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宜居城市建设
——以浙江湖州市为例

2010-09-18 07:22舒川根
治理研究 2010年6期
关键词:宜居城市湖州宜居

□ 舒川根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宜居城市建设
——以浙江湖州市为例

□ 舒川根*

宜居城市的建设与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联系在一起。文章分析了生态文明对宜居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指出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湖州建设宜居城市,要增强忧患意识,要继承原有的生态和文化优势,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宜居城市建设的内容。

生态文明;宜居城市;城市建设;湖州

我国宜居城市的研究历程是伴随着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而产生的。我国快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紧张、过高追求G DP增长忽视城市生活质量等问题。宜居城市的提出成为解决城市发展的重要选择,地方政府开始把宜居城市建设纳入到政府管理视野。2007年4月19日建设部科学技术司验收通过了具有导向性《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展了对“低碳城市”、“乐活社区”等研究,例胡鞍钢(2008)、牛文元(2009),保罗?瑞恩(1998)、唐岑(2008)等,丰富和拓展了宜居城市的内涵。

综上所述,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联系在一起的,并随着现代化过程不断深化和丰富其内容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背景下,如何把宜居城市建设放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考虑,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宜居城市建设,事关城市的发展转型,与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对湖州而言,在农业文明时代,湖州如元代诗人戴表元所说“寻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深厚、宜人居住的地方。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下,湖州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生态和宜居的优势,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对提高湖州城市的竞争力,扩大湖州的知名度至关重要。

二、生态文明对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要求

对生态文明条件下宜居城市的理解,目前学术界还有不同的看法。2000年7月“城市未来(21世纪城市)国际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城市未来的柏林宣言”中提到:城市有如下发展趋势——全球化和信息化技术革命加速打破现有的行政边界,赋予城市新的使命;社会和经济正变得越来越依赖于知识;世界不仅仅是国家的组合,更是城市相互联系构成的体系……。城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提供令人满意的、有足够收入的工作;在生态方面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有牢固、平等的友谊和邻里关系……;城市政府要采取措施应用信息和通讯技术,实现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平衡,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真正建设起美好的城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和社会公平城市。①《城市规划》2000年12期。上述表述着眼城市发展的未来方向,其对城市的理解是现代的,反映了生态文明条件下宜居城市的基本的内容。

从城市建设的实践看,上海、杭州、扬州、天津生态城市给我国城市建设提供了很多经验和启示。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给本来就重视城市生活质量的上海提供了一个发展城市宜居性的契机。上海力图向全世界展现一个高水准的生活环境,科技的创新、环境的优化、交通的改善,都会给上海的宜居城市建设带了强大的动力和效应。表现在:突出生态型城市的规划建设方向,追求人和自然的高度协调;突出居住区规划,强调设计规划的完整性,全面提高居住质量,努力提升生态、科技、文化、艺术的含量;突出海派城市文化魅力,在总体感觉上求新、求异、求美、求精、求个性、求特色。杭州全力打造包括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环境生活等“五大品质”在内的生活品质之城。针对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杭州提出并实施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以“以民为本、保护第一、生态优先、文化为要、系统综合、品质至上、集约节约、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有机更新”理念。扬州立足于自身深厚的城市文化积淀,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坚守“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特色,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迈进,探索出了一条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与促共进、协调多赢的可持续发展的新路,成为东方国家城市发展的经典范例。2007年11月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天津生态城,计划到2020年,实现“三和”、“三能”的发展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自然的“三和”和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三能”。把生态城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活力之城、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宜居之城和实现互惠共生的和谐之城。这些城市的实践给我们现代宜居城市的认识有多方面的启示。例如,要使城市成为现代宜居城市,应积极努力实现:遵循规律,继承创新,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整体协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各自系统内部、系统之间和系统整体的的良性互动、与促供进;文化和生态是一个城市非流动的高端要素,是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应高度重视文化和生态建设,要将生态与文化作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城市宜居性建设软硬环境要兼顾。有关城市宜居性的建设中,刚开始偏重于基础设施等一些城市硬件的建设,是宜居城市建设的一个必经阶段。在完善和优化城市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要重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强调城市的人文环境和居住区的文化氛围等等。

生态文明对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要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经济的低碳化。低碳经济是未来文明的象征,也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权。一座代表未来的城市应当综合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质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障能源安全及促进就业等各种因素,以生态环境为特殊的城市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地保护生态资源,实现更高水平的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有机更新。

2.人居环境生态化。现代宜居城市环境考评的核心要素是空气、水和绿化。清新的空气是健康生活的第一要素,良好的水质是宜居城市的基本保证,高水平的绿化环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品质,也可以愉悦老百姓的身心,是宜居城市必备的要素。

3.文化经济溶合化。突出表现为城市创意经济的发展。创意经济不等于创意产业,它除了包括创意产业外,还包括经创意改造的效益农业、新型工业和新兴服务业等在内,涵盖新经济总体。创意经济是促进产业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思想经济、观念经济、信念经济、智慧经济、点子经济,可以总体表述为理念经济。而创意城市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宜居城市。

4.特色形象个性化:个性是城市历史的积淀,特色是城市生命的品格。要彰显特色,弘扬个性。缺乏本土城市特色和人文个性的城市不是现代宜居城市。而要在彰显城市特色、弘扬城市个性方面下工夫,使当地城市成为有特色的宜居家园,形成美誉度。故在建设现代宜居城市过程中,要保持建筑文化遗产,新城开发与旧城保护有机结合,把当地城市的特色之根留住。

5.城乡统筹协调化。未来城市的发展将出现城乡的融合发展,两者互相协调、互为补充。在经济上,城乡形成统一的产业体系,产业划分不再带有城市或乡村的地域特征,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在社会文化上,城乡建立起统一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形成统一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社区建设上,乡村居民点相对集中式发展,有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人类住区表现为一种“城乡融合体”。

6.交通发展网络化。城市成为网络体系中的节点城市,城市间联系日益密切,逐步呈现出网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目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辽中南地区等已形成了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框架。

7.生活方式“乐活”化。“健康、快乐,环保、可持续”是乐活的核心理念。“乐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由于乐活理念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乐活生活方式早已流行于欧美发达国家,但在中国才刚开始流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是一种乐活型的城市。

三、湖州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措施

为了考察湖州与浙江省内城市在“宜居性”上的可比性,我们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竞争力研究课题组”的城市竞争力指标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现代宜居城市是一个经济发达、有利于创业、能为居民提供较好的收入来源和福利的城市。城市竞争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述要求。他是一个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较,由城市企业运行因素与产业体系组合形成的吸引、转化资源,控制、占领市场,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为城市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竞争力由经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效率、发展成本、产业层次、生活质量构成。其中,经济规模和经济速度是一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表现,经济效率是城市竞争和发展的基础,产业层次是城市竞争力的结构表现,主要是指产业体系和产业环节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水平,发展成本也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表现,如果经济发展以牺牲更多的环境为代价,这种发展的绩效就会打折扣。居民生活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一个城市要追求的主要目标,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公共收入可以部分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状况。根据上述指标得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体现了生产、生态和生活三者的统一。湖州城市竞争力在全省的排名见表1。

表1 湖州城市竞争力在全省的排名①根据倪鹏飞主编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4月出版)中的相关数据整理。

从表1中可以看出:湖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八位,而其中的产业层次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在全省排名倒数第二,经济效率的竞争力排名第八。这些指标排名在全省靠后,说明了湖州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产业层次较低反映了湖州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总量偏小、城镇居民收入偏低、综合能耗相对偏高、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而较强产业层次竞争力具有多方面的效应,例科技和人才集聚、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就业、收入结构的变化。因此,对湖州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形势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一味陶醉于“人生只合住湖州”的诗句中。

地区综合竞争力综合增长竞争力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效率竞争力发展成本竞争力产业层次竞争力生活质量竞争力丽水10 2 11 10 5 5 8衢州11 3 10 11 11 11 11浙江在全国排名4 8 5 5 6 3 4

湖州现代宜居城市建设要坚持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城市的战略目标不动摇。坚持生态、文化、和谐、精致的城市特色定位不动摇。湖州在历史文化方面,无论是物质的或是非物质的,都极为丰富,需要保护,也需要开发,更需要发挥其重要作用。要科学认识“人生只合住湖州”,既要有自豪感,又不能盲目乐观。用历史的眼光来看,那些现在看来不很宜居的城市,也可能曾经是非常宜居的。这些城市的宜居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不断衰退,最终消失,导致城市废弃,另迁新址。因此,过去宜居不等于现在宜居,现在宜居也不等于永远宜居,要有忧患意识。

湖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建设现代宜居城市建设:

1.加快发展经济,构筑产业基础。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又要发展依托根植于湖州地域优势和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构建起与湖州现代宜居城市相适应的、能发挥生态、文化优势的产业体系,从近期看,要发展以下十个产业:即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新能源、装备制造、金属管道与不锈钢、特色纺织、木地板、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物流等;目前,湖州在东部新区规划建设多媒体产业园,变基础经济为创意经济,创意经济带基础经济,打造创意产业基地。

2.发挥生态优势,保护生态环境。生态是宜居的最大优势。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弘扬生态文化、健全生态制度,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特别要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充分发挥生态优美这个最大特色,举生态旗、打生态牌、走生态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努力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优的生态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环境支撑,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互动。

3.弘扬文化特色,建设精神家园。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把继承湖州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保护传承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加强对历史文化要素的挖掘和利用,通过“找出来—保下来—用起来—亮出来—串起来”,对湖州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挖掘、梳理、保护和展示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先后提练总结了“超越自我、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创优争先”的湖州精神、“崇文重教、艰苦创业、兼容并蓄、不断创新”的南太湖文化精髓和“开放、务实、创新、和谐”的湖州时代精神。应该说,这些都是湖州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通过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广泛宣传,让这些文化内容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更要成为一个城市基因和形象标志。

4.重视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是城市追求的目标。没有和谐,就不会有城市的宜居。“宜居”包含“宜住”、“宜乐”、“宜学”、“宜创”、“宜商”“宜游”等多方面的内容。湖州现代宜居城市的建设要以发展固和谐、民主促和谐、文化育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谋和谐、稳定保和谐,通过和谐社会建设,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要高度重视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工作,维护好社会稳定。在城市有机更新中,着力将与市民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城市房屋、街路、河道综合整治作为环境改善工程的重点,加快城市人居环境整治建设。湖州现代宜居城市应该是一个全民共建共享的城市,是一个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城市。

5.保持城市个性,展示精致特色。精致是湖州城市固有的个性,也适应现代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要求。在体现精致特色上,湖州既要有时尚新颖的繁华,又要展现其笔墨江南、小巧玲珑;既要有胸有万壑的锐勇,又要展现不失公平公正,兼顾各方的和顺;既要有现代都市的磅礴,又要有引人流连、精致空间的灵动。通过现代宜居城市建设,使湖州成为规模适度合理、布局整体均衡、建筑精美雅致、生产精益求精、服务精细至善、生活品位高雅、坚持内涵式集约化发展的城市。

6.优化要素配置,实现最佳结合。城市是一个多要素构成的有机复合体,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求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者有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要坚强的执行力。有天人和一的系统观、道法自然的生命观、巧夺天工的经济观、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在工作中,要处理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关系,生产、生活、生态的关系,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关系。特别要处理好经济、生态、文化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以环境为体,经济为用,生态为纲,文化为常。推动生态与文化的溶合,坚持水的灵气、绿的秀美与文的厚重有机给合,在生态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发展中充分体现生态特点。□

[1]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商务印书馆.2001.

[2]戴维.皮尔斯等《:世界无末日——经济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张世秋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4]张坤民等主编《:低碳经济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9.

[5]沈满洪主编《:生态经济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6]诸大建《: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与方法》.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8]吴琳《:宜居城市管理》.人民出版社.2007.

[9]张文忠等《: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10]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责任编辑:吴锦良)

D0

A

1007-9092(2010)06-0037-05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最初宜居城市主要是关注如何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从19世纪开始,以理想都市建设和田园城市运动等为背景,追求城市舒适、便利和美观等职能成为英国城市发展的重要理念。上个世纪40年代大卫·史密斯(David J.Smith)倡导宜居的重要性,并进一步明确了宜居的概念与内涵。1961年WHO提出了居住环境的基本理念,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从1970年代开始,宜居城市的研究更多地关注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居住区的综合因素,例约翰斯坦(Jonhston,1973)、卡普等学者(Cap, 1976)等。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宜居城市研究的重要内容,例如,萨尔扎诺(E. Salzano,1997)、埃文斯(P.Evans,2002)等。A.Palej (2000)则从建筑和规划的角度讨论了宜居城市的建设。1996年联合国人居中心在伊斯坦布尔召开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大会通过的“人居议程”中明确提出了“适宜居住的人类住区”,并对“宜居性”作了说明:“宜居性是指空间、社会和环境的特点与质量。”因为这些对人们的个人和集体幸福感,对成为所在社区居民的满足感有着独特的作用。并认为,人们“对宜居性的要求因地而异,并随时间而演变和变化;在社区的不同居民中,这些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宜居的人类住区的条件前提就是行之有效的民主,即要使参与过程、公众参与和能力建设机制制度化。”“大温哥华地区100年远景规划”(2003)中,则提出了宜居城市建设的关键原则为公平、尊严、易接近性、欢愉性、参与性和权力赋予性等,指出“宜居城市是一个能够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好心理方面的需求,同时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的城市系统”。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心(2005)将“宜居城市”比喻为“生命有机体”,描述不同城市要素所承担的城市功能。

钱学森(1990)提出了中国应该建“山水城市”的设想,吴良镛(1993)提出建立“人居环境科学”。方可(1999)强调人居环境建设要追求生态化、宜人性和开放性。田银生,陶伟等(2000)对城市环境的“宜人性”创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城市环境“宜人性”应关注的物质要素及评价标准。邓清华,马雪莲(2002)提出了城市人居理想的核心内容就是安全、天人合一、宜人性、平等和文化性。周志田(2004)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城市安全保障条件、城市生态环境水平、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城市居民生活便捷度六个方面对中国城市进行适宜人居度的评价。2005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宜居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目标,自此“宜居城市”的概念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任致远(2005)提出了宜居就是“易居、逸居、康居、安居”的概念。张文忠等(2006)利用大量的问卷调查数据,从城市的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方便性、出行的便利性、居住的舒适性等五个方面,研究了北京的宜居现状、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建设宜居北京的政策和建议。楚建群和蓝黎明(2007)认为,宜居城市必须满足居民多方面的需要,宜居目标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不能套用同一发展、评价模式。刘维新(2007)则认为,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和经济环境是衡宜居城市的三大标准。

舒川根,中共湖州市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宜居城市湖州宜居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春吟
宜居大化
北上广上榜全球宜居城市
Три самых благоустроенных города Китая
--Циндао,Куньмин и Санья
宜居星球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