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大通湖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概况及发展节水农业的思考

2012-01-29 11:28大通湖区农林水利局韩志军曾长荣唐志军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4期
关键词:旱作全区节水

■ 文 / 大通湖区农林水利局 韩志军 曾长荣 唐志军

一、大通湖区基本概况

大通湖区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之滨,地理坐标为:东经112°15′28″至112°42′02″,北纬29°01′19″至29°19′16″。地形为典型的洞庭湖冲积平原,区内湖泊、水面、沟渠纵横交错,地势低洼平坦,地面海拨高程在24~32米之间。湖区濒临东洞庭湖,处于益阳、岳阳、常德三市的中心地带,陆路由省道202线四通八达,水运经洞庭通江达海,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全区总面积为57.57万亩,境内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著名的商品粮、鱼、棉、糖、麻、菜和速生杨生产基地。12.4万亩的大通湖是湖南省最大的内陆养殖湖,素有“三湘第一湖”之美誉。

全区辖4个镇和2个办事处(场),76个村委会,202个村民小组, 10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13.46万人,总户数35334户,劳力41200人,其中农业人口8.6万人,占总人口的82.0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73人。

全区耕地面积30.30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6.75万亩,旱地面积13.55万亩,果园0.2万亩。没有望天田、水浇地、茶园、药材园和人工草地。土壤母质是河湖冲沉积物,主要发育成紫潮沙田、沙泥田、泥田及耕种湖潮土各土种,土层深厚,养分较丰富。

农田种植制度以一年两熟为主,面积达25.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4.5%,主要形式是稻-稻、棉-油、瓜-麦(菜)、棉-菜等;一年一熟的面积为3.3万亩,主要是苎麻、苗木等;一年多熟面积为1.5万亩,主要形式是“稻-稻-油”和蔬菜。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010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为61.1万亩(含复种指数),其中水稻30.3万亩,棉花12.6万亩,油菜11.8.万亩,蔬菜4.5万亩,苎麻0.3万亩,大豆、玉米、小麦等2.7万亩。

二、大通湖区农田基本建设情况

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前(1949~1977年),全区基本实现了田园化,修建了一批机电泵站,对农田节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节水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仅采用了一些简单的技术,如夯实输水土渠的渠床以减少输水渗漏损失,田间平整土地、划小畦块,推行短沟或细流沟灌。

第二次土壤普查期间(1978~1990年),全区节水农业开始有了长足的进展。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水田每隔140米、旱土每隔280米开了排、灌水渠,进一步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了配套技术。

上世纪九十年代(1991~2000年),全区节水灌溉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质量、效益上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初步形成了符合区情的节水灌溉技术体系与综合发展模式;在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与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衬砌硬化排、灌水渫方面的工作有了一定进展,修缮和增加了机电泵站。

进入新世纪以来(2001~2010年),加大了农业综合开发,衬砌硬化排、灌水渫,修缮和机电泵站的建设力度。全区现有60%的面积为衬砌硬化排、灌水渫,机电泵站的密度达到了节水农业的要求。农田基础设施良好,其中田园化面积22.1万亩,硬化排沟面积18.2万亩,硬化灌沟面积16.1万亩;三网配套(沟网、路网、林网)、三沟配套(撇洪、排水、灌溉)、机耕面积均达到100%;有效灌溉面积29.35万亩,其中保灌面积28.35万亩,可灌面积1.0万亩,严重缺水面积1.05万亩。

▲ 大通湖区水系发达,水资源丰富全区5 km以上的河流有12条,淡水面积20.7万亩;水资源总量为5.22亿m3,其中自然降水达4.9亿m3,客水为0.32亿m3,人平水资源量4980.9 m3。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位较高。

三、大通湖区农田水利概况

(一)水资源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5.22亿m3,其中自然降水达4.9亿m3,客水为0.32亿m3,人平水资源量4980.9 m3。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位较高。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1、水资源利用

全区5km以上的河流有12条,淡水面积20.7万亩,淡水养殖面积16.1万亩。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为5.09亿m3,可利用水资源总量达到4.08亿m3,其中河湖蓄水总量为3.2亿m3,提水灌溉总量可达0.88亿m3;耕地截留并利用的自然降水量约为1.0亿m3,已经利用的地下水0.01亿m3,主要是生活用水。

2、农业用水总量

全区农业用水总量5.08亿m3,其中种植业用水为1.88亿m3,养殖业用水3.2亿m3。

(三)节水新技术推广应用

1、工程节水:主要采用了深沟埋肥、深松耕、输水工程节水和排灌分家等技术。

① 深沟埋肥和深松耕:旱地作物已基本采用。其中玉米2万亩,棉花9万亩,大豆1万亩,马铃薯0.6万亩,蔬菜2万亩,果树0.4万亩,甘蔗1万亩,苎麻3万亩。一般增产150kg/亩左右,节水22.1-44.2 m3/亩。

② 输水工程节水和排灌分家:所有耕地均实现了排灌分家,以土为主,部分为防渗渠道。

2、生物节水:主要是种植耐旱品种,推广面积在3万亩左右,增产30 kg/亩左右,节水22.1 m3/亩。

3、农艺节水:地膜覆盖主要在玉米、棉花、马铃薯、蔬菜、甘蔗等作物上应用。推广面积7.6万亩,一般增产180kg/亩,节水30 m3/亩。

其他节水技术如设施节水、秸秆覆盖、农化节水等尚未大面积推广。

四、农业灌溉用水供求变化趋势、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

全区年降雨量为1275.9mm,各个时期均有降雨,但时间分布不均,枯水年份和枯水季节常常会出现干旱缺水。因区内河流纵横,排灌方便,装机容量大,随时可以抽水灌溉,整体上讲不存在资源型缺水。农业灌溉用水充足,可以说基本不存在供求矛盾。

(一)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业用水的需求

今后,我区农业发展的特点是扩大种植面积和调整种植结构。

1、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的影响

我区耕地地势平坦,除个别高地外,均可以进行水旱轮作。常年水田种植面积15万多亩,实际双季稻播种面积可达30万亩左右,至少还可再发展双季稻8.6万亩,新增农业用水量0.33亿m3,新增灌溉用水量0.15亿m3。

2、旱水连作制发展的影响

我区每年旱水连作耕地面积(第一季种旱作,第二季种晚稻)可达12万亩,现有8.5万亩,尚可新增3.5万亩。按早季旱作比晚季连作晚稻每亩可节水214.0 m3计算,每年可节水0.1 亿m3。

3、水旱连作制发展的影响

全区水旱连作(第一季种水稻,第二季种旱作)的耕地面积10.55万亩,现有6.2万亩,尚可发展2.8万亩。按早季种水稻,晚季种旱作比种两季水稻每亩可节水214.0 m3计算,每年可节水0.06 亿m3。总之,全区扩大双季稻、增加复种指数,对农业灌溉用水需求总量的变化较小。未来我区用水量主要增加的是工业用水,工业企业由于主要是农产品加工类,用水量也不大,其次是一般工业和生活用水。如果节水农业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做得好,到2020年全区用水总量将会实现零增长。

(二)农业灌溉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旱灾损失严重:我区立秋前后的夏旱和秋旱发生机率为81%,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大旱和特大旱年占干旱年的29%。虽然2000年以来我区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目前仍有部分农田属中低产田,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旱作区抗旱能力不强、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旱灾主要由降水时间分布不匀造成。大通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275.9mm,年雨日138.8天。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年际、月际间变化较大。年降雨量最多的2002年为1894.8mm,最少的1968年只有861.1mm。降雨量的四季分布,以春季最多,夏季次之,冬季最少。春夏两季降雨量平均为897.2mm,占年降雨量的70.3%。干旱以夏旱和秋干为主,夏秋连旱的机率只有16%,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达83天。

2、现有水资源利用率不高,浪费严重:目前大多数渠道仍是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率很低,从渠首引进的水有50%以上都在渠道输水过程中通过渠床土壤渗漏损失了。

3、节水灌溉意识及节水技术不到位。缺少节约用水理念,如受机埠控制,每次灌水很深,串灌、漫灌、深灌时有发生,造成用水浪费。特别是对我区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的战略地位和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灾年抓得紧,丰年抓得松。

4、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配套,布局欠合理:渠道淤塞、漏水,河湖杂草丛生,排灌受阻等,造成蓄水不足。目前,我区农业工程的投入处于较低水平。

5、水质污染加剧。随着农田化肥、农药、除草剂的大量使用以及工业、生活用水的增加,废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而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我区大多数湖泊水质污染严重,水质日益下降。大多数河段出现断流,基本丧失使用功能,同时造成地下水污染,对饮水安全造成极大威胁。

6、对农科教联合研究开发和推广旱作节水新技术的组织力度不够。存在着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的问题;对现有先进的旱作节水农业典型经验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速度较慢,影响了全区旱作节水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农业、水利、农机等涉农部门之间的协调也存在一些差距,工程节水与农艺节水的结合不够紧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节水农业整体效益的发挥。

▲ 棉花与花生间作,节水保墒棉花间作套种花生,相互间不争光、争肥、争水、争空间,棉花的阴蔽有利于花生产量的提高,而间作的花生对棉花起到保水、保墒作用,二者相得益彰,不但提高了耕地利用率,而且对改良土壤有一定的效果。

(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对策建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并重,优先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统筹当前和长远用水,全面节水、严格保水、科学治水、依法管水,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我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1、继续加强对节水农业的组织领导。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要进一步提高对节水农业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区级应成立由政府牵头,农业、水利、农机、林业、计划、财政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同时,成立由农业科研、教育、推广部门专家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进一步加强技术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多途径、多层次加强对节水农业建设的宣传和发动,提高全社会对节水农业的认识,把支持和参与节水农业建设变成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2、提高认识,全面节水,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今后主要以旱作节水建设规划为基础,以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为主线,以集水、蓄水、保水、节水为主要建设内容,实施以“建园区、创精品”为主题的水资源综合资源利用技术,努力提高工程田科技含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有效降低旱灾所造成的损失,推动全区旱作节水农业工程的实施。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通过工程、旱作和生物三项措施,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全面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大型机械疏洗沟渠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通湖区开展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大会战”:新建4座大功率排灌兼用的泵站,整修电排28座,硬化渠道27700米,硬化田间道路184000米,清洗大型沟渠85600米,疏洗支渠113000米,修建桥涵闸59座,打捞河道飘浮物11000吨,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3、科学治水,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防洪要以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首要目标,遵循自然规律,坚持统筹规划,实行综合治理。高度重视工程设施建设,不断提高乡镇和重要河段的防洪标准。不断强化非工程措施,落实防汛责任制,强化洪水管理,在经济社会发展布局中主动防洪避险,实现人水和谐。

4、依法管水,严格保水,遏制水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目前急迫的任务是严格水功能区划目标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切实加强对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和排污口管理,大幅度减少废污水排放,逐步增加河流生态用水,同时千方百计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落实各级政府责任,提高行政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对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治污和中水回用等环节实行全程管理,协调好产业发展与水源工程、输水工程布局。

5、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充分利用现有的大小机电和节水灌溉设备,搞好合理灌溉,减少大水漫灌方式。继续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多发展成本低又操作灵活的小型节水灌溉设备,发展滴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选择适当的作物种类、品种、种植方式,合理有效的灌溉管理、配方施肥、耕作、覆盖、化控调节等措施,来减少作物生长期的水分消耗,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减少作物灌溉用水,最终达到节水、高产、高效的目标。大力推广种植结构优化技术、抗旱节水品种筛选应用技术、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技术、蒸腾蒸发抑制技术、化学制剂保水技术和水肥耦合技术。

6、制定和完善节水农业的鼓励政策,建立健全法规保障体系。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为节水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向节水农业技术的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建立起监管力度大、操作性强、有利于发展节水农业的地方性法规保障体系,使节水农业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

猜你喜欢
旱作全区节水
坚持节水
让“有机旱作·晋品”成为一张靓丽名片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有机旱作落地生根 实用技术推广见效
第十届“我是小画家”全区中小学生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选登
节水公益广告
在『有机旱作』上做出特色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