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2011-02-12 00:30王新月盛益华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痢疾运化溃疡性

王新月,刘 果,盛益华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北京 100700;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是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l Disease,IBD)的一种。病变多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侵犯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阶段性和弥漫性分布。本病的临床表现一组是消化道症状,以腹泻、腹痛及黏液脓血便多见,另一组是肠外症状,如发热、消瘦、关节炎、虹膜炎、皮肤结节红斑等。本病病因复杂,从UC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其发病与感染、遗传、免疫异常、心理等因素有关。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发病以反复发作的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及里急后重为特点。以症状特点而言,应将本病归为“痢疾”、“滞下”、“肠澼”范畴。因患者发病一般有发作期、缓解期的不同,病程长,复发率高,应属中医痢疾之“休息痢”;而对于慢性持续性溃疡性结肠炎,则当按中医痢疾之“久痢”辨证治疗。以往认为,痢疾病因与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有关,其疾病形成乃由于邪客大肠,与气血搏结、脂膜血络损伤、化腐成脓而成。而从溃疡性结肠炎流行病学特点来看,其病因病机,更为复杂多样。通过探讨其病因病机更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1 外感湿热,蕴积大肠,正虚邪恋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多在夏秋季节发病,此时炎暑流行,湿热当令,脾胃呆滞,湿与热相合,如油裹面,胶结难解,首犯中焦阳明,郁蒸为患,导致运化失常,气血阻滞,热毒壅盛,搏结于大肠,肉腐成脓而发病。如《症因脉治·痢疾论》所论:“暴发热痢而起,后乃久久不愈,或暂好一月半月,旋复发作,缠绵不愈,积滞不除,此外感休息痢症也。”乃由“外感六淫之邪,以成痢疾,或失于解表,或寒凉抑遏外邪,或早食膏粱助其邪热,或补涩太早,邪伏肠胃,则成休息之痢矣”。阐述外感六淫之邪可以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这点在临床上尤为多见,因早用固涩或过用苦寒之药,致使邪气留滞,正气耗伤,病势缠绵难愈。《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云:“湿盛则飧泄,乃独由于温耳。不知风寒热虚,虽皆能为病,苟脾强无湿,四者均不得而干之,何自成泄?是泄虽有风寒热虚之不同,要未有不原于湿者也。”指出寒邪或暑热之邪,往往与湿邪相兼,直接影响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碍,大肠传导功能紊乱,清浊混杂而下,见腹泻、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又因大肠位于下焦,气血流动相对缓慢,湿热蕴结此处,药力难达,因而病势缠绵,久病耗伤正气,造成正虚邪恋之证。

2 饮食不节,嗜食肥甘,湿热内蕴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与饮食关系密切,Persson[1]等在瑞典举行的以人群位基础的炎症性肠病病例对照研究证实,长期进食快餐食品可增加患UC的相对危险度,可能与快餐食品制作常重复使用食用油有关。本病在西方国家发病率较高,这与其高热量少纤维的饮食结构高度相关。多食肥甘厚味,脾胃运化艰难,生痰生热,滞于肠中,又与外感之湿热相合,内外合邪,发为本病。如《景岳全书·泄泻》曰:“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慎,以至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至合污下降而泻痢作矣。”《明医指掌·痢疾》云:“痢之作也,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渐矣。盖平素饮食不节,将息失宜,油腻生冷恣供口腹,醉之以酒……以致气血俱伤,饮食停积,湿热熏蒸,化为秽浊。”明·戴思恭《证治要诀·泄泻》中云:“伤食泻,伤于生冷油腻,停滞膈间,脾气不温,食难消化,或多餐糯食及一切难化之物。”即言伤食泻病因又言其病机,指出了饮食所伤与本病的密切联系。脾主运化,故饮食不节首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加重脾胃负担,形成恶性循环。《圣济总录·休息痢》言:“肠中宿挟痼滞,每遇饮食不节,停饮不消。即乍瘥乍发。”《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同时,饮食不节又是溃结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营养过剩则损脾胃、伤肝气,食气不化反为湿浊,郁伏于中下二焦,久而化热。下虚不动则郁火上腾,造成上盛下虚、中有湿浊内伏的病机。遇因触发,则表现出一派脾气亏虚、湿邪阻遏中下焦气机的症状。

3 禀赋虚弱,脾肾亏虚,邪气留滞

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和家族聚集性。如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白种人高于黑人。美国一项调查表明,约17.5%的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患者有家族史。北欧的研究揭示,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一级血缘亲属中,本病的患病率为非亲属的l5倍。Orholm近年对丹麦1953~1982年出生的29421名双胞胎的调查表明,单卵双生者中,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18.2%)要明显高于双卵双生者4.5%[2],正是说明与患者先天禀赋关联。若其人禀赋素虚,先天脾胃娇嫩,肌肉不充,虽正常饮食亦不能运化,化为湿浊留滞中焦,下流大肠而发病,而肾阳与脾阳密切相关,命门之火能帮助脾胃腐熟水谷,助肠胃消化吸收。如久病损伤肾阳,或年老体衰,阳气不足,脾失温煦,运化失常亦可成本病。正如《类证治裁·论肾泄》所说:“肾中真阳虚而泄泻者,每于五更时,或天将明,即洞泄数次,此由丹田不暖,所以尾闾不固,或先肠鸣,或脐下痛,或经月不止,或暂愈复发,此为肾泄。盖肾为胃关,二便开闭,皆肾脏所主。今肾阳衰,则阴寒盛,故于五更后,阳气未复,即洞泄难忍。”《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景岳全书》:“凡里急后重,并在广肠最下之处,其病本不在肠而在脾肾……以脾肾本弱,则随犯随病,不必伏寒,亦不必待时,有为易见。”又有父母罹患本病者,其体内邪气留滞,毒邪可通过胞胎孕育传于下一代,正所谓“先天胎毒”是也。

4 情志不畅,肝郁乘脾,气滞血瘀

情志抑郁是本病发病及复发的重要诱因,患者因受病痛所苦,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而致脾胃虚弱,复因情志影响,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功能失常,湿滞肠胃,日久气血壅滞,损伤脉络而化为脓血,而便下赤白黏液。刘凤芹等[3]对99例确诊为UC患者进行心理因素调查表明,UC患者具有内向、离群、保守、严谨、悲观、抑郁、情绪不稳定、紧张焦虑、易怒,对各种反应强烈激动后又难以平复的个性特点。这些负面情绪持续日久,影响人体气机的正常运行。如《素问·举痛论篇》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调经论》亦曰:“志有余则腹胀飧泄。”《景岳全书·泄泻》所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两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使脾气本强,即有肝郁,未必能入,今既易伤,则脾气非强可知矣”;又有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如《症因脉治·痢疾论》曰:“初起先见饮食难化,后复大便不实,时常清泄,久久不愈,渐下脓血,宛似外感湿热痢,先水泻,复便脓,但病来迟缓,与外感暴发为异。此即方书所谓脾泄痢。”乃由“忧愁思虑则伤脾,脾阴既伤,则转输失职,日饮水谷,不能运化,停积肠胃之中,气至其处则凝,血流其处则泣,气凝血泣,与稽留之水谷互相胶固,则脾家壅滞,而滞下之症作矣。”而病久入络,湿热、寒凝等邪气壅塞肠络,气血与之相互搏结,肠道传导失司,损伤肠络,气滞血瘀而发病。故王清任《医林改错》云:“腹肚作泻,久不愈者,必瘀血为本”;“泻肚日久,百方不效,是瘀血过多”。《证治汇补·瘀血痢》中提到:“恶血不行,凝滞于里,侵入肠内,而成痢疾。”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呈日益上升趋势,求其原因,与患者逐渐增加的精神压力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本病病机主要为脾虚失运、大肠壅滞、肝犯脾土、肾虚不固。本病多以脾虚为本,湿热、积滞、肝郁、瘀血等为标。反复发作,时作时止,有发作期、缓解期之分,发作期以邪实为主。湿热、积滞或寒湿之邪壅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化腐成脓,脂膜血络损伤,而见脓血便[4]。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正气耗伤,脾、肾亏虚,正气不能抗邪外出,而邪气留恋为“宿根”,故常复发。

[1]Persson PG,Ahlbom A,Hellers G.Diet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A case-control study.Epidemiology.1992,3:47.

[2]Orholm M,Binder V,Sorensen TI,et al.Concordali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mong Danish twins.Results of a nationwide study[J].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0,35:1075-1081.

[3]刘凤芹,楚更五,李子华,等.心理因素与溃疡性结肠炎[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307-308.

[4]王新月,田德禄.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理特点与中医辨治思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0(8):554-556.

猜你喜欢
痢疾运化溃疡性
猪痢疾的诊断和防治
肉牛痢疾的临床表现及中西药治疗方案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少数民族医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一)
用于治疗痢疾的黔产蕨类植物(二)
足底溃疡性扁平苔藓合并普秃一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0例
愈疡消溃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30例
治疗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