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在灾后高校恢复重建中的实践

2009-12-23 03:39黄天贵
学理论·下 2009年10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实践高校

黄天贵 邓 勇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灾区高校师生伤亡较多、房屋及教学设施损坏极其严重,灾后恢复重建考验着受灾高校自立自强的信念和意志。作为受灾最为严重高校之一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灾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物质、精神、制度、心理等多方面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恢复重建;实践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34—0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震级达到里氏8级、烈度11度,破坏力达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特大地震。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极重灾区的都江堰,在本次地震中遇难学生20人,教职工亲属也有重大伤亡。学院房屋几乎受到整体破坏,坍塌1栋学生宿舍,其余校内所有建筑物均有严重的裂缝、倾斜、地基下陷、结构错位等损坏情况,教学仪器设备严重毁坏。学校成为全国受灾最惨重的高校之一。大地震使学院常规的教学秩序被彻底打乱,广大师生经历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创伤,学校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

大灾如大考,面对百年不遇的这场灾难,如何维护高校稳定,尽快实现灾后重建成为受灾高校的一项紧迫任务。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物质、精神、制度、心理等方面积极开展恢复重建工作。

一、抓好复学复课,推进灾后重建

震后,学院广大的教职员工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面对现实,冒着持续不断的余震,开始了学校的恢复重建工作。学院首先做好毕业生的工作,通过互联网、电话、传真等通信方式完成了对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实践环节的考察考核,确保毕业生顺利离校。学院在积极稳妥地做好2200多毕业生的相关工作的同时,努力推进灾后复学复课应急建设。在对口支援单位和社会爱心企业的援助下,大力推进活动板房建设,组织施工队伍对办公楼、食堂、浴室、公共厕所、学生公寓等校舍进行了维修加固。在灾后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教职工安置、校本部复学的教学和生活条件已基本具备。由于校本部仅能安排部分学生复学,学院还紧急联系确定其他的复学点和2008级新生的就读地点。经与省内外多所院校联系、磋商,在兄弟院校的大力支持下,最后确定了6个复学点,组建了各教学点管委会。2008年9月1日学院实现了所有学生顺利复学的阶段性目标。

多教学点分散办学的格局,给教学质量管理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重建教学秩序和保持学院已有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师如何克服新出现的两地分居,如何妥善处理与借驻学校的各种关系,如何教育目睹地震惨剧而造成一定心理伤害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对母校保持一种归属感等等,这些都是新面临的问题。为此,学院从行政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在坚持宏观指导下,赋予各教学点较大的自主管理的权力,支持各教学点独立地开拓性的开展工作,要求各教学点紧密结合自身实际,既与借驻院校保持协调一致又坚持自身办学特色,做到和而不同。学院也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对各教学点的指导并密切各教学点之间的联系。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重建新校园

灾后如何重建校园成为受灾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校园重建对于根本性改善灾后高校办学条件,促进高校发展,提升高校现代化教育水平以及摆脱大地震给学校师生造成的心理阴影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现址位于都江堰市中心城区,地震前学院已达近7000名学生的办学规模。汶川特大地震使校舍毁损面积达100%,其中57%的校舍变成危房而无法继续使用,若原址恢复重建,学院的办学规模和占地面积将受中心城区的制约和影响,无法达到恢复重建的质量要求,极不利于学院的未来发展。学院党政领导经慎重研究,广泛论证,确定了“原区域异址重建”的灾后恢复重建方案,并被列入了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原区域异址重建”,也就是在都江堰市区域内异地重建。学院确定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学院“原区域异址重建”的灾后重建目标,使学院成为校园建筑、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均达到国家办学标准,成为都江堰市最安全、最牢固的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众应急避难场所之一。

我院重建是按照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十一部委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和1992年建设部、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进行规划建设,是对原来设施的恢复更新、发展和提升,起点高且任务异常紧迫、艰巨。学院严格实施“原区域异址重建”规划措施,通过校区土地置换的方式获得灾后重建用地,提高重建资金使用效率与质量。这既符合《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提出的“确保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立足当前与兼顾长远相结合”的灾后恢复重建原则,又符合学院与都江堰市重建实际。因此,异地重建是学院灾后重建方式的最佳选择,将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为加快恢复重建,学院组织成立了重建工作领导小组,书记、院长挂帅。领导小组下设重建工作组,坚持“统筹规划、整体推进”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整合力量,统一与政府相关部门协调联系,每月定时召开重建项目推进例会,就项目建设工作进行集中研究,提出解决相关重建问题的方案。同时成立重建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重建工作的协调、组织实施,并制定了相关的建设和财务管理办法。学院坚持把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兼顾统一,做到科学发展、全面统筹。学院恢复重建不是一个单独的学校问题,它既是都江堰市灾后社会经济重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四川极重灾区高校恢复重建的一个窗口,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宏大的民生工程。学院严格遵守经批准的灾后学校重建规划,着力做好每一个建设程序,坚决防止建设工程的盲目性和短期化行为,确保学校重建工程质量。学院在抓好新区建设的同时,还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特色认真做好提升学院整体软环境建设的长远规划,以防止短期规划建设的浪费,以实现学院长远规划建设效益的最大化。

学院异址重建时间紧、任务重,能否把握重建控制节点,高效、快捷完成立项、资金、征地、设计方案和报建各环节工作是保证学校重建工程按时开工,如期完成各期建设项目任务的关键,也是重建工作所面临的紧迫而现实的问题。学院争分夺秒,采用工程建设倒排工期的办法,明确工作任务,责任到人,精确控制工程建设节点,加快推进学院重建进程。全部工程分为两期实施。一期工程为灾后重建工程,重建面积达到灾前水平,使全部学生进入新校区学习。二期工程完成满足学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其他工程。

三、恢复心理和谐,重建心灵家园

受灾高校的灾后重建既包括硬件的重建,也包括软件的重建。鉴于大地震对学校物质设施的巨大破坏,对师生心灵的巨大伤害,这样大规模的学校重建理应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硬件即学校物质外壳的重建,也包括软件如师生精神意识、观念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的重建,实质上也就是心理和精神的重建。为此,在地震灾区学校重建过程中,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思考和科学规划,在统筹与整合各种社会援助力量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精神和师生心理的恢复和重建。

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把学院精神和师生心理重建作为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辅导和调适工作,为师生提供心理干预与情绪疏导服务,恢复师生心理和谐,重建师生心灵家园。受灾当日,学生惊恐、沮丧、绝望,情绪波动极大。学院组建了临时心理救援队伍,慰问和安抚学生,舒解学生情绪,引导他们面对灾难,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灾后,学院迅速制定了灾后学生心理重建工作方案。学院党委提出了“灾后重建必须从‘心开始”的重建理念,把灾后师生心理重建的工作摆上了学院灾后重建的重要议事日程。学院认真分析灾后学生心理重建的基本需求,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地点复学学生的特点,制定详尽的心理重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工作方案。为保证方案的落实,学院切实加强了心理重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并与学院复课复学工作一齐布置和安排。由于灾后学院在6个教学点复学,学院对每个教学点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明确了负责人,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合理组建灾后师生心理调适工作队伍。在学院面临抗震救灾资金严重不足的形势下,学院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充分保障灾后心理调适工作的物质条件和经费。具体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整合多方力量,构建灾后学生心理重建工作体系。①采取走出去的方式,派出专兼职教师接受各级各类地震灾害心理援助专业培训学习,提高灾后心理援助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技能。②组织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师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学生教育管理者和学生骨干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心理调适基本技巧培训。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借助其他高校和社会专业人员的心理援助开展灾后师生心理调适工作。初步建立起了既立足本校,又依托社会,由本校心理教师、社会心理援助人员、经过一定心理知识与技能培训的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组成的灾后学生心理调适工作体系,形成了灾后心理调适工作的合力。

2.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灾后学生心理重建框架。①以开展心理援助主题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印发心理重建资料、办心理健康知识橱窗、板报、校园广播等,向广大学生宣传心理危机干预和灾后自我心理调适知识,消除地震对他们带来的负面心理影响,增强其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心理疾患的发生。②运用科学的检测手段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以筛选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人群。对在灾害中有丧失亲人的学生提供持续心理援助,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对有重大心理创伤的学生,制订计划,提供有针对性的较长时间帮助,需要进行心理治疗的转介到专业机构进行治疗。③综合应用心理干预技术,提供形式多样的心理调适服务(如团体辅导、拓展训练、个体咨询等)。在特殊日子(传统节假日、生日、纪念日等)对有心理创伤的学生给予特别关注。

3.依托“1+1心联小屋”,构建灾后学生心理重建社会支持系统。“1+1心联行动”是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医师协会共同发起的青少年灾后心理援助联合公益行动。该行动具有良好的资金支持和专家队伍做保证,是汶川大地震灾后长效心理援助的重要模式。“1+1心联行动”在我院建成了四川高校首家“1+1心联小屋”,为我院灾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序、专业、透明、公益的长效心理援助机制。我们依托“1+1心联小屋”,积极组织、搭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友、沟通平台,通过书信、网络、电话、互访等形式形成长期交往关系和情感联结。我们主动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当地政府、社区建立联系,帮助学生与自己主要的支持者或其他的支持来源建立联系。学院建立和完善了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并对学生心理委员、学生骨干、学生心理社团负责人进行培训,帮助他们在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同时,能识别和发现同学中的心理危机问题,并能进行有效的基本心理疏导。

我院灾后学生的心理重建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灾区学生心理重建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不断总结和反思。灾区学生心理重建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遵循大学生灾后心理康复的发展阶段和过程,把握灾后大学生心理康复的特点和规律,科学、有序、持续地进行。灾后大学生心理重建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对学生在灾后的心理问题要做全面考察与系统分析,防止和克服在教育与辅导中的片面性。灾后大学生心理重建应确立多元参与的思想观念,从全局出发,把灾后大学生心理重建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硬件和软件的投入。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对党的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新飞跃。在新的形式和任务面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迫切需要。对于我们这类遭受地震破坏必须重建,同时还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这样双重任务的高职学院来说,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开创学院未来发展的新局面,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只有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要求,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研究问题,才能把学院的建设与发展不断地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石银)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实践高校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