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探析

2011-10-23 12:22付慧莲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1期
关键词: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监控

■付慧莲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探析

■付慧莲

教学质量管理在高职教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须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领导系统、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分析系统以及畅通的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当前,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主要特征的高职教育改革已进入关键阶段。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日益深入,传统观念与做法已渐破除,但是新的探索与实践仍未形成体系。在这破旧立新的教学改革阵痛期,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亦要重新予以审视和调整,使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保持一致,解决改革过程中的规范问题,实现发展规模和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存在的问题

仅仅重视对教学环节的监控,忽视对育人环境的监控

在经过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与示范性建设的洗礼之后,高职院校对于教学准备(教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已较为完善,特别是对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程度也大为提升。但教学环节的各项活动从来都不能脱离具体的育人环境而开展,特别是在当前广大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与管理的背景下,育人环境监控的滞后性日益显现。

仅仅重视对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忽视教学质量的外部监控

在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与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学校内部监控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队伍与完善的制度,但是对于教学质量的学校外部监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日益开放的教学质量监控是当前广大高职院校必须直面的管理难题,现实状况是着力于建立校内督导队伍,强化教学质量的内部监控,而忽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需要由企业、行业等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共同监控。

仅仅重视对学生学习的监控,忽视对教师成长的监控

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评判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当前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学生通过学校教育学到了什么,能否为其提升就业竞争力增添砝码,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忽视了对教师成长的培养和监控。教师在教

学中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冲突。对于强调通过教学互动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高职院校而言,对教师成长的培养和监控是一个迫切需要正视的问题。

仅仅重视对当前教学质量的监控,忽视对后续发展能力的监控

教学质量的衡量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市场上销售的普通商品或者提供的服务,它具有更长的延续性。教学质量的衡量不仅要依据当前学生的满意程度与就业能力,还需要结合若干年后的受益者(包括用人单位、毕业生、政府乃至社会)的满意程度来进行综合考量。而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高职院校虽然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研究,但对于如何通过调查获得学校教育阶段所能提供给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信息却不够重视,对于这部分信息的持续追踪力度不够。

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的原则

“事前管理、防患于未然”应成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特色。要将预防与检验、监控结合起来,把质量问题解决在形成过程之中,实现在线的、动态的管理或质量控制形态。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当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目标性原则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紧紧围绕教学质量控制进程,结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通过找准各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社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阶梯式需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合理选择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考查、监控、评价和反馈的关键要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系统性原则

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采用系统性的观点和角度,全方位地研析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影响教学质量的各因素、教学过程各环节紧密联系,形成科学、合理、有效、全面的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监控有效运行。

持续性原则

应从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发展管理观出发,全过程动态把握教学质量的不断变化和持续发展,及时了解为达到监控目标所进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进,特别是用人单位、行业企业对毕业生反馈意见的跟踪验证,并通过有效途径进行持续的沟通联系,及时反映情况、交换意见、协调合作,对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持续性地提出改进和加强的意见或建议,从而使监控体系臻于完备。

可操作性原则

教学活动质量监控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必须注重其实用性,突出可操作性。如果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存在不可操作性,将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来极大随意性和不公平,影响监控部门的权威性和被监控方的切身利益,质量监控管理部门和被监控教师双方的积极性都将受到削弱,降低教育教学质量。

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运行机制

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领导体系

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领导体系的正常运转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组织领导体系需明确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管理理念、质量目标,提供组织、机构保障,并制定配套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奖励和惩罚制度。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领导体系应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教务处长领导,由教学工作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专职教学质量监控机构、各二级教学管理机构以及教研室、在教学质量一线工作的学校督导队伍以及临时组织的监考和巡考人员等为主体,组成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使管理重心下移,构建全面、全员、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

构建健全的校内外教学质量检查评估体系

教学检查评估体系应包括定期、不定期教学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领导及教师相互听课与评课制度,以及教师评学、学生评教、二级学院内部进行的各种教学检查、教学观摩、教学评优等。校外系统包括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和社会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信息、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等。学校需要组织专门人员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外调查,并长态化、制度化地坚持下去。通过这些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充分发挥评价导向作用,如建立包括政府、学校、学生、企业在内的多方位的教学质量检查与评价体系,多渠道全面收集大信息量,形成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的检查与评价。

建立有效的信息处理和分析评价系统

信息的处理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容易被忽视,许多高职院校对信息的收集可能很全面,但往往缺乏对收集后的信息的分析处理程序。信息处理在整个监控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如果信息处理不好,可能问题会依旧存在,使得之前的信息收集显得徒劳无功。有效的信息处理系统要将收集到的各类信息加以分析,根据涉及内容分层进行处理,依据处理结果分别反馈给相关部门、二级学院、教研室及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信息的处理过程中应注重全面性、科学性、公正性、合理性,对于一些重点问题要有足够的长时间段的标本量,特别是信息处理后的反馈要有针对性。

确保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

将分析的信息结果反馈给被评者和相关管理者,要注意其及时性、可靠性和全面性以及信息的通畅。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监控形成闭环的重要保证,信息的采集要注重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信息反馈系统同样应该保障校内、校外两个系统。同时信息反馈必须沿着质量监控体系的环节、程序反向传递质量信息,形成闭环,实现校内、外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

[1]吴玫.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我见[J].经营与管理,2009(12):69-71

[2]郑家成,何全旭,等.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优化[J].教育发展研究,2007(3A):55-57

[3]宋世清.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经济师,2009(6):116-117

[4]宿月荣.浅谈市场经济环境中的高等教育服务意识[J].中国成人教育,2009(6):12-13

(作者单位:武汉职业技术学院)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1.033

猜你喜欢
信息反馈教学质量监控
The Great Barrier Reef shows coral comeback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习过程 提升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你被监控了吗?
Zabbix在ATS系统集中监控中的应用
浅谈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作用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PDCA循环法在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控中的应用
《知识窗》第1期读者评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