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

2011-08-15 00:45饶春王煜景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偏误语法汉语

饶春 王煜景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3)

美国学生“比”字句偏误研究

饶春 王煜景

(昆明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云南昆明 650093)

笔者在已有的“比”字句研究成果下,试图通过美国初级学生作文中的“比”字句进行偏误分析,探讨美国学生习得“比”字句的特点和规律,以求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比”字句;偏误分析;偏误率

一、引言

比较句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汉语研究的热点之一。而“比”字句则是其中特别重要,第二语言习得者最先接触的语法点之一。如何教授“比”字句,让学生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能够灵活运用“比”字句则是二语习得研究内容之一。汉语的“比”字句二语习得已经有了部分成果,但针对不同国别学生专项研究还是太少。本文就尝试以美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习得“比”字句的规律和特点。

二、文献综述

(一)偏误分析理论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首先是从偏误分析开始的。偏误分析理论是我们进行偏误分析的理论依据。所谓偏误分析,是指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音、语法、词汇、篇章、语用等不同层面所发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分析过程包括搜集语料、对偏误进行分类、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找出偏误发生的规律以及对偏误严重程度的评估等。通过分析,了解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规律,从而使汉语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因此,偏误分析从理论上说,可以发现语言习得规律并深化我们的认识;从实践上说,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避免偏误,指导教学。偏误分析理论认为,学习第二语言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与所学的目的语之间有一些差距,这种差距,我们称之为“偏误”。“偏误”与一般意义上的“失误”不同。失误是偶发的、无规律的,比如说话时临时改变主意,注意力不集中或疲劳、紧张等等,都会造成失误。失误是不成系统的,它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操本族语的人也常出这样的错误。一旦出现这种错误,说话人有能力改正它。偏误则是对正确的语言规律的偏离。这种错误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它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1]关于“偏误”一词的译法,盛炎说:“科德(S. P. Corder,1976)把学生的错误分为两种:mistake和error。前者一般译成‘失误’(本文译为‘错误’)”,没有异议;后者译成‘错误’‘差误’‘误差’(王宗炎)、‘偏误’(鲁建骥)等多种,其中,‘偏误’使用较广。”[2]即:失误是外在的因素而非语言习得的内在因素造成的,它不反映说话人的语言能力。其主要特点是:失误与失误之间是孤立的,不具有语言习得的系统性和规律性。而偏误则是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中介语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偏误与偏误之间是成系统、有规律地联系着的。失误对于偏误分析则无太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因而不能作为偏误分析的对象。

(二)中介语理论

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理论是目前解释和分析外语学习中的偏误的理论基础,它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Larry Selinker)于60年代末提出来的,其目的是为了探索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的语言系统和习得规律。中介语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的规律作的不正确的归纳和推论而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母语也不同于其所学目的语的语言系统。该系统在语音、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都有表现,它会随着学习的发展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靠拢。中介语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鲁健骥先生将这些因素归纳为如下五点:1.母语的负迁移,即干扰。2.所学的有限的目的语知识的干扰。3.本族或外族文化因素的干扰。4.学习或交际方式、态度等的影响(如使用某些难音、难用的词和语法形式)。5.教师或教材对目的语语言现象的不恰当或不充分的讲解和训练。[3]

而对于中介语语音系统,则主要是由母语干扰、目的语规则过度概括、不当的训练造成的干扰三方面的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结果。而在所有的因素当中,母语干扰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

苜蓿与禾草2∶1混播禾草的抗氧化酶(SOD、POD)活性最低。单播苜蓿和2∶1混播苜蓿具有较低的抗氧化酶活性。

三、已有的汉语“比”字句研究

黎锦熙早在1957年的《汉语语法教材》中就提到了“比”字句。到了八十年代,吕叔湘、刘月华、任海波、殷志平先后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比”字句。但这都集中在汉语本体研究的范围内。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依艺术为资用”,并指出:“东西晋南北朝,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1]这一关于宗教和艺术关系的论断完全适用于魏晋时期的石窟造像,佛教重视利用各种艺术形式进行宣传,石窟造像又是佛教雕塑的一个主要部分,它的第一考虑,并不是审美需要,而是信仰和服从需要,因而突出宗教性无疑为石窟造像第一位功能。

九十年代开始,部分学者开始从二语习得者的角度研究“比”字句,周小兵就是其中的代表。周小兵(1992)首先从语用的角度探讨了“比”字句的否定形式,随后和陈珺(2005)在参照中国人使用习惯的基础上,对17种比较句式的出现频率和留学生的正确使用相对频率做了统计分析,又利用看图说话、联词成句和完成句子等形式对留学生使用不同句式的情况作了调查,最后得出了比较句语法点的选取和排序结果。胡亮节(2006)通过收集泰国学生日常会话记录,调查问卷,作文,信件作为语料,在此基础上对泰国学生习得比较句进行了偏误分析。“比”字句是其中调查的一项。最后得出语言迁移、语言教学基础工作、教材和教学活动对比较句习得的不同影响。王茂林(2005)在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中介语语料库的基础上对留学生习得“比”字句做了考察,总结了留学生“比”字句可能出现的偏误类型,同时也提出了自己对于“比”字句教学的看法。相对来说,王茂林的考察是全面的,但是对于“比”字句的习得,不同国家学生是否会出现不同的突出特点了?针对此问题,本文对美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情况做了考察。

观察组患者接受右美托嘧啶麻醉,剂量为0.5 ug·kg-1,持续泵注10 min;对照组患者接受咪唑安定麻醉,剂量为0.05 mg·kg-1,之后给药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剂量为0.4 ug·kg-1)、丙泊酚(剂量为2 mg·kg-1)、维库溴铵(剂量为0.1 mg·kg-1),置气管导管后妥善连接麻醉剂,为患者机械通气,以丙泊酚(剂量为3~6 mg·kg-1·h-1)、顺式阿曲库胺(剂量为0.1~0.2 mg·kg-1·h-1)持续输注维持麻醉。

四、方法

(一)被试

被试为美国IES北京中心LI项目220年级21名汉语学习的美国学生,其中华裔3人。被试者均为美国在校大学生,汉语是其选修科目。220年级是较为初级,但均具有汉语基础,已在美国学习1-3学期汉语不等。学习教材为《新的中国》,每周16学时。“比”字句“A比B+Adj”为该学期必学句型之一。测试时间为一学期。

(二)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是收集全部21名学生一学期5篇作文,共105篇。以每篇250字计算,约计26000字。从学生作文中找出“比”字句,共找到“比”字句53句。

地勘单位测绘成果使用与保密管理工作的探讨(陈晓芳) .............................................................................5-35

五、结果

(一)“比”字句偏误率

3.“不比”句偏误。当“比”字句表示否定意思时,“不”“没有”不是出现在谓语形容词前,而是出现在“比”字前面。这一点学生常常忽略,按常规放在形容词前,于是出现了此类偏误,如:

(二)偏误类型

例(1)中的“都”应该放在“比”的前面,正确的是“南方的天气一定比北京热。”例(2)除了“比”字句的偏误外,还有其他偏误,但本文主要只讨论“比”字句偏误。“比”字句的基本格式是“A比B+Adj”,“都”应该放在“比”的前面,而不是A的前面。该句正确的是“秘书说现在人都比原来富。”

凭我们的语感我们很容易判断出这两句话不对,应该是“所以她比我小”和“中国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长”。

1.语序错误。在汉语的语法体系中,语序是极其重要,而且由于中外语言语序上的差异,语序类偏误在汉语的二语习得者中是经常出现的,美国学生也不例外。“比”字句中如果出现“一定”、“都”等副词时,应该放在“比”字的前面。美国学生常常会不知道将这类副词放在什么地方,于是出现此类偏误,如:

(1)南方的天气比北京一定热。

(2)秘书说都人现在比本来富。

我们对美国学生的偏误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主要分为四类:(1)语序错误(6例);(2)误加(4例);(3)“不比”句偏误(2例);(4)其他(1例)。

2.误加。“比”字句位于形容词前后常可带表示程度或数量的成分,如“更”、“一些”、“五岁”等。不过“比”字句谓语形容词是有限制的,例如,“比”字句的形容词不能受“很”、“非常”等副词修饰。这一语法规则学生在使用常常会忘记,于是就会出现这一类误加偏误,如:

为研究研发投入和营销投入对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本文收集了各大手机企业2016-2017年的研发费用、营销费用以及2017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并通过回归分析揭示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3)所以她比我很小。

(4)中国的历史比美国历史非常长。

(1)代码中心。2018年3月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Bitcoin Core软件中所有文件的7%是由一名开发人员编写的,而以太坊中的大约20%的文件是由单一编码人员编写的。对比特币社区影响最大的最初是创始者中本聪,现在是Core小组的5个人。以太坊社区,基本由其创立者BUTEERIN V说了算。

1.3.1 教学模式反馈 创建QQ问卷调查,对翻转课堂教学满意度进行调查。具体方法:进入QQ问卷官网,点击创建问卷,设置问卷内容。问卷的内容包括对翻转课堂的接受程度,对翻转课堂的投入程度,与老师、同学主动合作学习频率和效果,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体调查问题见表2。创建好生成问卷并投放发布。要求实验班级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教师对结果进行回收统计。

在全部语料中共找到 53句“比”字句,其中错误 13句(仅计比字句语法错误),偏误率24.5%。

(5)这小说比第一本书不有意思。

还好,我脑海中不断显现的尴尬局面并没有在第一天的傍晚出现,为第二天正式拍摄的探路工作在浅尝辄止之后就结束了。而为了让我在第二天不成为整个拍摄计划的最主要障碍,牧马人车主自告奋勇地开始帮我复习曾在各种“冰雪试驾”和“越野体验”活动中收获的知识点。一番理论教授结束之后,在一群改头换面的北汽BJ40、三菱帕杰罗的围观下,我成功依靠全新AMG G 63那充沛到有些过剩的动力摆脱了一个因为掉头而陷入雪窝的尴尬。

(6)美国菜比中国菜不辣。

世间自有盗火之人。改变医院内部经济格局,以“转型发展,病种结构调整”为导向,构建医院成本核算体系。他们是医院经济管理领跑者!

4.其他。对学生的偏误进行分类时,有时候一些偏误是多种错误杂糅在一起,很难具体分类,如:

(7)在南京比在北京植物常见。

六、讨论

(一)美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情况

IES的学生均是美国的在校大学生。“比”字句是二年级的基本语法点之一,IES以串讲和句型操练为主。通过对美国学生“比”字句的偏误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学生的“比”字句的习得情况较好,偏误率低于30%。这可能与学生水平较低,基本集中于基础句型“A比B+Adj”,对于“比”字句的扩展句型如:“A比 B+心理动词/能愿动词+宾语”,“A比B+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等则使用不多,或基本没使用。

(二)美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规律符合已研究的“比”字句习得规律

陈珺、周小兵对“比”字句的语法点进行了排序,王茂林在此基础上也对“比”字句的语法点进行了排序。通过对“比”字句分析,我们发现美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规律基本上符合王茂林的排序等级。王茂林的顺序如下:

A比B+形容词

A比B+形容词+精确数量补语、A比B+形容词+模糊数量补语(一些、一点等)

A比B更(还、再)+形容词

A比B+动词+程度补语、A比B+动宾+动+程度补语

“不比”句

A比B+心里动词/“有、没有”+宾语

A比B+多、少、早、晚、好、容易、难+动词+(数量补语)

“一+量词+比+一+量词”句式

A比B+提高类动词+数量宾语

A比B+能愿动词+宾语

“比不上+形容词”句式,“没有比……更……的”句式

(3)改善水环境。充分利用畅流活水试验成果,加快主城区畅流活水工程建设,发挥现有水利工程综合效益,外引清水补给,加强内部水系畅通,局部增加控导措施,增强城区河道与长江的水力联系,促进水体有序流动,通过水资源优化调度,增加城区河道水环境容量,缓解水环境压力,最终实现水环境改善。

在美国学生的语料中,a类句43例,偏误10例,偏误率23.5%;b类句6例,偏误4例,偏误率66.7%;e类句4例,偏误2例,偏误率50%。其他类均为出现。

目前,已有研究[42]结果提示,S1P可通过与不同受体结合偶联炎症和凝血反应。因此,平衡S1P在炎症和凝血反应中的作用可能成为治疗脓毒症的新途径。

由于学生水平较为初级,因此出现的“比”字句类型较少,集中在a类句。e类句的偏误率低于b类句主要原因可能是教师在句型操练时,会用“不比”句进行操练,学生对e类句相对熟悉。

(三)美国学生习得“比”字句的特点

已有学者对泰国和韩国学生的“比”字句习得进行研究。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在泰国学生和韩国学生中经常出现的“Adj”的位置偏误(如:哥哥高比我),在美国学生的“比”字句偏误中却一例也未出现。学者们普遍认为这类偏误是学习者母语负迁移产生的结果,但为何美国学生却美国出现这类偏误呢?通过对比,我们认为IES的以交际法基础的句型操练教学法很好的消除了这一类偏误。教师在句型操练时,会不断强调“A”“B”和“Adj”的位置,因此学生对这三者的位置十分敏感,没有此类偏误产生。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类教学法也有一定的问题,学生只是较为死板地使用“比”字句的基础句型,不常使用较为复杂的扩展句型。

七、还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碍于条件,本调查只收集了一学期的学生作文,而且学生数量和样本都较少,学生水平较为集中,均是初级。将来的研究应该选取更多的样本材料进行考察,尽量能出现所有“比”字句的类型。

八、结语

本文以美国学生一学期的学生作文作为样本材料,对美国学生的“比”字句的习得情况进行了考察。我们发现美国学生的“比”字句的习得规律符合已有的留学生“比”字句习得规律研究成果。同时也发现不同的教学法会有利于消除不同偏误。对“比”字句教学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办法,同时强化机械操练,培养学生语感。

庄子还有句话说: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一个人要是不把自己当回事,那就没有人能让他愤怒,让他生气。一个人的自尊太强、自我意识太强,别人稍微冒犯,他就立马反弹回去。而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尝试放下“我”,站在对面的角度去考虑,去理解,去宽宥。

注释:

[1]鲁健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

[2]盛炎编.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1993.

[3]鲁健骥.对外汉语教学思考集[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9.

[1]胡亮节.泰国学生汉语比较句习得偏误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06.

[2]陈珺,周小兵.比较句语法项目的选取和排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2).

[3]周小兵.“比”字句否定类型的语用分析[J]//邵敬敏.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4]王茂林.留学生“比”字句习得的考察[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5(3).

[5]郑巧斐.韩国留学生比字句使用情况考查[J].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8(3).

饶春(1983-),湖北黄石人,昆明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汉语史,对外汉语教学。王煜景(1984-),云南曲靖人,昆明理工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学,越南语教学,国际关系。

2011-05-13

猜你喜欢
偏误语法汉语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跟踪导练(二)4
追剧宅女教汉语
Book 5 Unit 1~Unit 3语法巩固练习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一……就……”句式偏误研究
新HSK六级缩写常见偏误及对策
介词框架“对……来说”的偏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