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分析

2012-01-28 18:25张琦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新生代社会保障市民

张琦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5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逐渐放宽了人口流动政策,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进入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形成了颇为壮观的民工潮。近年来,城市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分化已经形成,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已经打破了原有的高度同质性,其内部已发生了变化。出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该群体的骨干力量,他们的自身特点逐步成为整体农民工的重要群体特征。他们能否与城市居民进行良好的互动、融入到城市中去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成效。

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是80后、90后,大多数是出了校门就直接进入城市打工,虽然是农村户籍,但基本没有务农的经历和经验;他们大多数人向往城市生活,不愿意回乡务农,和农村生活日渐脱离。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和第一代农民工相比,已经有着明显的差别,形成了区别较大的两个群体。第一代农民工打工返乡后带回家的信息,使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充满了向往,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城市为坐标,更渴望以智力而不是体力在城市生存。新生代农民工经过三十多年的成长、积淀后,更趋理智、更为成熟,他们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适应能力,还有着较低的乡村认同感和较高的城市归属愿望,他们期待着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一、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相比较已有很大的不同。在城市中,两代农民工都面临着某些相同的困难,例如报酬低、劳动条件差、生活水平低、难以市民化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意识形态、社会认知等方面都出现了比较大的变化,具有更加鲜明、独特的群体特点:

(一)受教育水平提高,渴望专业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

随着国家义务教育的有力推进,农村地区的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与前两代农民工相比,在教育程度上普遍提升,这就大大提高了他们在城市的谋生能力,增加了留在城市的几率。新生代农民工在学习能力方面也普遍提升,除了完成基本的义务教育之外,还主动通过自学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这在以往的农民工群体中是不多见的。文化水平的提高让新生代农民工有了更新的就业观念和精神追求,他们已经能够像城市人一样借助于电视、报纸、招聘会和网络等媒介求职,而且学习的欲望也越来越浓,学习的途径也越来越宽泛,进取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意愿表现强烈。在与城镇居民的就业竞争中,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弱势的地位,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有所提高,但要在城市立足、生存和发展,最终真正转变为市民,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力素质,加强其职业技能培训。

(二)法律意识增强,注重劳动权益的保护

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也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丰富,更倾向于通过法律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对政府职能和职责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更倾向于求助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走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同时,新生代农民工在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更重视自己的尊严和在意自己的付出是否得到合理的回报。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法律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在自身权益保障方面还存在问题和困难。例如,劳动合同不能及时签订,拖欠、克扣工资现象依然存在;与城镇职工待遇差别化等现象依然存在;劳动的安全条件和劳动卫生条件差,身心健康受到影响,基本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特别是职业病危害严重,等等。只有为数不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加入就业所在地的党、团和工会组织,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得不到相关组织的保护。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还需要在政治制度上、经济权益上与社会舆论宣传上体现出他们群体特征和权益诉求,改革和创新相应体制和制度。

(三)渴望融入城市,对城市社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的环境相对于前两代农民工可以说已经非常优越了,他们从小就通过各种现代信息传媒了解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对城市无限的向往。在进入城市后,繁华的都市生活迅速地吸引了他们,他们享受着现代城市文明和感受着时尚的气息,成为城市各种新思维、新事物和新生活方式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价值观开始越来越多元化,他们认为进城务工是为了求发展,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从农村到城市、从农民到市民的命运改变。新生代农民工积极追求和效仿城市化的文娱休闲和消费方式,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虽然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社会融入意愿,但是他们缺乏对城市社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由于“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和奋斗了好多年,还是被排斥在了城市之外,他们希望融入城市社会的愿望与城市对他们的排斥形成反差,逼迫他们游走在城市的边缘,难以真正地融入城市生活,几乎成为城市“边缘人”。

二、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

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的距离似乎更近,但他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也日渐凸显,出现了文化、心理、经济等多维度的社会融入障碍。新生代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享受城市文明,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然而与他们的渴望相比,从制度到心理到具体措施,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很多,既有来自自身的,也有来自城市的,更有来自制度和文化层面的。

(一)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壁垒

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乡分割的状况不断加大和恶化,成为农民流动和城市融入的最大障碍。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以城乡分割作为主要特征的二元户籍制度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由该制度所衍生的二元的教育制度、二元的就业制度、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二元的住房制度,都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政府对人口流动的限制在不断地放宽,但对身份管理没有改变。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权利,但农民不能在城市生根,形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性障碍。

这种制度性障碍在农民工身上首先就表现为现实身份与制度身份的错位。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农业人口向城市自由流动、迁徙的制度性壁垒。城市市民可以享受到各种社会资源和保障,而农民却因为农村户口,被排斥在城市各种社会保障的大门之外。二元户籍制度还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不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不利于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只会进一步加剧城乡差别。最近几年,我国各大城市频繁遭遇了“民工荒”和“技工荒”,现有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就是主要根源。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多年,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还是被贴上了农民身份标签,仍得不到城市市民的身份和待遇,这严重阻碍了农民工转化为城市产业工人和社会融入的进程。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壁垒

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有生力量,为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执行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却为他们提供了太小太窄的生存空间,很容易导致他们融入城市意愿因社会保障的缺失而被扼杀。

首先,由城乡二元制所衍生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民工实现社会融入难以跨越的鸿沟。国家给市民和农民提供了两种不相同或者说不公平的社会保障。在城市里,市民享有低保、医保、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多项相对齐全的社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在城市,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保障,这种制度的缺失或排斥让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阻碍了新生代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变。其次,某些地方政府和用人单位思想认识的偏差导致农民工参保率普遍偏低。用人单位、政府和市民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往往以牺牲农民工利益作为代价。虽然已经有一些地方政府开始试行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但这些措施对农民工就业状态不稳定、高流动性等特点还欠缺一定的考虑,出现了参保率普遍偏低、参保面不广和个人参保积极性不大等问题,这也延迟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

(三)传统观念形成的壁垒

长久以来,受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影响,政府、市民、企业甚至包括新生代农民工自己,对推进农民工社会融入的认识都还处于表层的状态,并没有从战略高度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角度深入地认识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

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实现地方政府自身收益最大化,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时,往往会牺牲外来群体的利益。在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上,地方政府一方面出于城市经济发展考量,希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从而保证充足的劳动力,促进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政府又担忧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会影响城市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秩序的安定,担心给市民带来巨大的冲击,于是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这样的境遇中,一些政府管理者往往选择牺牲农民工的长远利益,而保护城市局部利益和市民的眼前利益,采取了“经济性接纳,社会性排斥”的方针。

作为城市居民,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分割既有的教育、就业、医疗、住房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城市资源和福利待遇。偏见地认为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一旦实现了市民化就会分享他们的既得利益,因此,容易歧视和排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用人单位在对待城镇职工和农民工的问题上常常采取“同工不同酬”的方法,延长农民工工作时间,压低其劳动报酬,尽量避免为农民工提供与市民相同的社会福利和保障。用人单位会认为,让农民工与市民拥有相同的竞争权与权益权,就会大大增加本单位的人工成本,会导致经济效益下滑。这是企业所不期望的。

从自身观念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存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积极性与自卑性的矛盾,形成了既不像农村人也不像城市人的特有价值观。例如,他们依旧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重视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人际交往中比较倾向于乡亲,而不太愿意和市民接触过多,即使遭遇偏见或者不公正的对待,大多采取回避的态度。再比如说,他们在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上虽然有了明显的改变,越来越趋同于市民,但因为还没有得到城市的认同,会产生一种孤独自卑的心理,对城市没有归属感,这非常容易增加城市的不安定因素,严重的会导致他们反城市化、反社会融入的倾向。

(四)新生代农民工自身能力与素质的壁垒

从目前来看,文化技术水平和能力素质相对偏低,转移能力弱,进城就业竞争力低也是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进程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分工愈来愈细化,相应的社会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自身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水平整体的低下会让他们在和市民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出其社会融入能力不足,从而制约了其社会融入的进程。虽然各级政府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与就业能力的培训和服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教育培训的人力资本投入,教育培训的结构、资金投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新生代农民工要想转化为城市市民,必须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和学习能力,只有在这些方面提高了自己,才能有更强的实力立足城市。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特殊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中国劳动力供给的主流,成为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却受到了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及其所衍生出的其他一系列制度与非制度因素造成的社会融入歧视。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问题,消除其社会融入的壁垒和障碍,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入,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加速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而且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加快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融入,对确保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意义。

[1]唐 踔.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的探析[J].前沿,2010,(11):116-121.

[2]蔡志刚.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探[J].理论探索,2010,(2):91-93.

[3]周 莹,周海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9,(5):19-22.

猜你喜欢
新生代社会保障市民
社会保障
“新生代”学数学
藜麦,护卫粮食安全新生代
话剧的盛会·市民的节日
创意新生代——2018伦敦New Designers展览
网红要逆天!开启新生代创业之道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关系浅析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