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自杀行为患者的临床分析

2010-05-10 13:30黄玉琴马淑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0年24期
关键词: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显著性

黄玉琴 马淑君

广东汕头市第四人民医院 汕头 515021

全球每年自杀死亡人数约200万,我国的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死亡原因。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具有自杀风险的高危人群,其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0~50倍[1],它占全部精神疾病自杀的27%~30%[2],占精神分裂症人群的20%~30%,精神分裂症患者中9%~24%死于自杀[3]。自杀是危及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的最大威胁之一,精神病患者自杀是家庭和精神病院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给家庭及医院带来严重的后果,给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杀行为及干预治疗已成为严重的临床问题。有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发生自杀的风险很大。为此,我们收集了本院住院的64例伴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无自杀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564例进行分析与比较,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对象选择2009-01~12入住我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2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CCMD-3关于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以精神分裂症急性期伴有自杀行为的患者为研究组(64例),以无伴自杀行为的患者为对照组(564例)。

1.2 方法

1.2.1 工具: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性别、文化、居住地、婚姻、此次发病前3个月内有无生活事件等。②精神现状检查(PSE):包括幻觉(评论性、命令性、争论性幻听)、妄想(被害、关系、自罪、嫉妒妄想)、抑郁症状、被控制体验、易激惹、冲动行为等。③自编自杀调查表:包括患者入院前后自杀未遂的发生情况及其特征。自杀未遂的特征包括:次数、方式、发生时间、发生地点、自杀前是否明确表达过自杀意图、自杀前是否做过准备、是否留有遗言。

1.2.2 调查方法及统计分析:根据上述表格逐项登记,应用统计软件包SPSS11.0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2组患者在性别、婚姻状况无显著性差异。自杀行为的发生率,文化程度高者(高中以上)为43.7%,文化程度低者(初中以下)为56.3%,前者低于后者,差异具有显著性(χ2=9.1568,P<0.01);城镇为25%,农村为75%,差异具有显著性(χ2=5.97,P<0.05);病前3个月内有生活事件,观察组占51.6%,对照组为34.4%,差异具有显著性(χ2=7.3375,P<0.01)。见表1。

表1 2组患者相关因素比较 例(%)

2.2 临床症状自杀未遂组抑郁症状、幻觉、思维障碍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冲动行为、情感平淡、意志减退2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 2组临床症状比较 例(%)

2.3 自杀未遂的特征所谓自杀未遂指有意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但并未导致死亡。在628患者中,64例出现自杀未遂,自杀未遂的发生率是10.2%。比较不同性别间自杀未遂的方式、发生的时间、地点、自杀前是否明确表达过自杀意图、自杀前是否做过准备、是否留有遗言等方面,见表3。

表3 自杀未遂的特征 例(%)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终生自杀的风险为4%~10%,自杀企图可达到40%。世界卫生生组织的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自杀。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的自杀行为存在诸多影响因素。本组患者自杀的发生率男女性别无显著性差异,与刘碧秀等[4]2008年报道的男性患者自杀明显多于女性不一致,可能与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较以前有所提高有关,女性健康(包括身心健康)越来越受到家属的重视,发病及时就诊,入组的女性例数增多。农村及文化程度低者高于城镇及文化程度高者,这与许多报道的相一致,本文不再作讨论。

本资料显示:急性期自杀行为的诱因,主要是精神症状,其中幻觉占71.9%,主要为幻听,包括命令性幻听、议论性幻听。妄想占73.4%,包括被害妄想、自罪妄想等。抑郁症状占53.1%。另外,急性期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3个月内有生活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负性生活事件也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出现自杀的诱因。

有研究表明,在精神疾病中精神分裂症的自杀率仅次于抑郁症,但由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高,病程长,反复因急性发作而入院,其自杀的绝对数占首位[5]。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预防是精神科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资料中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0.2%,与国内有关资料报道的10%~50%基本吻合[6]。

本资料结果显示:自杀未遂的方式以服用精神科药物为主(占43.76%),提示应加强对精神药物的管理和医生处方的管理,严格控制药物的来源。凡出院患者的药物均应由亲属妥善保管,并督促患者服药,既可以防止因患者服药不自觉而再次发病,又可避免患者过量吞服药物。自杀未遂发生的地点多发生在家中(占79.69%),故应当把家庭作为预防自杀的重点。70.31%的患者向人暗示或明确表达过自杀意图,提示医护人员及家属可通过多与患者沟通来及时发现其自杀意图,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生活事件、精神症状(尤以幻听及妄想为突出)及抑郁症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急性期出现自杀行为的危险因素。但目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机制尚未清楚,对自杀行为的其他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故在实际工作中对其自杀的预防仍较困难。

[1]尹周敏,贾裕堂,刘利.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分析和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28-30.

[2]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09-610.

[3]翟书涛.危机干预及自杀预防[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31.

[4]刘碧秀,贺祖辉.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自杀未遂临床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3):254-255.

[5]姚芳传.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观念和行为[J].中华精神科杂志,1987,17:331.

[6]陈振霞.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行为分析及干预[J].社区医学杂志,2008,6(7):20-21.

猜你喜欢
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显著性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统计学表达的要求
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在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中的应用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一种基于词袋模型的新的显著性目标检测方法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图像序列的显著性目标区域检测方法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