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定心汤治疗室性早搏46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2-08-21 13:31范红玲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2期
关键词:定心乳香病证

范红玲

(河南省中医院心病科,郑州 450002)

过早搏动(Premature Beat简称早搏),又称期前收缩,它既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资料显示,早搏在一般人群的发生率为3.6% ~5.0%,在成人各种心律失常中,约占 12.3% ~ 27.2%[1],而室性早搏是早搏中较为常见的1种,多数早搏患者可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针对早搏患者的临床症状特点,笔者运用张锡纯定心汤加味治疗室性早搏4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2010年6月到2011年3月期间我院76例室性早搏患者,其中门诊病人54例,住院病人22例,年龄在26岁 ~75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心悸、胸闷、心烦、头晕、乏力症状,其中治疗组46例,男性22例,女性24例,平均年龄 54.2岁 ±6.8岁;对照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8.7岁 ±4.2岁,2组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心电图及 Holeter结果,标准参照1998年黄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五版《临床心电图学》。

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卫生部2002年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心悸病的辨证标准:自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兼症:伴有胸闷不适、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脉可见数、促、结、代、缓、迟,证属心脾两虚夹有瘀血证型。

2.3 纳入病例

符合西医心律失常(室性早搏)诊断,24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数>500次/24h;中医诊断为心悸,辨证为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者。

2.4 排除病例

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严重贫血、严重电解质紊乱、洋地黄中毒疾病及严重心律失常,伴阵发性室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

3 治疗方法

治疗组46例在原发病治疗基础上,用加味定心汤治疗:生黄芪15g,龙眼肉30g,酸枣仁15g,柏子仁12g,山茱萸 15g,远志 12g,生龙齿 20g,生牡蛎 12g,生乳香3g,生没药 3g,丹参 30g,茯神 15g。若兼有胃脘不适者,去乳香、没药,加砂仁6g,焦建曲15g。加水煎取汁300ml,每日1剂分2次口服。对照组30例进行原发病基础治疗。2组病人均不服用抗心律失常西药,疗程1个月。

4 疗效标准

疗效判定以用药前和用药1个疗程后患者症状,即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缓解情况来判定。参照1988年《心脑血管疾病研究》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疗效参考标准[4]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4h动态心电图示早搏减少75%以上;有效:治疗后症状较前改善;24h动态心电图示早搏次数减少50% ~75%;无效: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标准。

5 结果

5.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表1显示,经 χ2检验 P=0.034<0.05,有统计学意义。

5.2 2组室性早搏疗效比较

表2显示,经 X2检验 P=0.074>0.05,无统计学差异。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1 2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 讨论

定心汤乃张锡纯治疗心虚怔忡之方。张氏认为心藏神,心之气血亏损,神明涣散不能自主而怔忡之疾作焉。据笔者临证观察,室性早搏患者心悸症状多为主症,且呈阵发性、多发性,常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病性分虚证、实证及虚实夹杂证。在门诊中所见大多患者病程较长,久病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及肾,肾阳亏虚,则心阳失其温煦;脾气虚则肺气亦虚,不能助心行血,则心脉运行不畅,心神失养,故临床以心脾两虚兼有血瘀证较为常见。方取定心汤,重在益心气、养心血、通心络、镇心神。定心汤方中龙眼肉补心血;枣仁、柏子仁补心气;龙骨入肝以安魂,牡蛎入肺以定魄,魂魄者,心神之辅弼,龙牡与萸肉同用,能收敛心气之耗散,并三焦之气化而团聚;又因心以行血为用,心有舒缩之运动,启闭之开合,若用药一味补敛,恐于舒缩启闭之运动有碍,故又少加乳香、没药,取其流通气血以调和之。同时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龙眼肉有抑制中枢、镇静催眠、改善智力活动等作用;柏子仁、酸枣仁、龙骨、牡蛎均能降低大脑中枢神经兴奋性,减慢心率,具有镇静催眠之功效;乳香、没药均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微循环,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控制心悸的发生。

表2 2组室性早搏疗效比较

笔者临床将龙骨改为生龙齿加强重镇安神定悸之功,同时加生黄芪以健脾益气,茯神养心安神,远志安神、交通心肾;若兼有胃脘不适者去乳香、没药,加砂仁6g、焦建曲15g,以化湿和胃消食。诸药合用,一则补益心气,二则活血通络,三则宁心安神,补而不滞,通而不过,证治合拍,可加强定心汤对心悸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显示,加味定心汤可有效改善心悸证候,减少早搏次数作用,可予临床推广。此方较为平和,不论虚证、实证皆可化裁用之,能提高临床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

[1]胡大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快速心律失常作用[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0,18(3):147-148.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9.

[3]王净净,龙俊杰.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62.

[4]陈可冀.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00-301.

猜你喜欢
定心乳香病证
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自定心中心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双联式准等速大角度传动轴的定心球 PV 值研究
乳香,阿拉伯人抗疫的“白色黄金”
乳香如何跃升“国民香料”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捆都而(乳香)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