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受红色洗礼的英烈故居

2012-04-29 00:44杨源忠
大理文化 2012年10期
关键词:马列主义先驱故居

杨源忠

提起革命英烈王德三、王复生兄弟,在革命老区祥云县无人不晓。2012年6月16日,非公经济企业飞龙公司党总支组织党员赴革命先烈王复生、王德三英烈故里参观,我也一同前往接受红色洗礼,领略这块土地上特别的情韵。

这一天,霏霏细雨,气温骤降,为我们崇敬、肃穆的心情增加了沉重庄严的气氛。

一条水泥路直抵刘厂镇王家庄自然村。从村口路旁写着“英烈故里”几个鲜红大字的青色巨石后进入村里,村道两边多块字画彰显着红色文化基地的气氛。车停新修小广场上,一块写有楚图南题“碧血千秋,英烈万古”的展画特别显眼,巷道左边雪白的粉墙上多块红色文化字画引领游客沿巷道而上,其中一块由族人题的《名门颂》,“美西贡爷荣膺坊,香泉惩匪建民团,复生德三王馨廷,一门三杰华夏扬。”洋溢着族人的荣光和骄傲。再往前行,一座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农家院落进入眼帘。

故居大门上方悬挂“王复生、王德三烈士故居”牌匾,两边是“先驱精神永在,英灵浩气长存”的行书对联,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进入大门,门内两边“碧血千秋,英烈万古,革命先驱永垂不朽,高举马列主义大旗,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永保社会主义江山不变色”、“云南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云南革命火种的播火者,一门三杰誉满大地”字幅在彩灯的辉映下,门内整个通道火红。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为小花园的传统院落,我四下环顾,两层土木结构,一架楼梯跑两院通四楼,建筑风格平实而雅致。我在想,在十八世纪末,先驱就在这座院落里先后诞生;就是在这座院落里,烙下了三烈英杰童年的印记,十九世纪风云激荡的一二十年代,还是在这座院落里,三英烈从这里走出,成了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立下了卓著功勋的革命英烈,被誉为“祥云人民的优秀儿子、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

我们在对先烈的崇拜和景仰,满怀着亲情与激情,默默无闻守护着烈士故居,传承着先烈精神和伟大业绩,集接待、清洁、保安、解说、导游、义务管理工作等为一身的退休老师王式雄的导领下,参观整个故居的展览。

整个故居展厅庄严肃穆,主要由“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一门三杰誉满大地”、“永恒的纪念”和“媒体影视厅”五部分组成。

先进入“媒体放映厅”,我们认真观看王复生、王德三的简介记录片,看着一幕幕真实记录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当年王复生、王德三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祖国的富强,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献身精神和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

王式雄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故居情况。故居2003年开始对外开放。2004年中共大理州委组织部、祥云县委正式将故居确定为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地,并修建了故居前的小广场。2009年,故居被审批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今的故居,村间道路路面硬化,完成广场及巷道的青石板铺面,故居环境修旧如旧,庄严肃穆,兼具了博物馆的功能,成为全省范围内保护得最好、设展规格最高、展出文物资料最全的英烈故居展馆。

然后王式雄老师带领我们分别走进各个展厅,依次讲解介绍英烈事迹的史料。

第一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德三烈士生平事迹”。王德三(1898-1930年),名懋廷,又名正麟,祥云县人。青少年时期,先后在大理、昆明求学,后进入北京大学学习,为陕北地区共产党(团)组织的创建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云南旅京学生进步组织“革新社”主要负责人。广州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长、第四期政治教官,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临委书记。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成立,王德三当选为第一任书记。同时任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同年12月31日,王德三和他的战友张经辰、李国柱、吴澄一起,昂首阔步,大义凛然地走向刑场,为共产主义的壮丽事业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把满腔热血抛洒在云南的土地上。时任党中央领导人之一的罗章龙,缅怀英烈,在其《忆云南诸英烈》一诗中,赞誉王德三:“德三在昆明,意气盖滇南。蒙自铁轨上,个旧锡矿山。滇池与洱海,久战不知艰。” 费炳同志在《祭德三诸先烈》一诗中讴歌王德三:“少怀壮志走千山,一腔热血祭轩辕。传播马列扫腐恶,唤起工农开新天。”

王德三孜孜求学,矢志救国。陕北播火,燎原西北,笔戎相加,燃起云南的革命烈火,血沃高原,魂系桑梓。王德三是我党早期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祥云人民的骄傲,云南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他的精神与山河共存,与日月同辉,他的英名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他为党的事业碧血丹心垂青史,高风亮节启后人。

四合院正厅门上方“华夏英杰,一门三雄”的烫金字闪闪发光,前面柱子上“为民族解放兄弟共捐躯丰功伟绩垂青史;留浩然正气民家颂英杰革命精神启后人”的对联,昭示着整个展厅内容的中心。第二部分“马列主义的播火先驱,王复生烈士生平事迹”的展厅就设在这里。

王复生(1896-1936年),原名王濡廷,乳名正懈,字涵万,化名王甄海(振海)、郭其英、郭毅,笔名曾用廷、比庵、更生、日生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青年时代从边远的云南考入北京大学法国文学系。“五四”爱国反帝运动的实践,使他意识到自己旧我彻底决裂,并特取“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改名“复生”。他参与发起组织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云南旅外青年进步社团“云南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将大量革命新思想、新文化传回云南,他还引领自己的两个弟弟王德三、王馨廷走上革命道路。

王复生北京求学,投身革命,陕北拓荒,参加建团,为陕北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做出了重要贡献。身负重任,回滇“倒唐”,蜚声北满,浴血丹江。1936年8月宁死不屈壮烈牺牲在日本侵略者屠刀下,时年仅41岁。

王复生是中共的早期党员、抗日的先锋战士、云南人民的优秀儿子。

在王复生烈士的日记里,记录了他从中学到大学时的思想言行,反映了烈士由一个莘莘学子发展为中国共产主义播火先驱的心路历程。著述不仅文采激扬,字里行间浸透着感人的亲情挚爱,倾诉着忧国忧民,追求光明的革命情怀,洋溢着为共产主义理想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材。

第三部分“一门三杰誉满大地”,介绍了王复生、王德三、王馨廷一门忠烈,可谓书香传家。其祖父王榛,字美西,为前清贡生,被誉为“德冠儒英”、“滇西人瑞”而称道乡里。一直在家乡设馆办学,深受地方尊敬,他治学有方,治家甚严,孕育了王家后代良好的品行和学业根底。其父亲王之溎,字香泉,为清末庠生,豁达开朗,他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让他们在艰难困苦中,在各层的社会中去增加阅历,求得知识,培养冒险勇敢的精神”,所以,他先后支持三个儿子外出求学,让他们在激荡的社会风云里经受锻炼和考验,才使三个儿子先后走出土碱地,走出祥云,走出云南,乱世求学,寻找拯救国家振兴民族的方略。

祥云人杰地灵,英雄辈出,是富有革命传统的地方,早在五四运动和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祥云县就有20多位先进青年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进行马列主义传播和党建工作。这些先驱中,同胞兄弟王复生、王德三和王馨廷就是著名的代表。

王氏三兄弟在短暂的人生中,为追求真理,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建立新中国,他们走南闯北、舍生忘死,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王复生与妻子郭焕章相濡以沫,王德三爱妻子马冰清爱到她每一根头发丝,但他们为革命事业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天下,奔走于大江南北,留给人们的是听之动容、读之泪下的动人故事。

第四部分“永恒的纪念”。在中华民族的解放道路上,王复生、王德三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不惜洒尽自己的鲜血,为建设新中国开辟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云南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中国革命的播火者,在他们的引导下,千千万万优秀的中华儿女用难以想象的抗争精神,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民族的独立,捍卫了民族的尊严,夺取了新中国的革命胜利。

王德三、王复生烈士为了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他们的理想与事业将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进,他们的英勇事迹永载史册,彪炳千秋,他们用生命铸造的民族精神,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高扬的旗帜!他们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的挺立,把忠骨化作丰碑,以一种精神,在人们心中获得了永生。留下的,是后辈无尽的追忆、缅怀和敬仰。

为了让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一门三杰的真实一生,王式雄老师走家串户,访遍了王家庄王氏家族中知晓烈士弟兄及家庭往事的长者,了解史实,撰写了全面介绍烈士弟兄童年生活及家庭百年悲欢离合史《彩云之南三英烈寻踪》专著,也在故居为参观者纪念收读。

各个展厅内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和陈列的遗物、信件、书籍等,展示王复生、王德三的事迹,全面、形象地再现了三英烈可歌可泣的历史壮举,真实、生动地还原了马列主义播火先驱的伟大历史业绩,真挚、感人地再现了三英烈光辉形象,是一个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意义的展览馆。

透过一件件印满岁月痕迹的文物,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照片,王式雄老师一次次湿润着眼眶的解说,每一个到烈士故居参观的人,无不屏住呼吸,不时擦着泪花,经受了英烈故里的红色洗礼。

我深深哀挽逝去的三英烈英灵,我们在三英烈故居感受心灵的震撼,在三英烈故居经受英烈故里的红色洗礼,对三英烈为国家为民族奉献青春、热血和生命的精神充满无限的敬意。

责任编辑 王丽敏

猜你喜欢
马列主义先驱故居
《马列主义五大名著汇刊》:见证刘少奇寻找真理之路
循着先驱足迹 跟党走向未来
勇闯火星之登陆先驱
卫立煌故居
肿瘤预防事业的先驱
魂兮归来返故居
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指导实践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共产党指导思想的来龙去脉
两代帝师归寥落——翁同龢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