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作业

2012-04-29 00:44毛华君
关键词:出版社课文作业

毛华君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只注重于学生的写,比较单调、乏味,有的老师往往将一些背诵改为默写,听说的训练改成了写作;作业的内容也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范围,日趋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这就大大地减弱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只忙于应付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设计的作业就应该灵活新颖,富有情趣,吸引学生。本学期笔者针对班级情况,设计了一些创新性的作业。

一、仿一仿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在学完课文后,可布置一些仿写性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模仿中创新。如学习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后,可让学生写自己家乡的春节。学生在仿写中不但提高了写作能力,而且能更加深刻领悟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二、改一改

求异思维是对思维定势的否定,它能体现出独创性与新颖性。如学完《灯光》一文后,我设计如下问题:假如郝副营长没有划着火柴,点燃那本书,那结果会怎样呢?以此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能使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三、演一演

对于一些思想教育性很强,情节生动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自愿组成小剧组编成课本剧。 演一演,让学生更直接地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激活思维,激发创造力。例如学习《月光曲》一课后,老师可以改编好剧本,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加深对课文的感受体验。这样既增强了课文的艺术感染力,又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

四、 试一试

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让语文作业与科学实践相结合,将学习中的感悟、思考借助动手实践外化,从而深入、科学地理解、验证。如学了《乌鸦喝水》《称象》,在课后作业中设计按课文提示的步骤做个实验,让学生在边动手边动脑中复习了课文知识。这样的作业,学生是乐此不疲呀!

五、读一读

主张“多开放,少束缚”,鼓励学生阅读他们所喜爱的各种健康的读物,让他们轻松愉快地经历阅读的过程,有效地引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名家名篇。如学习《三顾茅庐》等名著中的选文时,可鼓励学生阅读原著《三国演义》,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其二,指导学生阅读其他各类书刊,包括中外名著、散文、诗歌等等,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搜一搜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培养孩子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与现代化多媒体收集信息的能力至关重要。在学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留预习作业,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做成资料卡。卡的大小要求是一样的,卡须有一定厚度,以便学生整理保存,我告诉学生这就是他们的财富。不要小看学生做成的这张小小资料卡,里边可渗透着孩子们不少的汗水。比如: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时,笔者就让学生上网查询。①“镭”的特点,它对人类的作用。②居里夫人的家庭、生活状况等。这样,为教学课文打下了基础。当然,学生是有差异的,搜集的资料可多可少。不过,通过上课时的生生、师生交流,便达到了资源共享。

七、看一看

小学语文课本的内容虽然丰富,但是知识毕竟有限。因此,课内必须与课外相结合,“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语文作业的布置不能让语文学习与现实生活脱离。教师要让作业生活化,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让学生多看、多听、多感受,积累学习语文的素材。学习完《秋游》一课后,我让学生在自己周围去观察发现秋天到了,哪些地方有了变化。布置这些非书面作业,让学生用眼观察,用心纪录,认真思考。让学生在课余、课外通过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以巩固、应用、深化所学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因此,作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多形式相结合,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符合他们好奇、爱动、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语文技能的培养与活动相联系,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并渐渐地迷上学。

参考文献

1.赖新元 《做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2.王一军 《中国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年

4.朱自强 《小学语文文学教育》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年

5.王益民 《有效作业从教师亲手设计开始》《中国教育报》 2008年7月25日第5版

6.《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喜欢
出版社课文作业
内卷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等待……
背课文的小偷
快来写作业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背课文
作业
石油工业出版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