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2012-04-29 00:44杨建宇
大理文化 2012年9期
关键词:老石儿子

杨建宇

“回家”。我写下的这个题目,似乎和我要说的这个故事毫无关系,可我却是用泪水把它写下来的。这个故事不是我的故事,是我见证的一个五口之家两个男人的故事。

故事中的这个家,一半在城里,一半在乡下。

城里的家,在州府繁华的市中心,这个家很小,小到只能摆放下一张窄窄的单人床,床前是一个大大的窗子,从床到窗子之间是不足一米的通道,窗前那张窄窄的、磨得发亮的办公桌上,一年四季总是摆满了书报信件。进门的墙角,还能放进一张小小的老式的课桌,桌上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电饭煲,一个跳蚤市场上淘来的电磁炉,桌下是水桶、米袋、砧板和菜篮——这就是这个城里的家全部的家当,当然,床头还有一些换洗的衣物。这个家,就是乡下汉子老石和他儿子石聪的家。家很小,却很干净、很整洁,每一样东西都摆放得有条有理,干干净净,老石和他儿子都不想让城里的人嫌他们脏,他们要让城里人知道,乡下人同样讲究卫生。

这个家,其实是一家公立专科医院的门卫室,这个门卫室和许多单位的门卫室一样,很窄很小却很热闹。从六年前开始,老石就在这里做门卫,同时还承担医院的一些零星杂活,每个月可以领到800元钱的工资,这是两年前加的,刚来的时候只有600元,后来是700元,现在一直是800元。钱不多,可老石很开心、很满足,因为他的儿子石聪就在医院一墙之隔的民族中学读书,学习成绩很好,人很懂事。老石就是为了他儿子读书的事,才从澜沧江边的山峡中来到城里做门卫的。

六年前,他儿子石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州民族中学特招的初中、高中连读班,这是学校为山区少数民族培养尖子学生的特殊举措,是很多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并且每个月还可以得到60元的生活补助。为了儿子的前程,老石离开了年迈的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还有当时还在读小学的女儿石颖,来到城里,经同乡介绍在这个不大的医院做了门卫。

因为他为人老实勤快,人品好,乐于助人,不仅得到了医院医生、患者和家属的称赞,他儿子学校的教职工和学生都很喜欢他,接电、修水管、捅下水道什么的,需要他帮忙时也毫不拘束地来找他,做这些事情,别人给不给钱,老石从不计较,并且都同样认真。能帮得着别人的忙,老石很开心。

时间长了,很多人都不把老石当外人,有什么好吃的,或是家里没人穿的衣物,经常都给老石,老石把这些衣物,大都带回老家,让妻子分送给困难的人家,家乡人,都记着老石的好和城里人的好。

六年来,老石很开心,还因为他儿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人也特别懂事特别听话,还时常帮他做事,里里外外的人都夸他教子有方。再加上来自山里的他,在城里很受人尊敬,也很受家乡人的夸奖,他很有成就感,也很珍惜这种生活。他知道,在乡下在城里,他同样是有用的人

只是,有时老石很想家,想母亲,想女儿,更想瘦弱的妻子,那是他生命中无法割舍的三个女人。六年来,他那微薄的工资,一半寄给了乡下,一半留给了儿子和自己的生活,甚至,他还从牙齿上刮金,居然有了一点小小的积蓄。因为,老石听人说,上大学需要一大笔钱,他想给儿子以后上大学做些准备。虽然生活过得很拮据、很节约,甚至是很可怜,可他很乐观、很充实,小小的家里,装满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老石乡下的家很穷、很简陋,两间旧瓦屋,两间茅草房,加上一个小小的院子,除了两头猪、三四只羊、五六只下蛋的老母鸡之外,家里再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了。屋外一片小的菜地,一年四季都种植着居家过日子的家常菜,还有几棵正在茁壮成长的核桃树,寄托这个家丰收的希望。虽然老石和他妻子阿秀很勤劳,可他父亲死得早,母亲苦得多也老得快,妻子积劳成疾、体弱多病,加之这里地处澜沧江峡谷半山腰,山高坡陡地寡还缺水,家里一直都很困难。可这个家和城里的家一样,从穿的到用的,都很干净,因为老石的妻子阿秀和女儿石颖都很爱干净。任何人第一次到这个家,都会为它的简陋和干净之间的那种反差而感叹。

乡下的三个女人,自然形成的分工明确,生活有条有理。老石的母亲在家里养猪、喂鸡、栽菜、做饭,老石的妻子上山放羊、种地、盘田,在家洗刷缝补,女儿在附近镇里的中心完小读完小学后,接着读初中,放学回来总是先忙着帮家里做这做那,然后才做功课,学习在镇里的中学总是数一数二的,去年初中毕业后参加中考,成绩已到州里重点中学的分数线,可她为了给家里省钱,也为了帮家里做事,仍然在镇里接着读高中。她总是自豪地说,上镇里的学校她也一样能考入重点大学。她是方圆十几里内,第一个考起全州重点高中却还在山里的学校读书的人。

老石乡下的家虽然在物质上很贫穷、很匮乏,可这个家在精神上并不贫穷,一家人相互关心、恩爱有加,甚至可以说得上是其乐融融。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梦想的家庭,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朴实和善良,每一个人都对明天寄予了无限的遐想。这样的家庭甚至是让人羡慕的。

然而,谁也想不到,谁都想不到啊,厄运会突如其来地降临这群好人、这个家庭——老石突发脑溢血,虽然经他做门卫的医院及时手术,全力抢救,却还是在昏迷了半个多月后,再也没有醒来,抛下一家老小走了。没有任何征兆,没来得及和亲人道别,一个风雨飘摇之中的家的顶梁柱,就这样在顷刻之间轰然坍塌了。老石只有四十八岁,就死在了他的本命年,死在了全家对未来充满幻想的日子里。

老石突然发病的日子,就是在他儿子石聪高考结束的那天。那本来是让人怎样舒心快乐的仲夏,怎样美好的季节啊,石聪的高考在父亲表面轻松实际紧张的期待中,如鱼得水,驾轻就熟,圆满落幕。看着石聪满意的笑容,老石似乎如释重负,愉悦之余,似乎又骤添新愁,就在极度紧张、快乐与忧郁的交替中,脑溢血突然袭来,让他措手不及。本来老石和儿子在是谈笑风生中,憧憬着听话懂事的山里孩子石聪的前景的;在谈笑风生中,戛然而止的沉默让儿子发觉情况不对劲,惊慌失措中连唤父亲不应,便赶紧去叫来医生,立即送往急诊室诊断是脑溢血后,及时组织抢救,但还是再也没有醒来。

其实,老石是患有高血压症的,这还是三年前,医院在大门口组织义诊的时候,临收摊前他去帮忙,顺便请医生量了他的血压后检查出来的。当时,好心的医生专门给他讲解了高血压病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并给他开了处方,告诫他千万要按时吃药。后来,好心的医生也多次问起过他吃药的情况,他总是笑着说:“吃了吃了。”可谁知道,他为了省钱,压根就没买药吃。熟悉他的人们知道真相后,悲从中来,无不动容。在他抢救治疗期间,医院和学校的好心人纷纷捐钱捐物,慷慨解囊相助,可是,善良的人们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好人。

老石是在昏迷了半个多月后停止呼吸的,那天也是他儿子高考成绩揭晓的日子。他昏迷了这么长时间,悲痛欲绝的儿子石聪一直不敢把真相告诉乡下的家里,只是一个人在众多好心人的救助下,承担着他这个年纪无法承担的一切,并揪心地期待着奇迹的发生,祈祷着父亲醒来。所以,石聪早已忘却了高考查分的日子,即便不忘却,他也没有心情、没有条件去查,因为他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脑。直到他的同桌来到病房告诉他,他考了全校文科第一,他才如梦初醒,泪流满面。老石也就是在得知儿子考了全校第一的那一刻停止呼吸的,面色平静而轻松,甚至还带着些许笑容。

老石的葬礼是在他乡下的老家举行的,许多城里的人自发地前往他的老家,为他送行。葬礼简单而感人,每一个参加的人都哭了,那么真诚、那么伤心、那么尽情地哭了。看着老石那一贫如洗的家,使人无法不流泪;看着三个无助的女人,使人无法不流泪;看着石聪稚嫩的肩膀上奋然担起的重担,使人无法不流泪;想象着这个家庭面临的未来,使人无法不流泪。似乎,唯有眼泪,才是对这个家最好的安慰。那些感人的泪水,全都随着今年的第一场雨,流入奔腾不息的澜沧江,向南咆哮而去。

老石就是这样被儿子和好心人送回家的,那催人泪下的一幕永远的定格在每一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心中,也定格在石聪那等待成熟和长大的心中。

老石就这样回家了。

后来,他的儿子石聪离开家乡离开州府到省城去了。

石聪的高考志愿,只填报考了省城最有名的那所大学,当然也顺理成章的被录取了,可是他并没有去报到,他只在大学门口的麦当劳西餐店找到了一份工作,他要开始苦钱,给年迈的奶奶,给体弱的母亲,给可爱的妹妹。因为他知道,他现在是这个家唯一的男子汉,他要做这个家庭的顶梁柱。

只是,他忘不了自己曾经的大学梦,他想要在工作之余,去学校旁听,完成学业,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所以,石聪人在省城,可他的心灵是回家了,和爱他的、贫困的亲人在一起。因为,这个家——一半在城里,一半在乡下,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很远很远,其实,城里的家和乡下的家也很近很近。这个家,恰如寒霜中的麦苗,在艰难中孕育着新的希望。

这就是我讲的一个真实故事——《回家》,谨以此关注贫困家庭上大学难的问题。

最后,还想套用一句俗话,来表达一种期盼,那就是——有爱就会有希望。

责任编辑 杨泽文 彭琼瑶

猜你喜欢
老石儿子
打儿子
夜半巨响
养儿子,一定要“拼妈”
称呼
老石的情事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老实人不是好欺负的
比儿子给我洗脚更开心的事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