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

2012-04-01 22:26陈凯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人才

陈凯

浅析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

陈凯

多年来旅游管理专业作为应用型学科专业,在专科生以及本科生培养方面始终重视行业需求,但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只注重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实际需求的关注度不高,导致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无法适应本行业需求,从而出现大量转行现象。本文基于上述思考,对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分析,从录取要求、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对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进行了探讨。

旅游管理;研究生培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行业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于人才的大量需求。需求的不断扩大,带动了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我国已有近120所高校具有旅游管理硕士学位授予权。但由于我国旅游管理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较晚,且脱身于学术型专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目前来看,我国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仍旧介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之间。

尽管国内已有一些高等学府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已经开始了MTA(Master of Tourism Administration)的建设以及招生工作,如复旦大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设立和招生,但绝大多数院校仍旧困于传统的培养理念和培养条件之中。在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尚在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培养应用型研究生,对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界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尚未有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毕业生进入社会,接受市场的检验。想要短期之内改变现有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非常不现实,应该将其看作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入学条件限定过宽,入学要求较低

目前看来,我国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条件大多只局限于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从业经验、行业背景、所学专业、个人条件等方面没有严格的限定。一方面,通过较为宽泛的入学要求招收了大批人才;但另一方面,很多并不适合从事旅游行业或者根本不想从事旅游行业的学员也被招收进来,这就对培养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影响了培养效果。国内九成以上的大学对于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条件限制都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国籍限定;2、守法限定;3、年龄限定;4、学历限定;5、身体状况限定。这些限定条件基本与其他管理学及经济学的限定条件重合,且未能体现出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

(二)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有一定差异

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应该与专业特点、行业需求保持一致。作为旅游管理这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其毕业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应为旅游企业,或旅游科研及管理机构,其中对于人员需求量最大的,还是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的从业人员需要处理的大多是实际问题,绝大多数的旅游企业不需要或者需要少量的科研型人才,更多的还是需要专业能力较强的“实干型”人才。而目前看来,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大多仍以科研型人才培养为主,大部分学校在学生入学后的研究生阶段,只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很多学校的培养目标都只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思想素质及觉悟;2、专业知识积累;3、学术研究能力;4、宏观层面旅游管理水平。往往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这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离,理论水平较高,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的状况出现,从而使得一部分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无法适应旅游企业的管理实际需要。而且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因培养目标制定较高,就造成学生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带来的错误定位与旅游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最终影响到旅游行业的人才输入。

(三)课程设置方面脱离管理实践

传统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多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字分析、资料分析及理论研究水平,但相对的缺乏实际动手能力。企业管理毕竟不是单纯依靠理论知识就能做好的,很多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都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支撑,需要应变能力以及经验的积累。目前我国高校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上,多倾向于理论、方法论等方面,类似课程数量及比重达到全部课程的半数以上,并且授课方法也多倾向于讲授法,案例教学应用比例不高,毕业生往往只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和理论推导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应变能力以及企业实际问题的解决及规划能力。

二、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

既然短期之内无法改变现有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状况,那么如何对现有的培养状况进行改善就是我们应该首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是基于上述思考,对现有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策略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录取要求,严格入学条件

在现有的培养条件下,为了更好的提高培养效果,为旅游行业输送更多的人才,有必要严守入学关。从“入口”开始,不单纯为了扩大招生和培养人数而招生,把目标真正定位于培养行业精英人才上,才能在最终的就业市场上真正提高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行业就业率和稳定就业率。

基于这样一个目标,对于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条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适度限定:

1.酌情考核考生本科阶段所读专业与旅游管理的相关程度

现阶段的研究生录取考试对于数学、英语科目的过度重视,导致大量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考入旅游管理专业。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且对所学专业完全不了解,也谈不上喜爱,只是为了学位而考取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甚至有更为极端的部分考生,尽管所学专业与旅游管理有一定相关性,但从大学入学始就只学习英语、数学、政治三门功课,“高分低能”现象并不罕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必要对考生所学专业进行一定范围的划定,避免部分为了考研而考研的考生进入旅游管理专业学习,从而影响研究生培养效果。

2.适度加大复试分数对录取的影响力

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只关注其入学考试分数,只要达到国家录取线、达到校录取分数段即招收入学,过度关注其应试能力,复试关流于形式。而复试本应是对考生的最后一步考核,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入学考试,把好复试关有助于提高生源质量,同时保证培养效果。为了更好的提高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成材率,有必要在复试考试中设立一定比例的淘汰率,或者加大复试考试的考核力度及深度,保证生源质量。

3.适度关注考生的行业背景

对于应届考生,大学期间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的,可以适度放宽所学专业的限制,尤其是从业且取得一定成绩的考生,可以不考虑其所学的本科专业。对于往届考生,如其毕业后就业于旅游行业,并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可以适度降低其入学条件。这样就起到了对专业人才及乐于从事旅游行业的人才的激励作用,可以吸引更多的考生报告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从而保障生源质量,保证研究生培养效果。

(二)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保持一致

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该打破我国传统的“教学+科研+实践”全能型通才培养的单一模式,在培养通才的同时,加强“实操能力”,调整和改变目前偏重培养高层次学术性人才的目标定位。我国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不仅要为社会培养旅游管理方向的科研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的旅游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这就要求高校的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应向多样化发展。

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多样化目标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培养熟悉行业实际需求的科研人才

在进行专业化科研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操作,确保此类研究生能够掌握坚实的旅游管理基本理论、系统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科学的研究方法,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知晓行业发展状况,能独立从事旅游科学研究,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培养能够胜任各类教学需求的教学人才

尽管目前看来旅游行业的门槛较低,且大量的工作不需要非常专业的人员才能从事,但是从长远的发展来看,整个行业正在逐渐的规范化、标准化。而无论是现有从业人员还是未来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其综合素质及专业素养的匮乏,必将制约行业的发展速度,这就需要高校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注重教学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可以满足高校对于教学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满足旅游企业对于培训人才的需要。

3.培养具有较高水准的管理人才

旅游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对于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是不一样的,当独立经营的旅游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者旅游企业扩张成旅游企业集团的时候,就需要更高水准的管理人才。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应该培养高素质、高水准的管理人才,他们能够掌握旅游管理的基本理论,熟悉国内外旅游业发展现状,拥有一定的旅游业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管理才能。

(三)科学的进行课程设计

为了更好的为旅游行业输送人才,有必要在课程设计方面降低理论讲授所占的比例,加强实践课程、实地考察、管理实务、就业指导等课程所占的比例。在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可以考虑如下几个原则:

1.合理选择基础类课程

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尽量选择适用范围广,适应性强,能够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适应能力的课程。例如财务类、营销类、政策法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调研方法等方向的课程,以及对于任何旅游企业都能够适用的课程,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适应能力。

2.课程设计结合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

旅游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现状在各个国家或地区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而旅游管理人才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关注这种差异,并在课程设计中考虑到旅游行业的实际情况。例如,印度高校中多开设历史文化方面的课程,说明高校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考虑到了当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对于我国来说,旅游文化及历史方面的课程设置比较少,同时管理实践课程设置也比较少,更多的设置了理论研究方面的课程,这与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需求稍显不符,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适度考虑旅游业的实际需要,加强相关方面课程的设置。

3.注意构建完整的课程体系

不同国家的旅游业发展状况不同,对于旅游业并不发达的国家来说,其旅游行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相应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方面的培养,并不急需完善全面的课程体系。但对于旅游业发达国家来说,其行业分支较多,特色鲜明,分工明晰,其旅游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就要求十分完善,能够涵盖整个行业各个方面。并且在考虑到整个行业发展状况的前提下,还应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充分考虑旅游行业的不同分支发展状况,例如我国目前旅游管理教育的课程体系就需要有饭店管理方向、景区管理方向、会展管理方向等多个平行方向,这样也有助于学生接受更为具体更为系统的培训。

4.适度选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

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技术的进步,高校的教学形式越发趋于多样化,在教学的过程中选择多种授课手段以适应不同的需要成为可能。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保障了学生的学习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自由空间,这也为学生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特别是进入企业实训的形式,能够更好的将理论教学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对于学生的成才就业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的现有培养状况进行适度改变,以使其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可以保障旅游管理硕士研究生培养从以学术型硕士培养为主,向应用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并重顺利过渡,从而为我国旅游行业输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1]郭英之.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3(1):15-18.

[2]谢朝武,郑向敏.我国旅游院校研究生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1):107-109.

[3]李悦铮,张志宏.关于“旅游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改革的探讨[J].旅游学刊,2006(S1):179-182.

[4]王慧敏.2000年以来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08(11):67-69.

[5]赵鹏,俞继凤.国内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视界[J].未来与发展,2007,(9):51-53.

[6]刘伏英.“洛桑模式”对我国高校酒店管理专业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8):78-80.

F59

A

1671-7740(2012)03-0059-04

陈凯(1979-),男,硕士,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研究方向:旅游企业管理、旅游市场营销。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人才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人才云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改进硕士研究生解剖教学的探索丁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