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夜月》的芳香之旅

2012-04-29 21:15梁文涛
关键词:张若虚思绪美景

梁文涛

《春江花夜月》是高二学段进行选修课时绕不过去的名篇。唐代诗人张若虚根据乐府旧题写的这首长诗,被现代诗人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然而尴尬的是,第一次给上届学生讲解本篇时失败了,学生们没有多大兴趣。后来我想明白了,其实自己在课堂上的讲解仍然是照本宣科,自己都没有理解《春江花夜月》的精髓,当然无法让诗歌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

而今这届学生又该学习本篇了,我决定让自己先当一次学生,看看他们如果作为讲解者,是怎样抓住同龄人的心的。有一个班的学生讲了三课时,精美的图片、经典的鉴赏文字、名家的朗诵、优美的乐曲,还是让讲台下的学生一头雾水。作为听讲的我却有所领悟,也让我理清了讲授本课的思路。于是,我又用一节课时间带着学生重新走进《春江花夜月》,进行了40分钟的芳香之旅。

我首先让学生数带“月”字的句子,然后明确:全诗一共36个单句,其中15句带有“月”字,虽然21句不含“月”,但是我们看到这21句都是围绕着月,写月之踪迹,月下之景,月下之人,也可说是句句含月,紧紧围绕着月夜在写景抒情。

先来看看诗人眼中的月下美景如何?因为有了前面学生的讲解和准备的精美图片,此时学生们都不约而同说出了“宁静”“淡雅”“柔美”等词汇,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为强化这种印象,我说,张若虚月夜下的春、春江、江花、花月,不同于白居易的日光下的春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蓝”是那般绚丽璀璨,生机勃勃,而“春江花月夜”是恬静的,素雅的,澄明的。

我接着引导学生去发现,张若虚笔下的月光都照到了哪些地方。学生在诗句中找到了“海上 ”“江流”“芳甸”“花林”“空里”“汀上白沙”“江天”“空中”以及后半部分的“明月楼”“妆镜台”“捣衣砧”“海雾”甚至“碣石潇湘”等等明确表示地点的词汇,却没有发现“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中“何处”“何年”的深意。我启发学生:相关的“滟滟随波千万里”“江畔何人初见月”这两句里的“千万里”和“初见”,表明诗人的思绪已从眼前的实景联想到了千里之外的、千年万年之前的虚境,他在想象,凡是月亮照到的地方,都会有流光,都会有美景,而最早看到这些美景的人是谁?他们在哪?“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类绵延,千万年之后的人类仍然会守望着这轮明月。此番对于词句的逐层分析,我已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作者的思绪中。

我仍然从诗句出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宇宙观。我问学生:此诗除了句句带“月”,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学生恍然,疑问句最多,“何处”“何年”“何人”“谁家”等字眼不时出现。我明确,这说明作者在这个月明之夜一直在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诗人在思考人类的本初,在思考人类的未来,“初见月”的那个个体生命已经消失,“无穷已”的人类还在不断绵延。换句话说,他在思考宇宙间天、地、人的关系。在这样一个有月亮陪伴的星球上,什么是瞬间、什么是永恒,面对个体生命的瞬间,和人类整体命运的永恒,面对宇宙的永恒,作者的态度是什么,他的态度和苏轼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以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所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通过讨论分析,学生基本体会到了鉴赏文字里的解析,“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类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这一课结束了,带领学生理解感悟诗歌美境的芳香之旅也结束了,而我个人对于教学探索的芳香之旅还没有结束,我体会到如下两点:

首先,在解读文本上,教师不应把名家的鉴赏强硬地加在自己和学生头上,而应把文本和名家的解读吃透,咀嚼消化,让它们真正变成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当然,这种带着个性化的解读绝不能凭空想象,生硬捏造,否则就是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其次,在这个4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我找到了“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的关系”。学科逻辑包括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与学生适配,也就做到学科逻辑与学生心理逻辑相互沟通了。我基于前面学生的讲解,不再拘泥句意的翻译,而是追求景、理、情内在的逻辑关系,追求“顶峰”的意义,这个教学目标与教学难点才是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把前人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从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常规顺序入手,引导学生从显见的词句中发现作者隐藏的思绪,比如句句含月,意味着作者的思绪一直围绕着月亮这一事物;疑问句式,意味着诗人由眼前的景物生发了更广更深的思考。顺着这样的思考,学生自然触摸到了诗人对宇宙对人类的思考,对瞬间对永恒的感悟,对亲情对爱情的讴歌。

这一次的《春江花月夜》品读完毕,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能在主题上还会有新的发现,在教学过程上也会有更好的方法。希望这些方法能运用到更多的课堂上,以期更好的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兴趣,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空间,引发他们对中国文学的感性认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张若虚思绪美景
思绪
筼筜美景
独特美景
池塘边静静的思绪
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等腰直角三角形让我思绪飞扬
海洋美景
王小奇送画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