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发展视角浅析满族文化产业开发

2012-04-01 22:26王冰冰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满族文化产业文化

王冰冰

从传承发展视角浅析满族文化产业开发

王冰冰

满族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很强的传承性,随着清王朝灭亡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满族特色的制度文化、习俗文化逐渐消亡。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满族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产业的手段发展满族文化,保护传承满族文化成为必然选择。

满族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产业

满族文化作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民族文化,是随着满族的形成、发展而逐渐完善,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满族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既延袭先祖的文化传统,又广泛吸纳了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形成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但随着清王朝灭亡和社会经济发展,一些满族特色的制度文化、习俗文化逐渐消亡。人们开始认识到挽救保护满族文化的重要性。通过产业化的模式,破除以往死板的模具式的文化保护形式,成为今后满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满族文化的传承性及其中断

传承文化又称为传统文化,是指在一种文化类型中保持并不断延伸的文化因素,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说,传承文化的核心,即指民俗,它包括物质民俗、精神民俗与语言民俗三个方面的传承。在文化进化的历史上,传承作为代代相传的文化元素,是经过选择并被赋予“传统”的地位与资格,通常受到人们的珍视,因此,一种传承常常是一种行为方式或标准,是人类群体的产物。它不仅代表着传承着的事象本事,而且代表着一种文化过程。[1]在传统社会中,人文、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文化承传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与延续性,[2]所以满族文化作为一种民族传统文化,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传承就具有了强制性和不可选择性。从满族文化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我们便可体会到这种强烈的传承性。满族先后经历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族,在民族演变过程中同时经历着由渔猎采集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型,当后金政权进入辽沈地区之后,满族才真正从女真族的母体中孕育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个体。满族文化是在继承先代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广泛吸纳他民族文化精华,将先代文化与他民族文化融会贯通,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满族文化。

进入现代社会之后,人文和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性被打破,使满族文化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中断,这主要是指清王朝灭亡后满族的八旗制度、满语、骑射等习俗开始逐渐消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满族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一些民间技艺、民俗活动也逐渐被人们遗忘。像长袍、马褂、坎肩、花盆底鞋等一系列独具满族特色的服饰文化,基本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只有一些年龄比较大的满族老人可能会收藏这些传统服饰,作为纪念。由于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满族民居被现代的砖瓦房取代,即便是满族聚居区,也很少有人按满族习俗建筑房屋,“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出在地面上”的满族传统民居建筑在现代社会很难见到。满族祖先信奉萨满教,注重祭祀,定期都要举行萨满祭祀活动。自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萨满祭祀活动开始迅速消失,满族人的传统宗教信仰也随之淡化,尤其年轻一代对于满族的祭祀文化更是知之甚少。还有一些满族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民间技艺,随着传承人的过世,也随之消失。现阶段满族文化传承出现了严重的中断,满族文化正处在消亡的边缘,最大程度保护挽救现存或已消亡的满族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二、通过产业化的手段传承满族文化

产业化手段是指利用文化产业的方式将满族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过程。在保留满族传统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将满族文化与现代科技和创意产业相结合,开辟一条全新的文化传承之路。

只强调保护,不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不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些传统文化资源将失去存在价值,失去保护意义,更重要的是,失去生命力。[3]所以传统意义上静态的保护或简单的对满族历史文化进行还原和再现,都很难使满族文化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和发展。要通过文化产业的手段,将满族文化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使满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最终形成一条满族文化产业链。这条民族文化产业链不仅可以给某些地区带来相应的经济价值,同时也可以增强民众对满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形成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意识,使满族文化真的“活”起来,同时完成其自身传承发展的需要。

(一)可供开发的满族文化资源

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4],可供我们选择开发的满族文化资源,主要是满族的物质民俗资源和精神民俗资源。

1.物质民俗资源

满族自古居住在亚寒带地区,冬季严寒,山林密集,因此满族祖先有“夏则巢居,冬则穴处”的习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满族先人可以建造一些复杂的房屋居室,开始以火炕取暖,逐渐告别了穴居的居住方式。满族的早期居室多是“泥墙草房”,这是与汉族起背房融合形成的,我们叫它“乌克墩”。随着满族的发展,居室建筑也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形象生动的描述了满族居室的民族特点。“口袋房”又称“斗室”,是由穴居结构演化而来的。满族的房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故称“口袋房”[5],卧室的南北西三面形成一个弯型火坑,称“万字炕”,炕多用土草坯搭建而成,上面抹泥,称为“盘炕”。炕沿儿用长方形木头镶边,炕上一般要铺炕毡。窗户的构建也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甚至被称为“关东三大怪”之一,“窗户纸糊在外”是指用高丽纸喷洒上盐水、酥油,糊在窗户外面,阻挡风雨。

满族家庭的室内陈设也是很具民族特色的,炕上都会置炕桌,吃饭时大家盘腿围坐桌旁,暖和又方便。炕西端会放置一个暗红色,绘有金黄色图案的两开门的大板柜,镶有4个云卷圆形黄铜大折页,8个对称的小铜铆垫。柜门中间有铜柜杈,杈上系一个长柄勺状铜杈棍。[6]北炕放置一对木箱,用以摆放梳妆物品,南北炕都装有幔帐,睡觉时放下。西炕的地面上放一张条桌,用以茶具物品的摆放,门框上安有“额林”也叫搁板,放置小物件。有小孩的家庭,在房梁上都要悬挂由桦木皮制作的椭圆形悠车,又叫“摇车”,用来哄婴儿入睡。冬季,室内都放置一个火盆,用以盛放燃烧后的木炭,供人们取暖。夜晚都用“霞绷(糠灯)”照明。

满族的饮食习俗是在继承先辈饮食传统基础上,广泛吸收融会汉、蒙古、朝鲜等民族的烹饪特长,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满族饮食文化。满族人喜食面食,更喜欢黏食,像黏米饽饽、苏子叶饽饽、萨其马、撒糕等都是满族特有的甜点。还有一些果脯蜜饯类食品也深受满人的喜爱,如蜜饯青雕、蜜饯白桃、蜜饯红果。冬季寒冷漫长,宫廷常以火锅为主菜,火锅以锡为之,分上下层,高不及尺,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碳,汤沸时,煮一切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冬月居家,宴客常餐,多喜用之[7]。当时的普通人家,不易得火锅,常用“套桌”来代替。直至今日,火锅仍是人们餐桌上喜爱的食物之一。满族人喜食猪肉,多以烧烤的烹制方法制作,有名的菜肴如:烤乳猪、挂炉猪、野参七星肘子,全羊席、挂炉鸭等。满人喜欢用刀直接割食食物,充分反映他们狂野奔放的豪情。早期的满人是喝不到茶叶的,他们只能喝“糊米茶”,即把稷米炒糊了冲水喝。味道醇厚,开胃健脾。满人喜欢饮酒,古书记载满人常“嚼米为酒”“酿米为酒”,最有名的当数“米酒儿”,用黄米酿成,又称“黄酒”,还有“汤子酒”“奶子酒”“松苓酒”等等。

满族的服饰最能体现北方骑射民族生活特点与审美情趣。为了外出打猎和取暖方便,满人常穿长袍马褂,衣为箭袖,身束腰带。袍的基本款式是圆口领,窄袖,左衽,衣摆四面开衩,有扣袢,束腰带[8]。袍、褂上的纹样是十分有讲究的,不同的纹样代表不同的身份,只有王公贵族才可穿龙纹蟒纹样式的衣袍。女子的旗袍是由宽松直筒式逐渐演变为合体曲线式,并且在衣领、袖口、衣襟等处镶嵌不同的花边和牙子,满语称“陶罕”。衣身绣有各色龙凤、鹤鹿、花草等图案。为了适应关东地区的地貌环境和气候条件,满族先人最早是用兽皮裹脚,后来演变成“靰鞡鞋”,扁平状,方口,鞋面纳褶,轻便舒适。这种鞋后来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满族妇女不裹脚,她们穿“花盆底”鞋,又叫“寸子”鞋,鞋底是木制的,高三四寸,形如马蹄,鞋面绣有各式花纹,镶嵌珠宝,贵族妇女多穿此鞋,平民妇女则多穿绣花的平底鞋。

2.精神民俗资源

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的限制,满族先民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形成了彪悍粗犷、崇尚武勇、豪爽不羁的性格。在民族成长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坚忍不拔、兼容并蓄的精神,这些精神气质都可以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展现出来。

满族先民信奉萨满教,表现在他们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和祖先崇拜上。满人有“尊西崇东敬北仰南”的方位崇拜;将某些植物奉为神祗进行崇拜,柳树被认为是祭祀必备的圣物;满人认为第一个女萨满是母鹰转世,所以在祭祀过程中尤为重视。萨满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婚姻丧葬都会由萨满举行各种祭典活动;在进行狩猎采集等生产活动时,也要举行萨满教的宗教活动;遇到战事出征,也要举行谒堂子和祭神告祖的萨满宗教仪式。在满族歌舞中也能看到萨满教祭祀跳神的影子,满族的抓鼓、腰铃舞、单鼓舞、铜镜舞以及民间秧歌,它们的舞姿、形式大多是借鉴模仿萨满的表演。可以说萨满教丰富了满族的文化生活,满族民间文化生活也反映出萨满教古朴原始的神秘色彩。

随着满族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与农耕文化融合,渔猎、骑射这些生产和军事性的活动变成了满族居民的日常娱乐活动。同时也衍生出许多民间游戏,如赛威呼、骑马战、跳马、夹兽跳。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满人酷爱“冰嬉”,并将其视为国俗。这种体育运动的速度快,动作灵活,并且表演形式多样,多与武术动作结合,一些有名的动作如:“紫燕穿波”“猿猴抱桃”“凤凰展翅”。民间流行的冰上游戏如:“冰嘎”“冰板”“爬犁”,深受青少年喜爱。现今的东北地区,仍能看见这些冰上运动的痕迹。

满族作为一个文化的共同体,他自身包含了许多文化要素,以上列举的是就其民俗文化资源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要素,也是在进行满族文化产业开发时,应重点把握的部分。

(二)满族文化产业开发模式

在进行满族文化产业开发时,既不能割裂满族传统文化精髓,同时要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从传承创新的多维角度出发,完成满族文化资源由精神财富向物质财富的转化,最终形成一个由满族文化产业核心层、满族文化产业外围层和相关文化产业层三大模块组成的满族文化产业链。

1.满族文化产业核心层

满族文化产业核心层主要涉及内容有:出版与满族文化相关的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多媒体手段宣传满族文化;在各地方建设满族文化演出场馆,举办多种形式的文艺演出,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能使人们更多的接触到满族文化要素;整合现有的满族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资源,将其打造成系统化规模化的满族历史文化展示平台,为满族文化研究提供便利的条件。除此之外,建立相应的群众性的满族文化社团、文化服务组织,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

2.满族文化产业外围层

满族文化产业外围层建设更注重满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可以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构和创新。满族文化产业外围层涉猎的范围较广,可以说囊括了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利用、旅行社服务、游览景区文化服务、室内娱乐、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文化中介代理、文化产品租赁和拍卖、广告、会展服务等。

青年一代作为满族文化传承的主体,所以满族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建设要更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满足年轻一代的文化需求。所以在文化产业外围层创建过程中,要赋予满族文化更强的时代气息。例如:利用互联网创建满族文化主题网站、微博,通过这个平台达到文化的互动沟通;开发与满族文化相关的游戏软件;创建集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满族文化广场;打造满族风情旅游线路等一系列更富时代气息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将满族文化真正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最终达到文化传承发展的需要。

3.相关文化产业层

相关文化产业层的建设主要集中于满族工艺品的制造销售和与满族文化相关的文化设施建设。工艺品的制造是将日常生活用品与满族文化元素融合,使其既可作为纪念品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相关文化设施建设是对应满族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而言的,是核心层外围层建设的有利保障。

通过打造三个文化产业层,最终形成满族文化产业链,走出一条良性的保护、传承、开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产业化的道路。所以运用产业化的手段保护传承满族文化,成为现今环境下满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最优选择。

[1]张紫晨.中外民俗学词典[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224-225.

[2]吕屏,王庆仁,彭家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的文化传承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 2009(03).

[3]丹增著.文化产业发展论[M].人民出版社,2005年:112.

[4](英)泰勒.原始文化(中译本)[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5]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10.

[6]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11.

[7]奉天通志·礼俗三[M]卷99.沈阳古旧书店出版,1983年:2287.

[8]张佳生.中国满族通论[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0.

F592.7

A

1671-7740(2012)03-0070-02

王冰冰(1988-),女,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黑龙江大学第十届学生创新科技立项“在文化主体选择中寻求满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研究”(HL201211)。

猜你喜欢
满族文化产业文化
传承满族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谁远谁近?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辽宁满族民间故事的教育作用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