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与护理措施

2012-03-19 10:31陈彩霞叶新华
卫生职业教育 2012年23期
关键词:障碍住院习惯

陈彩霞,叶新华

(1.兰州兰石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2.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 兰州 730000)

住院儿童睡眠障碍非常多见,已受到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关注。临床表明,儿童因某些身体疾病住院治疗期间,容易产生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夜间易醒、睡眠不安、夜惊等异常表现,降低了孩子的睡眠质量,且睡眠障碍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不仅影响儿童躯体疾病的恢复,长时间也会阻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1]。笔者针对住院儿童产生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2009年5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109名儿童,其中呼吸系统疾病49例,消化系统疾病36例,循环系统疾病10例,急性肾小球肾炎6例,营养不良5例,营养性缺铁性贫血3例;年龄在2~12岁,平均7岁;住院日7~20天,平均14天。

1.2 方法

结合临床观察,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自行设计,对住院儿童及陪护进行取样发放问卷(部分儿童由陪护代填),内容包括住院儿童的一般情况,睡眠情况,对睡眠异常的认知,有无睡眠障碍及表现特征,家庭生活情况(包括家庭环境、经济及成员文化程度),自己认为影响睡眠的因素,对睡眠有关知识及护理的需求等,收集相关信息资料,对调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2 结果

儿童因躯体疾病在儿科住院期间,10%睡眠未受影响,34%存在睡眠干扰问题,56%存在睡眠障碍问题,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睡眠障碍继发于躯体疾病基础之上的占49%(呼吸系统疾病15例,消化系统疾病8例,循环系统疾病4例,急性肾小球肾炎2例,营养不良1例),治疗原因引起的占23%,环境及睡眠习惯改变的占21%,其他占7%。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主要有入睡困难、睡眠不安、夜醒、睡眠过多、睡眠周期颠倒、夜惊、梦魇等[2]。在相关睡眠知识需求及护理指导方面,72%的儿童及其家属认为睡眠知识及护理指导非常重要,期望改善睡眠问题;28%的则认为自己可以调节,不需指导。

3 讨论

3.1 住院儿童睡眠障碍影响因素分析

3.1.1 疾病及治疗因素 儿童睡眠障碍可继发于许多身体疾病[3],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等疾病引起的疼痛、呼吸困难、咳嗽、气喘、腹胀、腹泻、尿频、发烧等躯体不适症状均会影响睡眠,而根据病情用药和护士的治疗操作也会影响儿童睡眠,如24小时内多次用药,自然会缩短儿童的睡眠时间,并且有些药物可引起儿童兴奋、不适,会延长其入睡时间。另外,护士护理操作技术水平低,儿童住院、输液时间过长等因素同样会加重其心理负担,引起生物钟紊乱,从而出现睡眠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

3.1.2 环境与精神因素 环境包括医院特殊环境和儿童生活的家庭环境。较差的睡眠环境是导致儿童睡眠障碍的直接原因之一,如噪声、强光刺激等,经常变换睡眠地点、居室环境吵闹会引起儿童生活适应方面的困难,容易产生睡眠问题[4]。儿童住院后受医院治疗环境与氛围的影响,往往出现兴奋、紧张、焦虑情绪,甚至出现恐惧医院特殊环境的心理,在病床上不易入睡;而有的儿童受到不良家庭环境影响,如父母经常争吵、闹矛盾或离异,因而对自己生病的想法较多,认为是对自己不乖的惩罚,内心比较脆弱,容易引起入睡困难、易惊、睡眠不安等。可见,精神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儿童睡眠。

3.1.3 睡眠习惯及睡眠规律 住院儿童由于受环境、疾病相关因素的影响,生活规律被打乱而存在潜在的睡眠问题,如入睡困难、担心害怕、需要家长陪护或讲故事等,致使入睡时间延长;同时由于身体不适或特殊治疗等因素干扰了睡眠周期,造成儿童白天精神差,昏昏欲睡,实际睡眠时间缩短,整体睡眠质量不高。

3.1.4 其他因素 包括喂养、陪护、年龄及遗传因素等。如儿童夜间饥饿、过饱或口渴等,或多次为其喂水、喂奶、更换尿布等,会影响儿童的睡眠质量,而由谁陪护也会影响儿童的睡眠。临床证明,父母年纪较轻、文化程度较高者,一般掌握了一定的睡眠知识,在儿童住院期间能够正确引导孩子按时入睡,睡眠时间较长;而陪护文化程度较低或年纪较大者,如老来得子的父母、爷爷奶奶则经常表现出心神不宁,担心的问题较多,对生病的儿童过分同情和关心,夜间易打搅儿童的睡眠,往往造成儿童睡眠时间缩短,从而影响睡眠质量。另外,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5]。据报道,父母有睡眠障碍史的孩子患睡眠障碍的几率是父母无睡眠障碍史的孩子患睡眠障碍几率的2.5倍[2]。

3.2 护理措施

睡眠是人体重要的生理过程,充足的睡眠能促进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针对住院儿童存在的睡眠障碍问题,提出以下护理措施。

3.2.1 努力创设适于儿童睡眠的环境 创造有利条件,预防不利因素。注意睡眠时病室环境安静,床铺整洁,光线及温湿度适宜,尽量减少不良干扰因素,让儿童取舒适卧位,心情愉快地入睡。

3.2.2 做好入院评估,制订护理计划 护士可与儿童及其陪护充分交流,获得对儿童日常和现在的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资料,分析并评估住院儿童的生长发育、躯体疾病情况和当前的情绪反应、睡眠特点、睡眠问题及相关知识的需求等,制订护理计划。然而,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所以,不论是婴儿期、幼儿期还是学龄前期、学龄期的儿童,我们都必须重视感情的交流,尤其具有治疗性作用的游戏不可忽视[5]。所以护士可通过住院儿童的游戏时间来观察、评估他们,也可根据他们的兴趣与爱好运用玩具、图书等方式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准确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对疾病的认识、睡眠知识的掌握及睡眠习惯和睡眠状况等,分析睡眠障碍产生的原因,并与陪护共同制订个性化护理计划,改善儿童睡眠状况。

3.2.3 正确实施护理计划,帮助儿童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良好的作息习惯和睡眠习惯能够促进大脑正常发育并得到充分休息。所以护士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护理技术水平,积极治疗儿童的躯体疾病,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护理,还要不断改变其不良作息习惯和睡眠习惯,如对有一定认知和判断力的儿童,住院期间若没有特殊情况,要求其严格遵守科室的作息制度,准时睡觉,做睡前放松训练,想象有趣场景和想象水果、沙漏等可视物品帮助入眠[3]。限制和控制儿童的睡前行为[3],如睡前忌进食、饮水过多,也不可过度游戏、玩耍,要保证其心情平稳与安静。睡时多取右侧卧位,不要蒙头。早上按时起床,不睡懒觉,逐步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2.4 以儿童及其家长为中心,提供健康教育 不断完善健康睡眠和睡眠障碍方面的知识,在促进儿童健康睡眠中发挥重要作用[3]。护士要告知儿童及其家长,儿童年龄越小,所需睡眠时间越长。睡眠障碍是睡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异常表现,不同年龄儿童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不论是哪种睡眠障碍形式,都会降低睡眠质量,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同时,要告知家长必须重视儿童健康睡眠习惯和睡眠不足带来的危害。所以护士要讲解有关儿童睡眠周期培养的知识和重要性,让家长重视对儿童正常睡眠周期的培养,逐步改变孩子异常的睡眠行为,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同时要求家长以身作则,尽量减少或避免自己行为对儿童的影响,及时发现儿童睡眠异常表现,积极与护士配合,正确判断原因,寻求帮助与治疗。

4 总结

足够的睡眠对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社会、家庭、环境、营养、教育等因素都可引起儿童睡眠障碍[2]。儿童住院期间,睡眠时间的长短与睡眠障碍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通过对这些睡眠障碍儿童提供诸多的护理,发现90%的儿童睡眠有明显改善,7%的略有改善,3%的未缓解。这说明,因许多身体疾病住院的儿童,继发睡眠障碍的一些因素是可以人为控制的,只要护士认真观察、正确评估,儿童及其家长掌握睡眠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共同有意识地避开或消除这些影响因素,就可逐步解决或减少儿童因睡眠障碍而影响身心健康的问题。

[1]刘毅,刘慧燕,杨红,等.1 007名学龄前儿童睡眠障碍调查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7,20(3):39-41.

[2]刘玺诚.儿童睡眠医学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81-883.

[3]倪翠萍,李文涛,安力彬.儿童睡眠障碍的原因及护理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1):1036-1038.

[4]黄广文,马敏,张建华,等.长沙市两个行政区2~6岁儿童睡眠问题与家庭环境关系初步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42-44.

[5]崔焱.儿科护理学(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障碍住院习惯
妈妈住院了
上课好习惯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跟踪导练(四)2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跨越障碍
QCC在预防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跌倒与坠床的应用
精神病人住院自缢 医院担啥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