工作室,进一步了解不同专业的特性,然后根据成绩和个人意愿选择进入专业工作室,有了专业的归宿感,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其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高年级影响低年级,好的影响差的,良好的艺术氛围就这样慢慢形成,带动整个学风的转变。一般课程结束后都要求举办展览,开展艺术沙龙活动,进行艺术交流。同时改革美术专业学生成绩的考核制度。必须打破原来的一张作业定优劣的评定办法,应当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考核,由结果性考察向过程性考察转变,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成为“通才”,发挥学生独创精神,导师工作室制模式是新时期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一种积极有效的尝试。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职业院校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