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回顾与展望

2010-06-08 07:13曹银忠胡树祥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年5期
关键词:社会实践大学生

曹银忠 胡树祥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回顾6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展望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必将呈现出实践要求常态化、实践对象差异化、实践形态网络化、实践内容专业化与运作的项目化、实践基地多样化五大特征。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0)05-0084-05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与创新的活动,是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活动,是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过程中与生产劳动和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适应社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也是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一种学习性、成长性和社会化的实践。我国向来有着重视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优良传统,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总结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展望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一直贯彻马克思主义“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方针,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祖国各条战线的栋梁之才。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程,可以用前后两个30年来加以概括。

1改革开放前30年(1949~1979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前30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随着我国教育思想和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而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坦的曲折道路。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借鉴与吸纳阶段(1949~1965年)。1949年12月,我国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的总方针,强调“建设新教育要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是,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青年学生积极投身于学工、学农、学军的实践活动,在劳动中与工农兵打成一片,加深了与工农群众的感情,锻炼了作风,磨炼了意志,培养了较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业务工作能力,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一代青年学生迅速健康地成长起来,成为今天社会主义建設事业的中坚力量。在这一阶段的教育改革和建设中,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始从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加以确定,在制度建设上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第一,将实习作为一个必须的、重要的环节列入教学计划。实习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的实践活动。1950年政务院《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有计划地组织学生的实习和参观,并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教育部成立了直属高等学校学生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颁布了《学生实习指导委员会暂行组织规程》。1953年中央生产实习指导委员会成立,负责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技术学校学生生产实习的组织领导工作。1954年高教部颁布了《高等学校与中等技术学校学生实习暂行规程》,对实习的方针、任务、要求、原则和具体办法作了详细规定。从1956年起,又在部分高校专业中实行固定实习场所,摸索建立一套比较健全的实习规章制度。这些都对实习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保证作用。

第二,把生产劳动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学生下厂下乡参加生产劳动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又一种方式。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大学时指出,高等学校应抓住三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高等学校必须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在一切学校中,必须把劳动列为正式课程”。但当时受“左”倾思潮的影响,片面地强调实践,致使后来大学生实践过程中安排劳动过多,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忽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习的问题,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学生的教育都造成了不良影响。

第三,提倡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和半工半读。1957年6月,刘少奇为《中国青年报》撰写了《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的社论。随后,《人民日报》发表《一面劳动,一面读书》的社论。勤工俭学活动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学校中有所发展。1958年1月28日,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在中学生中提倡勤工俭学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指出勤工俭学是具体实现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1958年9月毛泽东视察武汉大学时指出:“学生自觉地要求实行半工半读,这是好事情,是学校大办工厂的必然趋势,对这种要求可以批准,并应给他们以积极的支持和鼓励。”其后。半工半读的尝试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但是,后来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半工半读未能坚持下去。

第四,参加政治活动和运动,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生就参加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以及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参加这些活动,对师生划清敌我界限,增进对工农的感情,转变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50年代后期,在全国整个形势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政治活动和参加政治运动的范围、规模、时间都有所扩大,但也出现过任意停课,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问题。

第五,军训在高等学校试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兵役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在学校内受军事训练,并准备取得预备役副官军衔和准备担任尉官职务。”1955年北京体育学院、北京钢铁学院等进行了军训试点。1956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国防部、教育部关于扩大到14所高校进行军训试点的报告,教育部并对军训试点的若干具体问题发出了通知。1957年6月,根据军训l中暴露出的器材不足、教员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等问题,教育部领导请示国务院后,作出了暂时停止在高等学校进行军训试点的决定。1958年全国大办民兵师,军训试点在高校重新开始。1961年,高校陆续建立了武装部,配备了专职武装干部,负责组织领导学生军训。大学生参加军事训练,对提高政治觉悟,增强国防观念,增强组织性、纪律性起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停滞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学生全部停课参加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待适当条件下深入研究。

第三阶段是拨乱反正阶段(1977~1979年)。新

时期由于恢复了高考制度,高等教育开始走上了正轨。但与此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理论教育、课堂教育,而忽视实践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一些消极的后果。1978年邓小平在教育部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参加什么样的劳动,怎样下厂下乡、花多少时间,怎样同教学密切结合都要有恰当的安排。”此后,教育部重申了学生参加劳动的规定,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学四年中都必须参加两周的生产劳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开始逐步得到恢复。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大学生社会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由政府主导学生积极参与;二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全国青年教育的指导原则: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受政治运动影响波动较大。毕竟,这些探索积累的经验为改革开放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规模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改革开放以来30年(1979~2009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是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创新、成绩斐然的时期。可以将这个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步恢复阶段(1979~1982年)。1980年,教育部重申了学生参加劳动的规定,要求每个大学生在学四年中都必须参加两周的生产劳动。1980年2月,国务院批转了吉林省《关于开展勤工俭学情况的报告》,肯定了勤工俭学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措施,此后在各学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1980年,清华大学学生提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口号,在全国大学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学校因势利导,从开展“学雷锋,送温暖”活动入手,引导学生把思想付諸实践,并逐步将这一活动由校园扩展到社会。1982年2月,受原国家农委的委托,北京大学等校155名家在农村的大学生,在寒假期间,就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各方面的情况,进行“百村调查”,写出调查报告157篇。这标志着大学生社会实践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初步恢复。这一阶段大学生主要开展了社会调查、咨询服务等活动。

第二阶段是逐步推广阶段(1983~1986年)。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纪念“一二·九”运动48周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周”的通知》,第一次提出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概念,充分阐述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活动意义,对新时期如何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1984年5月,团中央在辽宁省召开了高等学校社会实践现场观摩会,时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口号,这一原则被确立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方针。中宣部、国家教委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具体的指导,各地的党政部门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和有效的帮助。在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一些地方开始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寒暑假出现了集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势头,先后以“社会实践周”、“社会实践建设营”等形式开展有组织、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参与经济建设,进行技术协作、技术培训、社会调查和义务劳动等社会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社会实践活动由自发发展到有组织地进行,由在局部的高校开展发展到向更大的范围推广。

第三阶段是全面展开阶段(1987~1998年)。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强调:“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社会主义祖国而献身的信念,逐步锻炼成为有用的人才”。此后,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联合发文,对高校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出明确要求,并作为教育重要的实践环节被纳入教育计划,开始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大学生在共青团的组织下,规模空前地开展社会调查、考察访问、挂职锻炼、科技咨询、人才培训、技术服务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且逐步形成了一些制度和规范。

第四阶段是深化提高阶段(1999~2004年)。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加强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推广活动以及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到城乡支工、支农、支医和支教。社会各方面要为学校开展生产劳动、科技活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同时要加强学生校外劳动和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同年,教育部、团中央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组织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工作,每年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大学生在国家贫困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2001年,江泽民对于当代大学生提出了“四个统一”和“五个希望”,进一步指出了当代大学生成才的途径和目标。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这些文件的颁发标志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组织领导上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层次和水平上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第五阶段是开拓创新阶段(2005~2009年)。2005年2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这个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先后开展了以“永远跟党走”、“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发展促和谐,服务农村作贡献”、“勇担强国使命,共建和谐家园”、“共建家园迎奥运,改革开放伴成长”等主题鲜明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宣传实践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支援抗震救灾、投身奥运志愿服务实践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参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学分,提供必要经费,确保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社会实践,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形势下不断开拓前进,创新发展。

纵观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程,可归纳出以下特点:一是大学生生活实践活动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由单一到全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的发展过程。从开始时由共青团系统组织的小规模的考察,到有组织有系统,上自中宣部、国家教委、团中央,下至各

校党委、校长亲自负责的大规模的社会实践。二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时代特色越来越鲜明,更加突出了“三贴近”的要求。社会实践活动从初期的社会调查、勤工助学、挂职锻炼扩展为“三下乡”、“四进社区”、创业实践、科技发明、“红色之旅”参观考察等;尤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为品牌项目,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三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由被动实践向主动实践、由认知社会向服务社会、由改造思想向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的转向,已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正在日趋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共青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高校都探索建立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学校党的建设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展望

追踪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轨迹,可以清楚地发现,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活动的组织更加完善,活动的设计更为合理,考核和评估的指标越来越科学。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变化,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必将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1实践要求的常态化。所谓实践要求的常态化,是指高校应将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外社會实践活动三者有机结合,把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出时间和任务要求,使其成为学分考核的一部分,并围绕课题内容设计实践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最后形成实践成果。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已经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不是一个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长期的、贯穿全年的常规工作。以前的社会实践大部分是在寒暑假进行的,平时在校期间基本上没有。固然在假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能促使学生合理利用假期时间积累社会经验,提高实际能力,但假期集中开展社会实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它使本应具有延续性的社会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缺少时间上量的持续积累。因此,各高校应采取假期集中实践与平时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大学生除了在假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外,还应将社会实践活动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扩展到课余、双休日等校园社会实践里,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使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大学生教育的全过程和每一学期之中。

2实践对象的差异化。所谓实践对象的差异化,是指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出不同的社会实践要求。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是有其特有规律的,不同年级的学生受其社会阅历和个人兴趣的不同会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社会实践要求。如大学一年级学生,因其专业知识尚未积累至一定程度,可以进行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为主:大学二年级学生由于其专业知识已有涉猎,但未构成完整体系,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开展行业发展现状调查、热点社会问题调研为主;大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其专业知识已有一定积累,同时面临一定的就业压力,因此以就业见习为主;大学四年级学生因其即将毕业,在对待与就业和专业无关的社会实践上,兴趣不大,这时应主要安排其参加专业实习活动。

3实践形态的网络化。所谓实践形态的网络化是指高校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手段在计算机网络空间中有目的地创建仿真的社会实践情景和条件,并引导大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体验、相互交流、自我教育,从而健全大学生成长机制的一种新型社会实践活动形态。引导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从课堂上和书本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大学生网络社会实践活动是对课程学习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校园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吸收与重构,形成与上述三种社会实践活动相互补充、相映成趣、相互作用的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态。它主要包括网站建设、网络在线训练、情景模拟、虚拟实验室、网络游戏等内容。这种网络实践活动基于对现实生活中实践场景及其活动进行模拟仿真,把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环境建立在实验性的概念上,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新天地,这无疑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新的尝试和突破。由于网络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减少现实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许多不确定性,如交通、安全、成本、人力、饮食、工作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制约与影响,也可能孕育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方式的新架构。

4实践内容的专业化与运作的项目化,所谓实践内容的专业化是指高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专业和课题任务来开展,使大学生在完成课题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提高思想素质,发展专业技能,增强社会适应性,同时为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文化成果和精神文化产品。实践证明,专业化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原动力,也能够促进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性、教育性、服务性和效益性的统一,必将成为未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之一。所谓运作的项目化是指通过活动项目申报竞标的方式进行社会实践。具体做法首先由广大同学和各院系在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申报社会实践项目或课题,然后结合学科、专业特色确定专业指导教师或参与专业科研,将社会实践同专业研究结合起来,走一条专业化、项目化的实践之路。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是促进社会实践活动深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能够使一些精品、研究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步入规范发展的良性轨道,也保证了实践项目的目的性、计划性,又能使活动经费、实践基地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5实践基地的多样化,所谓实践基地的多样化,是指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要设置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基地,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要求。社会实践基地是指按照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和要求,在充分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社会实践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模式,按照一定的步骤建立的,使学生能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和专业实践,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的长期稳定的场所。实践基地是社会实践活动的基本保证,是社会实践内容的基本载体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基本培育点,具有窗口功能、桥梁功能、教育功能和示范功能。按照实践内容的不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分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勤工助学基地、社区服务基地等多种类型。

猜你喜欢
社会实践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高等美术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研究分析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