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社会治疗——青少年网瘾治疗的新尝试

2009-12-23 03:39颜艳燕管静娟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

颜艳燕 管静娟

摘要: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网络成瘾”的形成往往受到青少年自身、家庭和社会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单纯的说教、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等传统方式很难取得根本的实效。作为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视角出发,强调个人、家庭与社会相整合的原则,运用专业的理论、方法和技巧协助网络成瘾青少年走出困境,恢复和发展其社会功能。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介入;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019—03

据《2008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25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26亿,其中,学生网民达到7600万,占到网民总数的30%。[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7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中指出,在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有网瘾倾向。[2]对正处于发展时期的青少年而言,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形,自控能力相对较弱,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在提供信息和沟通平台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暴力、色情、极端主义等不良影响。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对青少年的学习、人格发展、社会交往等方面造成了广泛的负面影响,更有甚者有可能引发一些越轨行为,如实施网络诈骗、网络性犯罪等等。青少年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状

“网络成瘾”(Internetaddiction)又称“网瘾综合症”(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医生依凡·金伯格(I.Goldberg)于1995年提出。[3]随后,美国康涅狄格州心理学家DavidGreenfield博士和心理学家金伯利·S·扬博士通过问卷和临床观察等方式对“网络成瘾”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网络成瘾”的典型表现:上网时精神兴奋,心潮澎湃,欲罢不能,时间失控;沉溺于网上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由此而忽视与社会的交往、与家人的沟通,甚至对上网形成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以致不能分离。而当出现戒断症状,如果一段时间(从几小时到几天不等)不上网,就会变得焦躁不安,不可抑制地想上网,时刻担心自己错过什么。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依据两个标准对网络成瘾进行操作性定义:一是上网时间每周超过34小时(相当于西方一周的正常工作时间);二是不上网就难受,就像吸食毒品的人不吸食毒品就烦躁不安一样。[4]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表明,目前国内青少年网络成瘾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1.网络游戏成瘾。此类成瘾者将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花费在网络游戏上,特别是大多数青少年沉迷于魔兽争霸、魔兽世界、热血江湖、梦幻西游等大型角色扮演类游戏。这类游戏有一个容易导致成瘾的特点:互动性、仿真性和竞技性。游戏者参与其中,在虚拟社会中实现抱负。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戏将众多玩家在同一时间连接到共同创造的虚拟世界中,并以不同的游戏角色参与其中。

2.网络色情成瘾。此类成瘾者常常是难以控制地访问成人网站。对青少年来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芽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他们对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时常被“性意识”和“性冲动”所困扰,再加上当前获得正确性知识和性教育的渠道不通畅,使得青少年往往对性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理,即便知道浏览黄色内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也还是沉迷于此,以达到性心理的满足和自我体验。

3.网络交际成瘾。主要包括长时间、无节制地利用QQ、MSN等在网上进行人际交流。青少年网民属于年轻、富有活力、思想活跃、勇于尝新和接受新事物、渴望群体归属感的一个群体。这些特征的一个表现即是网络交友火爆。通过网络交到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部分青少年将网络社会完全等同于现实社会,从而忽略现实生活中的结交朋友,出现更为孤独和脱离现实的倾向。

网络有其吸引人的许多特点,如新鲜感、可操作性、虚拟性等。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人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性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言论,做出许多平常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作为网络使用者构成比例中较大的群体,青少年过度上网现象已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1999年美国心理学会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大约有6%的网民患有不同程度的上网成瘾,其症状与服毒完全相似。2001年,学者KeithJ.Anderson对8所大学(7所美国大学,1所爱尔兰大学)1300名大学生网络应用情况调查显示,有1/10的大学生表现出对网络严重依赖。[5]

而在我国,近几年来,各媒体对网络成瘾者的报道也日益增多。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钱铭怡教授曾对北京12所高校近500名本科生进行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网络成瘾者,在被试者中占到6.4%。其中,尤以计算机、通信等理工科学生专业人数居多。林绚晖对福州大学329名大学生调查表明,网络成瘾者占9.6%。另外,据我国某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统计,因成绩不合格而退学、试读或留级的学生中,由于网络成瘾而荒废学业的占70%以上,而这些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由此可见,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的存在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该问题会变得日趋严重。

二、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引入

综观国内的研究文献,对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益严重的现象,社会各界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建议。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将网络成瘾主要归因于行为个体微观层面的因素,欠缺整合性的系统思考。从人在情境中的理论来看,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找到精神和物质的支持。因此,用系统的方法去分析情境中人们的行动就显得尤为必要。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很早就提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6]这样说来,介入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行为,注重研究网络成瘾者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充分考虑“人在情境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个性因素是促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源动力。网络成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性的弱点。随着青少年的生理、心理迅速发育和成熟,他们对独立的诉求和渴望日益强烈,他们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自己被看作是成年人,在群体中有一定的位置,但却又不具备独自承受压力和决策的能力。一旦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感到迷茫、束手无策,或者选择逃避,并会不断地尝试通过其它途径去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慰藉,而虚拟的网络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之一。因而从根本上说,青少年自身的心理障碍是促进其网络成瘾源动力。

2.家庭因素是推动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助力器。家庭是青少年最初的生活场所,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现实生活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但是父母往往急于求成或者求胜心切,使其对子女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比如许多家长一味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问题和情感关怀的需要,因而不少青少年出现心态上的扭曲和人格上的缺陷,从而将网络当作发泄情绪的场所。

3.学校因素是诱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催化剂。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升学和考试的压力,使得青少年为了逃避生活或获得自我实现的成就感,从而转向网上寻求一种寄托。虽然大部分学校都认识到了电脑和网络对青少年在信息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往往只是重视对学生进行电脑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对学生的网络道德、网络心理的教育等不够重视。

4.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导火索。从社会来看,主要是网络环境净化和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经营网吧的经营者社会责任感不够,只想着孩子手里的钱,而不管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虽然法律明文规定网吧不得对未成年人开放,但是经常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仍然有网吧为了牟取暴利而向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甚至有的还专门提供色情影片来吸引未成年人。而在网吧上网的青少年由于外界的约束力降低,他律机制失去效力,因而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从这一层面来说,网吧经营者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没有有效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反而成了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帮凶。

综合说来,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行为不仅涉及个人自身心理的因素,同时也涉及到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如果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归因发生错误,那么网瘾的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目前社会上有很多准军事化的戒除网络成瘾的机构,应该说青少年在机构中确实表现不错,但大部分家长反映孩子出来后的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机构简单地认为网络成瘾是青少年的问题,而没有对家庭、周围的环境进行介入。实际上,青少年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很多青少年网络成瘾就是因为他们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关系,包括人际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需要调整。因而,就网络成瘾形成过程来看,如果要了解网瘾患者,那么只有同时了解其所处环境中的各个元素(如家庭、学校、社区等)及元素间彼此互动所形成的社会状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三、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实践探索

心理社会模式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是结合成瘾者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及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运用专业技术和方法,促进案主问题的解决以及个人的全面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作为社会工作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不仅着眼于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本身,而且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及社会等诸多因素对网络成瘾者个体行为的影响,旨在改善网络成瘾者的环境,努力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从而减低其焦虑和不安的情绪,增强网络成瘾者的自我实现和满足感,降低“人在情境中”系统的功能失调,促进网络成瘾者顺利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1.进行心理社会诊断。进行诊断的目的在于了解成瘾者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分析成瘾者有关的家庭环境与学校和社会因素以及案主个人生活经验与行为特质(包括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法及其评价)等,同时也对成瘾者接受协助的意愿与运用能力进行评估。就网瘾诊断来说,可以从上网者的行为上发现相应的表现,了解网瘾沉溺各个阶段的警戒信号。根据学生上网成瘾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开始阶段:购买电脑,尝试上网,对与电脑上网有关的信息感兴趣,愿意谈论或者愿意和别人交流;二是开始迷恋阶段:上课睡,无心学业,人际疏离;三是网络沉溺阶段:常常逃课,废寝忘食,沉溺网络,并且与现实社会疏离甚至隔离。在此过程中,学校社工要积极、主动地对成瘾者进行心理—社会性的研究,帮助学生找出上瘾的诱因—逃避的是什么,希望从网上得到的又是什么,从中找到沉溺网络的真正原因。

2.针对心理诊断结果,与网络成瘾者建立关系,共同协商制定治疗计划。建立关系主要在于使网瘾患者相信工作者的能力,同意接受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大量的实务经验证明,大多数陷入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并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已经扰乱了自己的生活,因而很有可能求助者自身的主动性不强。因而,在治疗过程中,一方面需要了解成瘾患者求助的动机,可以向成瘾者询问接受治疗存在的困难及其自身希望得到的帮助;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其介绍可以提供的服务内容。当然,为了得到服务对象的接纳与信任,学校社工可以从求助者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谈起,谈话中进一步了解到服务对象的情况,如作息时间、兴趣爱好等内容。一般而言,一份治疗计划应包括存在的问题及表现、治疗预期的目标、具体的治疗方法以及实施的效果评估等。在拟定计划时,需要和成瘾者一起针对其存在问题进行透彻性的分析,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决定问题的优先处理的次序。

3.加强对网络成瘾者的多维度介入。在个人层面,可以通过情感宣泄、认知内省、放松训练、座右铭等方式,在认知疗法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行为强化方法、森田疗法等进行心理治疗,帮助成瘾患者理解社会规范发展和社会角色的真正内涵,培养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及角色适应能力,学会妥善处理虚拟网络和现实的各种关系等。在家庭层面,可以帮助网瘾患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父母亲友的支持。例如学校社工可以鼓励父母了解与尊重孩子的需要,通过肯定和发挥孩子的个人优良品质,创造条件让孩子感受到原来在网上得到的满足,如自信、自我实现、人际交往的需求等。在学校层面,学校社工可以与学校老师配合,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水平和素养。例如可以鼓励班主任和班级中的其他同学经常与成瘾患者谈话、让其参加到班级活动中,并尽可以让其担任较重要的角色,转移注意力,从而协助成瘾者建立新的现实的人际关系,进而调动他的热情,让其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从而逐渐引导成瘾学生进入正常的学习生活。在社会层面,可以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活动氛围。譬如说,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和优势,监督与加强网吧管理,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给青少年营造一个绿色的上网空间。另外,也可以和社区通力合作,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丰富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从而分散其注意力,从而减轻成瘾者的沉溺程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广大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是走向社会的准备阶段。与成年人相比,青少年的自制性和自律性相对较差,因而他们一旦上网便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吸引。而青少年一旦染上“网瘾”,长期游离于网络的世界中,沉溺于虚拟现实之中,容易导致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这样久而久之必然会使得少年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从而影响到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诚如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是长期形成的一样,网瘾治疗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因此,在解决的过程中,需要治疗者综合考虑多种因素,除了对“问题青少年”自身提供各类个案辅导,增强自身能力之外,还需要积极调动各种资源,为网络成瘾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与发展环境。否则,即使青少年自身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是如果外部环境没有改观的话,很有可能会使问题再度复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7.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7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2008.7.

[3]甘世云.青少年网络越轨行为的理论阐释及其对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28.

[4]杨克旭、王立莉.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干预模式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76.

[5]KeithJ.Anderson,Ph.D.Internetuseamongcollegestudents:Anexploratorystudy.J.AmCollHealth,2001Jul.50(1).

[6]翟进、张曙.个案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178-179.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介入网络成瘾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异质性的关系研究
浅谈中职学生痴迷电子产品的现象与对策
构建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五重”预防体系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