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语文味”的有效课堂

2012-04-29 21:15林淑玲
关键词:语文味语感美的

林淑玲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还要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这些要求,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有情感,要有美感,要有语感,要上出 “语文味”。那么,如何上出“语文味”呢?对此,我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开启情感之门,生发“语文味”

强调语文课要富有情感,要让丰富的情感激荡于课堂,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情感色彩,如果在语文教学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评这种情感,学生就不能对文章所描写的人物形象、景物、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古人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名篇佳作,之所以传诵不衰,就是饱蘸作者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他们的情感体验,激起了读者感情上的共鸣,而情感的生发又是理解作品的催化剂。如:品读《桂花雨》,就要引领学生体验浓浓的思乡情;品读《地震中的父与子》,就要引领学生感悟亲情的可贵……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因此把握文学特性,注重情感的激发与感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品味语言之美,酿造“语文味”

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因素得天独厚。这里既有课文内描述的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景色、人物、故事……也有语文独有的语言文字的美,同时,还有充分体现教师教学自由创造的教学美。 要引导学生进行领悟,体验,品评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节奏匀整的诗文,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感染;要引领学生品味领略写景美文中自然的美,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要以舍己为人,英勇献身,助人为乐,品质善良的人物为榜样,提高自己审美的价值观……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描绘了春天雨后清晨的情景,画面优美,诗意盎然。诗人写景不像一般人那样直接写眼中所见之物,而是通过他的所闻所想去推想描绘,让读者从他的所闻、所想的描绘中去体验。又如:《穷人》一文则通过质朴善良的渔夫形象的挖掘,不仅使学生了解了人物,而且受到了美的熏陶与感染。 当然,如果语文课堂上,教师的声音是美的,服饰是美的,教学亲切而生动,浅显易懂,有趣而有味,更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给学生以美的震撼。

三、感受音调之韵,彰显“语文味”。

“读”是感悟的最好方法。“读”不仅能对文章内容进行把握,更能对语言文字的音韵美、节奏美、韵律美进行欣赏、品评。在阅读教学中,要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以类似的情感体验,去领悟作者自我抒发或从旁描述的出神入化,把握作者内心所感的至真至诚,从而激发敏锐的语感。 教学《桂林山水》时,我用富于音乐感的优美甜润、柔和动听的声音讲课。那有节奏、有韵味的声音引导着学生情绪的节奏、情感的律动。学生似乎听到清静的、优美的、秀丽的漓江水轻轻流淌的节奏、音调。

四、创造文字魅力,渲染“语文味”

教学语言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艺术。它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表达审美观念,生动形象地引领学生体会文本意境,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诗人用意境形象说话,画家用绘画形象说话,教师应该用教学语言所描绘的“教学形象”来“说话”。如:《金色的鱼钩》,教师用语言所描绘的老班长等一系列形象和那一幕幕有声有色的生活画面,逐渐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们似乎能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学生们经过反思、联想、类比,眼前似乎挺立着那弓腰驼背、瘦骨嶙峋、满脸皱纹的老班长等一系列人物的光辉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讲,教学语言是教师“心灵的直接抒发”——言为心声,带有情感的语言最能直接激起学生的情感,引起他们的联想,唤起他们的审美体验。因此,教师应是驾驭语言的高手。 总之,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味”来,使学生不仅获得“语感”,更获得“美感”和“情感”,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一节优秀的语文课,应像天边的朝霞,五光十色、绚丽多姿;也应像一首绮丽的小诗,和谐压韵、抑扬顿挫;还应像一幅斑斓的画卷,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更应像一曲动听的乐章,悠扬婉转,活泼欢快。

猜你喜欢
语文味语感美的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