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学生发展,用活物理教材

2012-04-29 00:44郁建新
考试周刊 2012年29期
关键词:物理教材情境

郁建新

摘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境,充实教材内容;结合生活中的器材,变演示实验为体验实验;在课堂生成资源中拓展素材;合理利用书本插图等,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用活教材创设情境课堂生成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提出:“物理学习的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物理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发展特点,其次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并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学会灵活地处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实践证明:从下列四个方面入手处理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一、创设情境,充实教材内容。

乔纳森在《学习环境下的理论基础》一书中对情境作了这样的描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习者将一个要探索的概念与熟悉的参考物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可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符合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与感性的经验相关联,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的物理学习特点,能够促进学生经历物理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初三物理上册《动能、势能、机械能》中有关能的定义时,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一个物体如果能够对另一物体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常规的教学是对这个概念进行合理的解释,再举实例来巩固概念。这样做,对一部分学习好的学生在理解上是不成问题的,但给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觉,即正在做功的物体具有能,不在做功的物体就不具有能。为了解决这个教学难点,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春节时,一个父亲给了两个孩子各一百元压岁钱,过了一会儿,母亲发现,一个在超市里买东西,另一个在玩,请问你能否说只有第一个孩子有钱,而第二个孩子没有钱呢?对这个问题学生是不难理解的。于是我就拿这个事例与能的定义进行类比,在理解能的定义上学生的反应出奇的好,也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地以“故事情境导入—进行类比—掀起高潮—解决问题”这样的步骤进行教学,可以很好地充实教材内容,也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升华到抽象的理性的感悟。同时也能拓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的物理学习,并渐渐学会从物理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结合生活中的器材,变演示实验为体验实验,使学生快乐地学习。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者完成的,知识的获得只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流、被感悟、被结晶。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仅提供学生完成自主建构知识所必需的材料与资源。学生也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要经历一种主动、探究、讨论的艰难历程。因此让学生自主学习、感受学习的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教学初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知识点时,教材中有一个演示实验,由于实验本身是一个理想化实验,加上效果不明显,学生在理解这个知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只能死记硬背,所以在实际教学时我将它改成一个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的实验:(采用如图的装置)把木条穿过橡皮塞,上面露出一小段,再用橡皮带或胶带把小铃固定在木条上,把橡皮塞塞进瓶内,摇动瓶子并能听到声音,拿出橡皮塞,倒入1/3杯水,把水烧开几分钟,蒸汽把瓶内的空气赶出来,仅留一点水和蒸汽,小心地把瓶子从热源上拿下来,立即塞上橡皮塞,小铃一定要系在宽的部位上,冷却后,再摇动瓶子并听声音。实际上,这个实验的器材学校都具备,方法也不是挺难,但是大部分教师只会采用教材中的实验。我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又给这些内容赋予新的教育内涵。但这样一改,不论从学习的方式,还是从学习的效果上来看,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因此,只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进去,也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在课堂生成资源中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一直是老师们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教师提升教学艺术的基本途径。然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物理课堂教学应突破“预设”的窠臼,变“预设”为“生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要树立这样的意识:“这可能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并予以现场的瞬时设计,即时实施,创造和开发课程。

在教学“卡片为什么会跳起来”这节实验课时,我要求学生按书上的实验步骤去做,学生得出了结论,然后学生先回答我后作总结,这样做确实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有一次我在上这一堂课时,在完成了任务后,一位学生举起了手,我问他有什么疑问,他讲了这么一句话:“郁老师,我做了这实验,我发现我的卡片造成了橡皮筋的形变没有同桌的学生的形变大,但我的卡片跳起来比他高,是不是老师你的结论有点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马上否定他的想法,虽然这偏离了我的教学设计,因为他涉及的内容不是初中教学中所强调的知识,于是我安排了这么一个步骤:让同学们相互重新做这个实验,改成你能否让你的卡片跳得更高,相互之间比比谁跳得更高,并总结是什么原因使它跳得更高,相互之间进行讨论,用你们的实验器材验证你们的结论。结果学生得出了比书上更完整的结论。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也有可能打破我的教学设想,但我没有终止学生的疑惑,反而以此为切入口,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引发学生作更深层次的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在惊异中探索,虽然因此变故而没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少了一点预设,多了一点生成,捕捉到了不曾预料的精彩。

四、合理利用书本的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知,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初中学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应利用初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插图的兴趣。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文中的插图,使课堂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思维活动过程,激发他们对物理学习产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插图种类繁多,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注意以图代文,简明直观,可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来创设情境,突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课题的:先让学生观察如下一张图片,这是在高速公路上经常见到的情况,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你能获得那些信息?有什么不同?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车子在高速公路上有着不同的限制速度。我就顺着学生的思路问:为什么会这样要求?大部分同学不知为什么。于是我就赶紧问:想不想知道为什么?学生都说想。此时我感受到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地引入新课。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劲头很足,而且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得很投入、很认真。

苏科版物理教材从传统的“文本课程的定位”转向“体验课程”从“单向教学”转向“合作学习”。教师要真正要实现上述功能,就要切实加深对教材的研究,适时对书本的知识辅以新的形式、方法,让学生不断探索,感受和领悟物理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乔纳森.学习环境下的理论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乔治·C.洛比尔.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华夏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物理教材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只因是物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