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文·田部》与中国古代农业文化

2012-04-13 19:20李晓丹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部字赋税土地

李晓丹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论《说文·田部》与中国古代农业文化

李晓丹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 400715)

《说文解字》所解释的九千多个汉字承载了我国古代丰厚的文化信息。对《说文》“田”部字的字形结构以及字义进行认真分析,可以挖掘出大量相关古代农业文化信息。

说文;田部;农业文化

《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学的百科全书。“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哉。”这是许冲在《上“说文解字”表》中所提到的。从中可见,这部字典具有包罗万象之功,我们可以从这部字典中读出众多与成书前相应的文化信息。《说文解字》共有540部,9353个汉字分属于这540部之中。唐兰先生针对部首在《古文字学导论》一书中提到:“汉字偏旁可以指示我们古代社会的进化。因为畜牧事业的发达,所以牛、羊、马、犬、豸等部的文字特别多。因为农业的发达,所以有草、木、禾、来等部。”如此说来对某一部首的文字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与之相关联的文化信息,从而得出这类文字的重要性,进一步揭示出这类事物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发展和变迁轨迹。“田”部字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共有字29个,这在《说文》中算是很少的一部字,但是这29个字却蕴含着古代丰富的农业文化信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对土地的崇拜与重视,看出古代的农业制度以及古代的耕作方式等等。农业本身作为每一个朝代的根本,“田”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探究《说文》中“田部字”所蕴含的古代农业文化信息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解读“田”字本身所体现的农业文化

然而,“田”字的来源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在石器时代,生产力十分低下,先民们过着群居生活。据《礼记·礼运》记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营窟,夏则居憎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毛。”这是先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之下,他们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要的生产方式。而他们狩猎的场所便被称为“田”,当时所记载的不规整的“田”字与今日之田是十分相似的,与田猎的方阵十分的吻合。所以说:“田,本谓田猎之所”,又有狩猎之意,在当时并未有农业用田之意,这是对“田”字的溯源。

二、从“田部字”解读古代农业制度

(一)“畦、畹、畮”等字所体现的赋税制度

古代社会的根本是农业,历代都以农业的发展为前提,农业也是统治集团最重要的支柱。农业税收给统治整个国家奠定了基础,自然也关系着整个王朝的兴衰。土地作为农业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固然是倍受重视的。天子必须向耕种土地的农夫征收与农业相关的税收才能够运营整个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文字,比如“租、税”等等,那么征收租税的依据是什么呢?当然是土地,土地的多少决定了租税的多少,依据土地来征收赋税的很多相关的制度也随之产生,丈量土地面积的文字“畦、畹、畮”等也就应运而生了。

《说文》:“畮,六尺爲步,步百爲畮。”这种计田的面积单位是以尺为基本,再由尺发展而来,可见是非常精准的。《说文》还说到:“秦田二百四十步为畮。”可以看出秦统一中国后在社会经济的各方面都进行了统一改革。“畮”所计量的土地面积也因此发生了变化,故从《说文》的解释里我们得到了两种不同的信息。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又提到:“汉时二百四十步为畮,按汉因秦制也。”汉代同样以二百四十步为畮,这是因为秦短暂的统一后被汉所取代,而汉也便承袭了秦的很多制度,土地的丈量就是其中之一。

《说文》:“畹,田三十畮曰畹。畦,田五十畮曰畦。”由此可见,《说文》成书前,田面积的丈量就是非常精准的,有“尺、畮、畹、畦”等大小不等的单位,这是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需要而来的。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下令“黔首自实田”,也就是命令全国人民向政府自报占有土地的数目,这是我国历史上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登记制度的开始,国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为征收赋税提供了充足的依据,而秦正是按照土地的多少来征收赋税的。这种大规模地对全国土地进行测量,必然要求有完善的面积单位。同样,也需要大小面积不等的单位,除了秦统一以后,还有很多甚至更早的时期是以土地面积的多少来征收赋税的。比如春秋鲁国的“初税亩”,楚国的“量入修赋”,郑国的“作丘赋”等,都是按土地的多少来征收赋税的。《说文》中的这些字也正说明了文字的发展形成与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的形成是紧密联系的。

(二)“田柔、畸、田差、畬、甸、畿”等字体现农田优劣之分

今天的农业生产中,我们知道田有水田、旱地之分,有参差好坏之分。新中国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有根据田的参差好坏,即估计田的亩产量来划分人头面积的记载。这种做法我们同样可以根据《说文》追溯到古代中国。《说文》:“田柔,柔田也。”在《说文解字注》中段玉裁解释道:“郑曰:‘粪壤,润解也。曰,柔地,曰润解皆苏田之谓对刚土而言。”由这些解释,我们可以知道,“田柔”就是对好田的一种称呼,也就是单产量很高的田。而《说文》:“畸,殘田也。”“田差,殘田也。”这两个字意思相近,所表示的都是残田,由《说文解字注》我们知道是“余田不整齐者也”。是“残而且荒芜的田”。可见它们所代表的则是田中的劣者,或因地理位置,或因土壤条件等,致使其难以耕种、产量低下。然而之所以有这些分类,这跟古代的农业制度也是分不开的。春秋时期,齐桓公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便提出了根据土地好坏,实行不同数量的“征”,即“相地而衰征”,也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优劣之分来征收不同数量的赋税。这一主张必然使土地有所区分,不同的称呼也随之延续。

“畲”,《说文》:“二岁治田也。”《段注》:“一岁为然,二岁则用力渐舒矣,畲之言舒也。三岁则为新田。”从“畲”字及其解释,我们可知古代人们生产力低下,田是由垦荒而来,“一岁为然”。第一年采取烧荒开地的方式开垦了肥力低下的农田,耕种起来是比较艰难的。第二年在原有的基础上耕种则不再那么费力了,所以就叫做“畲”,“畲之言舒也”,三年则成为了一块新田了。这是古人垦荒的过程,而这个由荒地变为新田的过渡阶段就叫做“畲”。

在表示田的不同称呼中还有“甸、畿”两字比较特殊。“甸,天子五百内田。”“畿,天子千里地。”同样也是一个范围。这种范围的划分与古代奴隶、封建社会天子所享有的特权及天子神圣不可侵犯是密不可分的。《周语》曰:“先王之制,邦内甸服。”《商颂》:“邦畿千里,惟民所止。”《王制》:“千里之内曰甸,京邑在其中央。”有关的记载在《夏书》、《周制》都能够找到。不外乎都是对“甸、畿”范围的划分及其解释。“惟民所止”让我们不难看出这两地的神圣之处。京邑在其中央,天子居住在里面,轻易是不允许平民百姓侵犯进入的,这就是奴隶、封建社会时期森严的等级制度的具体表现。直至清代的紫禁城,邦畿之内一直是百姓们望而却步的神圣之地。而为了更好地区分这个地方,“甸、畿”等专有称呼也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我们如今可以从《说文》上面了解到的。

三、从“畯、甿”等称字解读先民对农业的崇拜与重视

“畯,农夫也。”“甿,田民也。”从《说文》看来“农夫”“田民”看似是没有区别的,从字面上初解都是指今天的农民。但再由后来的《说文解字注》深入分析。“农夫,田官也。”“畯,田大夫也。”“田畯教田之时,则亲而尊之,死而为神,则祭之。”而对于“甿”的解释,“田民”则与“畯”不同,“甿为田民,农为耕人”。“周礼以下剂致氓,石经皆改为甿,古只作萌。故许引周礼以兴耡利萌。萌犹懵懵,无知貌。”由这些详细解释看来,“畯”与“甿”是有很大的区别的。“畯”在古代是田官,是懂得耕种之法、懂得时令的人,“死而为神”,这样的人在古代是将被奉作神灵的,古代的先民们还将祭祀他们。而普通的“甿”则不同,他们被视作懵懂无知的一半农人,在“畯”的指导下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可见“畯”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他们倍受崇拜与尊敬。这种崇拜又源自于农业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源自于先民们对农业的重视。

除此之外,从《说文》对“疁”的解释:“疁,烧种也。”可了解到古代农业的原始耕作方式为火耕;从“界、畔,畛”等字也可分析出古代农田的界限与功能。《说文》“田部字”还有“町、當、疃、町、略”等等,但这些字语义比较单独,在这里就不一一探讨。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字典,《说文解字》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非常丰富的。这里所探讨的“田”部所表现的古代农业文化只是浅尝辄止,望日后有更多积累再做深入分析。

[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籍出版社,1981

[2]许慎撰.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3]唐兰.古文字学导论[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1981

[4]汉语大字典[Z].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5]刘志成.文化文字学[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2003

[6]中国农业百科全书[M].北京:农业经济出版社,1991

[7]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8]刘光秀.从古汉字透视我国古代农业现象[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6)

An research on“Shuowen.Tianbu”and agricultural culture of ancient China

LI Xiao-dan

The 9,000 Chinese characters in“Shuo wen jie zi”it explained display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of ancient China.By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on the characters'font styl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Tian in Shuowen,we can explore a lot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about ancient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character,the formative agricultural system and mode of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Shuo wen jie zi”;Tian;agricultural culture

H161

A

1009-9530(2012)04-0063-03

2012-03-25

李晓丹(1988-),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部字赋税土地
我爱这土地
《说文解字》从“月”部字与从“肉”部字在篆法中的区别
“示”部字研究
“示”部字研究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变化中的若干关系
唐玄宗开天时期宫廷的赋税性供给物资研究
《说文解字》肉部字研究综述
明代杭州府北运白粮征收考辨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