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安徽工商业的发展

2011-03-16 20:14欧阳春林郑金彪
天津商业大学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芜湖安徽发展

欧阳春林,郑金彪

(1.福建师范大学历史系,福州350007;2.安徽大学历史系,合肥230039)

1 芜湖开埠前的安徽工商业

安徽自明清以来就以工商业发达而著称。浆染、冶铁、纺织、漆器等手工业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而产自于宣州、徽州等地的文房四宝更是名扬海内,行销四海。更为突出的是,安徽不仅出现了一批商贸重镇,如芜湖、临淮,而且出现了足迹遍布全国、资财雄厚、名震天下的徽商。[1]不过即便如此,安徽工商业也没能突破传统社会的牢笼,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固然很多,但是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稳固和明清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政策是最主要的原因。一言蔽之,就是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太过狭小所致。徽商发展到清代前期虽然已是影响全国的大商帮,但是徽商不能引领安徽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的原因主要在于徽商赚取的钱财不是主要用在拓展贸易和投资生产上,而是用在结交文人官僚、考取功名、买田置房和个人享受上。如徽商在取得大量钱财之后,歙县商贾在扬州“则盛馆舍招宾客,修饰文采”,回到歙县则“扩祠宇,置义田,敬宗睦族,收恤贫乏”。同时,歙县商人醉心于“但侈服御居处声色玩好之奉躬,奢极靡以相矜炫”。以致“骄惰之习不幸乃中于人心养尊处优,饱食安坐”之中。直到“咸丰之乱”后,“其遗风犹若未能尽革”。[2]由此观之,徽商不仅不能引领安徽工商业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而且自身也有难以克服的缺陷,无法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而走向没落。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遭遇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的闭关政策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而消解,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列强开始大规模侵入中国。安徽当时虽无对外开放之商埠,但安徽工商业的发展空间毕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且靠近江浙,因此有了获得较大发展和出现近代工商业的可能。然而,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不仅推迟了这种可能的发生,而且严重破坏了安徽的农工商各业。据有关人士记载,“安庆至宿、亳千余里,人民失业,田庐荡然”;“皖北三河运漕一带,有百里无人烟者”;“各省之中以皖南北荒田为最多”,而“皖南为最盛,如宁国、广德一府一州,不下数百万亩”。[3]全椒县“客商多鹿集于此,若闽、若苏、若徽等帮,商业最巨”。“咸丰乱后,客商星散,土著十不存三、四,田多人少”。[4]芜湖到嘉庆时已是闻名全国的浆染中心,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1],迨至“光绪初仅存数家”;芜湖典当业在“嘉道间有十二三家”,到光绪初年仅存七家。[5]同时,尽管在1861年安庆诞生了“制造火药、子弹各局”和“内军械所”等首批洋务企业,使安徽先于他省出现了近代工业,但这也无法弥补安徽工商业在战争中的巨大损失。更何况这批洋务企业只是为了“制造洋枪洋炮,广储军实”,与民用民生相差甚远,且经营“不甚得法”,成效不佳。[6]所以在战争结束后,这批洋务企业便基本停止运作。此后的十多年里,安徽也再没出现新的洋务企业。战争结束后,面对安徽农工商各业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清政府与安徽当局随即采取了诸如减免赋税、鼓励垦荒、稳定秩序等恢复生产的政策措施。安徽的农工商业因此有了较快的恢复。在恢复的过程中,安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通过上海、宁波、镇江、九江、汉口等通商口岸间接地建立起来。[7]不过,由于安徽仍没有对外开放之商埠,故而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并没有显著扩大。据《安徽通志稿》记载:“本省襟江带淮,控引吴楚,地非滨海,大部环山,四境货物多各以其便利输入邻省,有若干部分间接转趋外洋,故在外人未入内地经商之前,即经济方面不与外邦发生何等经济关系”;“与外邦发生直接关系之始,厥为芜湖租界之开辟”。[8]也就是说,直到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即芜湖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后,安徽与外部才有了较为密切的经济联系。

2 芜湖开埠后至20世纪初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变化

安徽,“雄富虽亚于汉、沪”,但“游历之客轮舰之往来,上至鄂、赣以上,下至宁、苏以下,道必经于是”。不过与之不相称的是,“上海已开埠三十余年,汉、镇、九设关亦二十余年”,[9]唯独处在中间的安徽尚未有开放之商埠。同时,安徽物产充盈,战乱后经济恢复较快,因此工商业最为发达的英国迫切希望在安徽境内开放商埠。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的签订,实现了英国多年以来的愿望,芜湖被增开为通商口岸。第二年4月芜湖正式立关开埠。[10]芜湖的开埠,不仅给西方列强侵入安徽打开了方便之门,而且也间接扩大了安徽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并推动了安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一方面,芜湖开埠后,安徽商号商铺可以直接从洋商手中购入洋货,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促进了从事洋货生意的商号商铺的发展。同时,由于大量价廉的洋纱、洋布、铁皮等工业品的涌入[7],破坏了传统的小农经济,显著扩大了安徽工商业发展所需的消费市场。芜湖立关当年,安徽输入的洋货土货值达1 221 013海关两,到了1886年增至4 415 711海关两,迨至1903年则激增为11 448 469海关两。虽然这其中包括大量鸦片,但是工业品占了很大比例。如棉纱在1878年占进口洋货值的11.83%,到了1896年则增到了23.76%。[7]在工业品大量涌入的情况下,安徽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如宁国县“男妇不务蚕织”,“百物所需皆仰给于他人”。[11]霍山县在“咸同以前乡民多有制机织布者,名家机布今已无传”,“制造悉资外人”。[12]怀宁县“多精纺织”,但至“光绪末”,“出布渐少,乡人衣着,大半仰给于洋纱布也”。[13]

另一方面,安徽的土产出口因芜湖的开埠而与日俱增,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销往外洋。出口的土产包括稻米、茶叶、棉花、生丝、花生等。[7]其出口值在1877年为365 669海关两,到了1891年则增为5 267 405海关两。[7]此后还不断增长。这不仅促进了从事土产贸易的商号商铺的发展,而且刺激了安徽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扩大了工商业发展所需的土产来源空间。如蚕桑的种植,滁州“向无蚕事,乱后养蚕颇多,每年可出茧四千斛”;全椒县西北乡“近二十年来,往往辟良疇接湖桑,城市亦多植之,蚕桑之利渐广”。[3]再如烟叶的种植,凤阳县“近城一带,所产烟叶,较他处为佳。七八月间,商贩四集,贫民颇资以佐食用之缺”;五河县烟叶“近时(光绪初年)种之者多,而获利亦可补谷之不足”。[3]其他经济作物如棉花、麻等均有较大范围的种植。

芜湖开埠后,近代航运业在安徽也逐步形成。早在《烟台条约》签订当天,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就在芜湖设立了轮运局,成为了安徽最早的近代航运机构。[7]至 1900年,芜湖已驻趸“招商、怡和、太古、鸿安、麦边”等轮船公司。[14]与此同时,在航运厚利及清政府转变货运政策的影响下,安徽绅商纷纷购入轮船从事航运业,近代航运业终于形成,安徽工商业发展所需的运输空间因而显著扩大。如1899年“立生号创设内河轮船公司,悬挂洋旗,专走庐州内河一带”,“搭客甚多,行旅便之”。到1906年安庆“有小轮公司数家”,“兹有广济公司购得坚快浅水小轮二艘”,“开驶安庆、大通、芜湖、巢县、庐州埠各大商埠暨沿途各小埠”等。[14]

当然,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显著扩大并不只是因为芜湖的开埠。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向列强赔偿六亿多两白银巨款,并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同时,恢复和新建陆海军需要巨款;而各项“新政”的举办也需要大量款项。所以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特别是财政危机极为严重,社会矛盾也极其尖锐。为了振兴国势,缓解财政危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后改弦更张,开始奖励工艺制造,并谕令各省设立商务局以通商惠工。安徽巡抚邓华熙据此设立了为“官商联络之始”、“各项商业之先导”的安徽商务总局[9],对工商业的发展加以提倡与督导。到了20世纪初,清政府彻底摒弃了传统的经济政策,在1903年成立了商部,下设四司,其中保惠司“专司商务、局所学堂、招商一切保护事宜”,通艺司“专司工艺机器制造、铁路街道、行轮设电、开采矿务、聘请矿师招工诸事”。[15]并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奖给商勋章程》、《改订奖励公司章程》、《爵赏章程及奖牌章程》等一系列劝办公司、奖励实业的法令[16],大力发展工商实业。这不仅打破了传统经济政策对安徽工商业的束缚,而且保障了安徽工商业者的实业活动,扩大了安徽工商业发展所需的社会空间,使安徽工商业拥有了较为自由的发展机会。

3 芜湖开埠后至20世纪初安徽工商业的发展

正因为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显著扩大,加之以洋务官僚创办民用企业和列强在华开设企业的影响,安徽工商业在芜湖开埠后获得了较快发展。其中发展最快的是芜湖,其传统工商业和近代工商业均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芜湖在被辟为商埠后,米业、布业、茶业、杂货业、典当业等商业发展极快。如在“嘉道间”,芜湖二十余家的砻坊“大概供本地食米,间有客船装运邻省,市面实不若湾沚及鲁港也”。“通商以后,轮运出口如是有广、湖、烟、宁等帮,贩运广东汕头、烟台、宁波等处销售,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年,出口数多至五百余万担,少亦三四百万担”。芜湖也因此成为近代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的布业批发店在同治间仅数家,“全埠营业通年不过数十万。通商以后,洋货丝绸均由本埠入口,加以人烟繁盛,由是布业日形发展,内河外江一带俱来本埠贩运,全埠营业恒达五百余万元”。“嘉道间”芜湖的茶业“销场微细不及湾沚,光绪初渐次发展,至三十年左右,计有店铺十二家,每年营业共二十万上下,其源皆来自泾太徽州等处”。杂货店在同治年间也是仅有数家,自“光绪初设立新关,轮运便捷,于是杂货业日渐发展,十年约有十九家,每年营业达百余万”。在商业发展资本有所积累的同时,芜湖的一些手工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如芜湖的纸业“同治间仅有十二家,货源大都来自江西及吴城镇。光绪初,渐有起色,共有纸号十六家,每年营业约二十余万”。[5]不过更为重要的是从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不少绅商投资创办近代企业。其中最早的是章惕斋于1897年创办的芜湖益新米面公司,这是安徽最早使用机器的面粉厂。[7]此后芜湖又相继出现了纺织、面粉、电灯等方面的企业。如在1905年,“已故陈润甫太史同礼前在芜邑城内上水门创设织布厂公司,禀恳商务局转咨商部,请准专利五年”,“现已招工开办”。[17]“王君少亭在芜埠创办纺纱厂公司,拟集五千股,每股洋银百元,共计五十万元,其章程悉照通州张季直殿撰所创纱厂规模仿而行之”。[18]芜湖明远电灯公司“自张吉、宗性存于去年(1905年)创办,本年四月”“具禀商部在案,究共集认股银三万两”。同年八月拨款购地十九亩,建置厂房购买机器,并拟集股十万两。[19]到了1906年,“职商唐致隆等联合同志招集股银五十万两,开办大公机器纱厂有限公司”。[20]由于“益新面粉机器厂成立后销场甚旺”,到1907年“又有程君海鹏招集股份开办利安公司面粉厂,已于河南岸购地建厂置机开办”。[21]同年,某绅商在芜湖“开设同泰公司制造土质沟筒,较之砖切沟道价廉工省,且能耐久不坏,兼合田间沟洫之用,并有各项器具如槛旱砖圾等类色,颇可观价亦极廉”。[22]“广东商人李广记现于河南岸易俗铺购地一方,倡设兴记砖瓦公司,业于本月初一日开办,并禀由商务局出示晓谕以资保护”等。[23]

在芜湖工商业发展的过程中,安庆作为安徽的省城,其传统工商业和近代工商业也取得了不小的发展。就商业而言,在清末时安庆出现了大量的商店,尤其是在四牌楼、西门至大新桥等处,开设的糖杂、煤油、绸布等商店及钱庄很多。其中糖杂店中“当时大的字号以荣太和(蔡静堂)、方复太(方荫堂)、刘万兴(刘竹斋)、益太兴(韩硕甫)等尤为著名,他们的批发营业,远达宿松、望江、太湖、潜山、桐城、东流、贵池、至德等县”。煤油店中较大的是“清光绪末年,西门外的商人张以亭、蔡静堂、方荫堂、韩硕甫、江焕庭等与英商亚细亚煤油公司接洽,所设的‘同孚’商号”;“另有商号经销美商的‘美孚’及‘德士古’公司的煤油”。就工业而言,安庆在1898年开始出现了一批由绅商购机开办的近代工业企业。如在1898年士绅彭名保开办了安庆日新传声公司。[9]之后到了1905年“安庆张某……开设裕昌肥皂公司,已于三月下旬开厂”。[24]张杏恩在1906年“禀请集股在省城开办丰盈榨油有限公司,专制芝麻豆菜子等油,已于润四月间开工”。[25]到了1907年则有“徐冠群等集合资本洋银八千元,在省城西门外水师营地前地方创设织布有限公司”。[26]同年,“殷馥亭、彭泽青等拟创日新造钉厂为挽回利权”,“现已购定机器,在东门外课桑园内设厂开办,业经造具样钉禀呈商务局请转咨商部立案”。[27]“桐城县方次欧、白栋臣等招集股本”,“在省城西门外赁地一区开设专运烧煤公司”等。[28]此外还出现了同文印书馆、益源长织布公司、同德润洗衣厂、万新炼腊公司等近代企业。[9]

除了芜湖和安庆外,安徽其他州县或集镇商业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少地方成为商务繁盛之区,如巢县“地方为水陆通衢商业繁盛之区”。[29]广德州境“为水陆交通要衢”,“商务日繁”。[30]“皖属东流建德祁门三县交界地方有葛公镇者,商务日渐发达”。[31]“徽州府属之屯溪镇人烟辐奏,商贾云腾,素称繁盛之区,商务颇形发达”。[32]“皖北亳州地方土货丰富,商务日趋繁盛”等。[33]还需指出的是,安徽一些州县也出现了近代工业企业。如“芜湖明远电灯公司绅董程少园观察现在阜阳县属中流村创设裕兴机器榨油公司,已禀请商部立案保护”。[34]开源织布公司“设于池州府铜陵县境之大通中市,赁房开办专仿织东洋各色提花纱布”,“股银一万两”。[20]此外,还有桐城织布厂、休宁大盛织布厂、宿松纺织局、歙县织布公司、阜阳永新织布厂、亳州信成织布公司等工业企业。与此同时,安徽各地官员还创办了工艺厂、工艺局、织布局、工艺所等名目的近代工业机构,如安徽全省工艺厂、巢湖工艺局、和州工艺局、滁州织布局、天长工艺所等。[9]

4 结语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安徽工商业的发展空间因为西方列强的侵入和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而显著扩大,传统工商业和近代工商业因此获得了明显的发展。同时不能忽视的是,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显著扩大主要是源自于西方列强的侵入,而不是清政府经济政策的转变或安徽工商业自身力量的增长。因此,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的外源性特征极为明显,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也正是因为安徽工商业发展空间是在外部因素的推动下才得以发展的,而其内部发展的动因并没有得到很大的促进,所以导致安徽工商业无法完全发展成为近代工商业。

[1]程必定.安徽近代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

[2]许承尧.民国歙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3]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M].北京:三联书店,1957.

[4]汪文鼎.民国全椒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5]鲍寔.民国芜湖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6]孙毓堂.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一辑)1840—1895[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7]王鹤鸣.芜湖海关[M].合肥:黄山书社,1994.

[8]徐乃昌.安徽通志稿·外交考[M].安庆:安徽通志馆,1934.

[9]冯煦.皖政辑要[M].合肥:黄山书社,2005.

[10]王鹤鸣.芜湖开埠与安徽近代经济的发展[J].安徽史学,1995(3):37-40.

[11]李丙麢.民国宁国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2](清)何国佑.光绪霍山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3]舒景蘅.怀宁县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14]聂宝璋,朱荫贵.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二辑[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英敛之.商部奏拟章程十二条[N].大公报,1910-10-10.

[16]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料第二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17]美查,席子佩.芜湖[N].申报,1905-02-27.

[18]美查,席子佩.芜湖创办纺纱厂[N].申报,1905-03 -11.

[19]美查,席子佩.芜湖明远电灯公司招股广告[N].申报,1906-11-30.

[20]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6(8):168-173.

[21]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7(6):148-165.

[22]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7(12):197-204.

[23]美查,席子佩.粤商开办砖瓦公司[J].申报,1907-05-14.

[24]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5(5):92-95

[25]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6(10):194-201.

[26]美查,席子佩.详呈公司注册[N].申报,1907-04-02.

[27]美查,席子佩.禀设日新造丁厂[N].申报,1907 -05-08.

[28]美查,席子佩.皖省将设烧煤公司[N].申报,1907 -06-16.

[29]美查,席子佩.巢县商会成立[N].申报,1909-02-23.

[30]美查,席子佩.禀设广德商务分会[N].申报,1909-04-29.

[31]美查,席子佩.禀请附入邻县商务分会[N].申报,1909-05-05.

[32]美查,席子佩.屯溪商民禀请免缴铺捐[N].申报,1910-08-27.

[33]美查,席子佩.亳州设立官钱分局[N].申报,1909-05-30.

[34]夏瑞方,蒋维乔.各省工艺汇志[J].东方杂志,1906(10):194-201.

[35]农工商部.安徽农工商情形记略[N].商务官报,光绪三十二年第十六册.

猜你喜欢
芜湖安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芜湖滨江天际线
芜湖枢纽GSM-R覆盖方案设计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芜湖:社区卫生机构公办民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