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8例临床观察

2011-08-17 11:51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24期
关键词:供血基底黏度

李 伟

河南开封市中医药学校 通许 475400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多发于45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占中老年各种眩晕的60%以上,近年来其发病有逐渐年轻化和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如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将可能进展为急性脑卒中,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生存质量。而目前采用手术或药物治疗,疗效往往欠佳,且复发率均较高[1]。我院自2006年采用针刺加丁咯地尔治疗中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8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07~2011-04我院收治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证实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76例,男31例,女45例,年龄41~69岁。病例均符合1995年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2]。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2组间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丁咯地尔20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滴,1次/d,疗程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同时进行针刺治疗,取百会、风池、四神聪、大椎、太冲、合谷、印堂、足三里穴。操作方法:患者仰卧位,常规消毒后,取华佗牌28号1.5寸毫针治疗,进针后采用平补平泻手法,治疗20 min,1次/d,10次为1疗程。

1.3 疗效判定 治愈:眩晕等症状、体征消失,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TCD示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上,TCD有改善;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病情反复,TCD检查无变化。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2组疗效比较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2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74%,对照组为73.68%,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例(%)]

2.2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2组治疗前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细胞比积参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2组患者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参数值具有可比性;2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全血黏度(mPa.s)高切 低切 血浆黏度(mPa.s) 血细胞比积(%)对照组 治疗前 38 6.26±0.81 13.65±1.35 1.80±0.23 47.60±3.62治疗后 4.90±0.47* 12.26±1.21* 1.55±0.16* 45.24±4.07*治疗组 治疗前 38 6.45±0.72 13.17±1.60 1.88±0.30 47.66±3.14治疗后 4.03±0.64*# 10.24±1.17*# 1.23±0.24*# 39.41±3.70*#

3 讨论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中老年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中医学“眩晕”、“头疼”、“麻痹”等范畴,患者多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脑血管痉挛等多种疾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小脑、脑干或枕叶皮层的缺血。其发病机制为内耳前庭对缺血敏感,常发生于椎底动脉硬化基础上,由于动脉痉挛及微栓子栓塞致小脑前下、后下动脉、迷路动脉和内耳血流量下降所致[3]。患者主要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恶心、呕吐、平衡失调、意识障碍及肢体麻木等症状。近年来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与药物尤其是西药相比,因其见效快、疗程短、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及经济适用等优势逐渐被人们接受[4]。

目前研究显示,针刺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调整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调整血流速度和血供。针刺可通过兴奋胆碱能交感神经和非胆碱、非肾上腺能神经,释放乙酰胆碱和一氧化氮,使血管扩张,增加脑部血流量,从而改善流速减低型患者的症状;对脑血管痉挛和轻、中度脑血管动脉狭窄引起的脑血流速增高型,针刺可扩张管径、解除痉挛,从而降低血液流速增加血流量;此外针灸可改善患者与血液聚、粘倾向相关的病理机制,降低血液黏度、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改善血液黏稠度,提升组织血氧饱和度,从而减轻脑组织的缺氧状态[5]。

丁咯地尔具有轻度钙拮抗和抑制a-肾上腺素能受体作用,通过抑制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痉挛而扩张四肢及脑的微循环,有效增加脑部缺血缺氧组织和末梢血管的血流量,改善缺血区血供;可抑制血小板聚集而降低血液黏度,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和携氧能力提高而改善前庭系统的供血,促进内耳微循环,减轻内耳淋巴缺血性水肿[6]。因此应用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眩晕、眼球震颤及耳鸣等临床症状。

本文结果显示,2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血流变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血流变指标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表明针刺合用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疗效可靠,且2组治疗过程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以往常多发于老年人群,但作者近年来的实践发现,在40~50岁甚至低于40岁人群中发病并不少见,因此高度重视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针刺配合丁咯地尔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赵爱红 .中西医结合治疗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48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6):77.

[2]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组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6(6):379.

[3]陈小芳 .天麻素注射液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天津药学,2009,21(2):24-25.

[4]吕万娟,倪光夏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6):94-96.

[5]梁立安,蒋垂刚,胡湘,等 .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及机理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05,24(11):6-8.

[6]岳彩磊,刘永生 .天麻素联合丁咯地尔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5例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1):66-67.

猜你喜欢
供血基底黏度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辣语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磁共振显像对老年椎基底动脉缺血的诊断价值
高黏度齿轮泵径向力的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