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提问开放课堂对话
———潜能课堂《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2011-04-02 07:21方亚琴
成才 2011年7期
关键词:摸球可能性白球

■方亚琴

精心设计提问开放课堂对话
———潜能课堂《可能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方亚琴

“概率”是“统计与概率”中的一部分,课程标准将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内容。由于概率的知识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针对本次教学内容,即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学生通过对结果的分析了解“一定”、“不可能”、“可能”的意义,能够用“一定”、“不可能”、“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现象;3.学生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一)认识“一定”

1.今天老师带来了2个塑料袋,仔细观察里面的球,你发现了什么?(1号袋中全是白球,2号袋中既有白球又有黄球)老师特别想要1个白色的球,你觉得老师从哪个袋中拿更好呢?为什么大家都建议老师从1号袋中拿球呢?(因为1号袋中全是白球,所以拿出的球只有一种结果,一定是白球。板书:“一定”)

2.(老师动作:放入2个白球)现在再从里面摸出1个球来,还一定是白球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生本性体现了潜能课堂的价值属性,教学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要求教师不要用成人价值观代替学生的价值判断,对学生的经验要尊重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会推荐1号袋,比起繁琐的摸球活动直接出示透明袋学生学习更高效。教师放入2个球的动作引发学生思考并在对话中对“一定”的认识由表及里——不管数量的多少,只要都是一种颜色,摸出的结果只有一种,可以用“一定”描述。

(二)认识“可能”

1.那2号袋里也有白球呀,为什么大家不建议老师从2号袋中拿呢?体会:因为2号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球,所以摸出一个球来结果有两种可能,可能是白球,也可能是黄球。(板书:可能)

2.比较一下,从1号袋和2号袋中各摸出一个球,结果有什么不同?袋中只有一种颜色的球,摸出的结果只有一种,用“一定”来描述。袋中有两种颜色的球,摸出的结果有两种,用“可能”来描述。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是潜能课堂的重要前提。请学生帮忙的情境创设有利于学生进入课程学习和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推荐1号袋不赞成2号袋都是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教师在这时适时的引导让学生从摸球的结果来思考体会“一定”与“可能”的不同。通过思考与交流,学生的知识得到有效的内化。

(三)认识“不可能”

1.1号袋中可能摸出黄球吗?可能摸出红球吗?(板书:“不可能”)1号袋中还不可能摸出什么?2号袋中存在“不可能”的情况吗?

2.什么情况可以用“不可能”来描述。体会:摸出的结果不存在,用“不可能”来描述。

设计意图:探究性是从思维活动的有效性提出的,它是潜能课堂的重点。探究性强调教学主线的明晰和核心情境问题的生成和引导。这个环节的设计给予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思维发展的空间。连续的三个问题让学生对“不可能”理解更加深刻,尤其是2号袋中存在“不可能”的情况吗?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之间会产生不同答案,但最后会达成共识——不存在的颜色不可能摸出。这种探究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呈现了由浅入深的思维轨迹。这种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四)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

1.拿出一个装满黄球的透明盒子。

老师想从这个盒内摸出1个球,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中选择合适的词来说一下摸球的结果吗?

2.老师动作:在透明盒中放入1个红色球,1个蓝色球,现在摸出一个球,可以怎么说?为什么连用3个可能?除了可能,还可以怎么说?

设计意图:创造是潜能课堂的最高境界。从学习意义讲,创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思维方法和个性品质。这个环节的设计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师生之间的对话能帮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灵活运用。问题的精心安排让学生在交流观点时能释放自己的个性与独特的表达,畅所欲言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品质,这就是潜能课堂的价值追求。

(五)小结

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二、推理判断

(一)“可能性”起立游戏

要求:仔细听清老师的话,思考你是应该站着还是坐着。在站起来的人中看见的一定是女生;在站起来的人中不可能看见女生;在站起来的人中可能看见女生。

(二)出示例2

1.学生组内讨论后进行判断。

2.小组代表反馈,并说明理由。

(出示“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有关资料)

设计意图:体验是潜能课堂的重要过程。体验性学习具有实践性、时空性和建构性三大特点。站立游戏让学生在“一定”、“可能”、“不可能”有一定学习的基础上去实践去体验,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知识内化,并能灵活运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判断生活中的确定与不确定现象,通过小组合作中的互相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学会与他人交往,分享同伴的成功,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巩固练习

1.第108页第1题。(出示“花是香的”有关资料)

2.108页第2题。将学生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3.说一说生活中一定、可能、不可能发生的事件。

4.小侦探。

学校的教室玻璃破了。(小熊维尼、米老鼠、小猴子在现场)线索一:黄色动物毛。线索二:残留的蜂蜜。想一想,平时要防止哪些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开放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发表看法,使其在说理中加深对“一定”“可能”“不可能”的区分于理解。有效激发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潜能课堂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心理,关注学生的知识、方法、能力形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永不满足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这节课,我认真思考了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潜能课堂四大策略,以“开放对话”为主线,同时渗透了情境体验、赏识引导、自我实现等策略。我放弃了常用的分组摸球活动,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开放的对话。对每一个问题我都仔细斟酌,预见学生的认知错误,不断引导学生完善“可能性”知识,引导学生提升自我思维。

1.贴近学生已有经验选择问题,营造平等对话氛围

选择问题情境,首先要考虑学生生活中实践知识和已有经验的积累,这样,才能有利于选择到一些“真正”好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可能超前于他们已经获得的那些能力。导入问题设计得好,能激发学生学、问的兴趣,开拓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兴奋度,使学习成为乐趣、对话成为需求,从而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选择直接用透明塑料袋装球出示给学生,学生能很快根据情况分析帮我选择1号塑料袋中的球,并能分析出选择1号袋的原因和放弃2号袋的原因。这样有效的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帮助他们对“一定”、“可能”、“不可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2.考虑学生心理需求创设问题情境,创造有效对话

问题情境的设计和表现形式必须新颖、生动,要通过困惑、矛盾、好奇等心理情境的引发,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部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从而推动随后的数学学习和数学理解。而恰到好处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学生原本生活中对“一定”、“可能”、“不可能”就有一些初步的感受,但这些感受模糊,界定不清。因此,我设计了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其内在数学思考。如学生明白1号袋中全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我再放入2个白球问:现在从里面再摸出一个球,还一定是白球吗?为什么?学生便深刻的理解到无论数量多少,只要袋中的球都是白色,摸出的一定是白球。这些问题顺应了学生在真实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需求和心理渴望,弹性灵活地帮助学生重建自身的知识。

3.构建问题序列推进理解深入,知识在对话中完善提升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分层嵌套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认知上一次次矛盾冲突的同时,自主建构,反思升华,不断精炼思维,从而让数学理解不断向纵向推进。例如在运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富有层次的问题序列。(1)拿出装有黄、白两种颜色透明盒。问:老师想从这个盒内摸出1个球,你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中合适的词来说一下摸球的结果吗?——让学生巩固运用刚才学习的知识。(2)老师放入1个红色球,1个蓝色球,问现在摸出1个球,可以怎样说?——增加球的颜色,也就增加了摸球结果的多样性,相对前面的学习更富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3)为什么连用3个可能?除了“可能”,还可以怎么说?——让学生灵活选择“一定”、“可能”、“不可能”来描述有4种颜色球的盒内摸球的结果,感受“一定”、“不可能”、“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开放对话在这里使大家心理上获得了理解与沟通,知识上获得了完善与升华。

总之,教师作为课程与教学的设计者,只有直面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以及学生的真实需求,在视学生为真正主体的前提下,精心设计问题,创造灵性、开放的潜能课堂,才可能逐步实现潜能教育实验的目标——学生潜能的唤醒与潜能的无限释放。

武汉市江岸区长春街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摸球可能性白球
摸球游戏
小灵通摸球
有趣的摸球游戏
观念可能性与现实可能性
小学数学《可能性》智慧教育案例设计
概率中的摸球问题
走迷宫
把握教学要求 凸显知识本质
“摸球”探究活动花絮
盒子里装的是什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