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临床分析

2011-06-12 08:05赵海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1期
关键词:头颅脑血管病肢体

赵海涛

河南濮阳市油田总医院神经内科 濮阳 457001

缺血性脑血管病中20%是由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erebral ischemic,PCI)病变引起的。PCI是指后循环的TIA和脑梗死。本研究利用头颅M RA检查等技术,分析PCI的概念演变、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血管异常与PCI发生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09~2011-04我院神经内科收入院28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2006年在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筛选323例首次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患者,男175例,女148例,年龄32~83岁,平均(61.4±9.6)岁。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根据2006年在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1]: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目前正在服用降压药;非同一天内2次以上,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诊断标准参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目前正在接受降糖药物治疗,症状+随机血糖≥11.1 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浆葡萄糖(2 h PG)≥11.1 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 mmol/L。血脂异常的标准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总胆固醇(TC)≥5.1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1.04 mmol/L,甘油三酯(TG)≥1.70 mmol/L。

1.3 研究方法 对后循环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及生活环境的寒冷等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入院时、入院10 d后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改良的Rankin残障量表(mRS)评估,预后评估采用 mRS。预后良好:无残障或轻度残障mRS(0~3分);预后不良:严重残障或死亡mRS(4~6分)。采用西门子公司 3.0T磁共振扫描机,扫描厚度5 mm,容积范围,重建图像,观察血管狭窄、分布情况。血管异常判断标准:狭窄率=(1-病变部位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正常动脉管径)×100%,血管异常指标:椎动脉管径≤2.0 mm称为椎骨性发育不良。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23例PCI患者中,274例有不同程度血管狭窄,其中椎动脉狭窄167例(61%),大脑后动脉85例,基底动脉狭窄12例。头颅MRI及DWI检查,215例患者有责任病灶,给予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规范后,入院10 d后给予NIHSS、mRS评估,预后良好209例,预后不良92例,严重残疾17例,死亡4例。

表1 危险因素与血管异常及预后不良的分析

2.1 基本危险因素与PCI的关系 年龄、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冠心病、生活环境的寒冷等与PCI具有相关性,而性别与PCI无相关性。见表1。

2.2 临床症状 包括头晕、眩晕298例;肢体或头面部的麻木、肢体无力164例。常见临床体征包括眼球运动障碍36例,肢体瘫痪116例,感觉异常231例,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24例,构音或吞咽障碍94例,跌倒发作 3例,偏盲14例,声嘶、Horner综合征5例等。出现一侧脑神经损害和另一侧运动感觉损害的交叉表现是PCI的特征表现。单区病变多预后较好,多区损伤预后不良。近段病变患者预后较好,易多次发生TIA,中、远端病变预后较差,多遗留上肢及吞咽功能障碍。

3 讨论

目前脑血管疾病已是全球第三大死亡原因,每年约有500万人死于此,其中近1/3发生在中国,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致残及第三大死亡原因,且每年消耗金额高达200多亿元,给家庭及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头颅MRI、M RA在临床广泛应用,为临床评估后循环血管及脑卒中的风险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研究通过头颅 MRI、M RA(3.0T)对323例进行分析发现,颅外血管以椎动脉及颈内动脉起始段病变多发,颅内以颈内动脉虹吸段及大脑中动脉M1段较多,这和脑血管的结构特点有关。

患者脑卒中的基本危险因素对后循环血管有明显影响,这和前循环血管特点类似,临床上患者早期多表现发作性眩晕、头晕或 TIA发作,占 92.3%,肢体无力占 50.8%。常见临床体征包括眼球运动障碍(11.14%)、肢体瘫痪(35.58%)、感觉异常(71.52%)、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7.4%)、构音或吞咽障碍(29.10%)、跌倒发作(0.92%)、偏盲(4.33%)。肢体症状不像前循环明显,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反复发作导致严重后果[2]。患者肥胖及有打鼾、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者预后不良。

后循环缺血及时确诊并给予积极治疗措施,近些年取得较好结果。头颅MRA是一种便捷、快速、无创性的检查,可重复操作,直接观察大动脉血管的狭窄、闭塞、扭曲、受压等情况,为介入治疗提供筛选检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循环缺血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已成为目前脑血管病有力的检查措施之一。

[1]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2]安荷娣,黄东雅.后循环缺血的MRA表现及临床特点[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8,3(3):165-166.

猜你喜欢
头颅脑血管病肢体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肢体语言
油菜花
肢体写作漫谈
肢体语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嵇康·绝响
脑血管病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
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血管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益气祛瘀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