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本主义的巩固化到理性化再到扩大化——浅论人本主义对城市设计发展的影响

2012-08-21 10:15徐去非
关键词:理性化宪章语汇

文 炜 ,徐去非

(1.湖南大学 建筑学院,长沙 410000;2.湖南理工学院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湖南 岳阳 410006)

我们生活的环境总体上来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大自然赋予的天然环境,一是由人造物充斥的人造环境.我们的祖先生活在天然环境中,而我们则更多地生活在人工构筑物的环境中.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可以简单归纳为,我们的生活从单调地依赖于大自然的赠与,逐渐转变成为更多地依靠人类自身创造出的物质产品,表现为人类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中的人工成分越来越多.城市,是区别于自然环境的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工环境.所以,城市也必然要肩负起成为包容、衍化、彰显人文精神的载体的历史任务.相互的,城市的发展也必然会跟随着人文精神转变而改变方向.

1 人本主义引领着城市设计发展

历数历代城市设计的观点,无不彰显了人本主义思想,它们都坚持的基本理念在于人是城市的主体,适应人的需求是城市规划的最基本要求.在笔者看来,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以及北京宪章的规划理念的根本依据分别体现在,人本主义的巩固化、人本主义的理性化以及人本主义的扩大化.它们三者是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源远流长的理性主义思想,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根本思想在于强调人的至上性,认为人是自然界的唯一主体,人们可以凭着自己的能力去征服自然、改造世界.在城市设计的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中,从来没有脱离过对于人本主义的探讨.

《雅典宪章》颁布于1933年,作为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它把“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作为城市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极大地巩固了人本主义对于城市规划设计理念的影响的重要地位.雅典宪章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归纳为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人日益增长的需求要通过自身对自然的改造来满足,表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然而,就今天来看,雅典宪章没有对自然环境本身引起足够的重视,它一味地强调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进步,却忽视了城市文化自身的多元性特征,这使它的历史局限性比较明显.

然而,在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雅典宪章》过于激进的理念进行了理性化的修正,展现了人本主义的理性化成果.宪章首先否认了《雅典宪章》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统治关系,而是认为人与自然应当建立和谐的发展关系,因为人类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然资源,所以必须尊重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存在,以维持基本的生态平衡.它既表明了对自然环境和其他非西方文化体系的尊重,也深刻地反思了之前太过于依赖技术的城市规划观念.它“代表的是理性派所没有包括的,单凭逻辑所不能分类的种种一切”.很明显,在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的探讨中,《马丘比丘宪章》秉承了一种更为客观的理性化态度.

再到1999年,国际UIA大会上在北京召开,会上,吴良镛先生起草了《北京宪章》,它深入探讨了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和消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人本主义精神,即我们不应该只是单纯地把人作为唯一的城市发展主体,而是应该扩展人本主义的概念,把人和环境看做一个整体.反过来,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综合产物,城市中的建筑构成了城市的实体空间,同时也构成了城市设计研究的主要实际载体.近些年来,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已经产生较大的观念性转变,当代建筑已经不仅仅只对建筑物本身产生关注.更多的,建筑师会上升到整个城市和环境的高度去思考建筑行为.这就使建筑活动涵盖了更为丰富的意义,它不仅包括建筑单体,还涉及人的社交活动与价值观.总的来说,《北京宪章》表明了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建筑的可持续发展等综合因素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

很明显,人本主义理念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层面,同时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2 人本主义精神扩展有利于挖掘与解决当今城市设计矛盾

城市设计的发展经历这么多年的变迁,其设计焦点已然涵盖了太多太多的方面.从最初二战后人口城市化进程加速时所需的大量住宅诉求,到 70年代时人们希望调节人与环境之间尖锐矛盾的关系,从而进行了对人本精神的理性化过程,再到如今发展中国家从城市的“大发展”到“大破坏”再到“大转折”中,认识到的科技的双刃剑作用.建筑师们根据人本主义扩展的概念,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广义建筑学的思想与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进程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带来了人与城市间,人与自然间的各种矛盾,如全球化与地域化、灵活性与稳定性等,其中文化的地域性矛盾以及新老建筑语汇特征的矛盾无疑最为突出.对人本主义精神的重视会让我们更加容易找到问题和解决方法.

2.1 文化的地域性矛盾

大自然可以没有人而存在,城市则不能离开人.我们建造建筑实体,并不是形成城市的根本原因,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要构筑一个容器来承载人类文明.所以人文精神就成为组成城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幸的是,我们常常忽视了这一基本原则.人文精神既是人类生存理想、自然情感或审美趣味的凝结,当然应该包括善待先人的遗赠、维护自然生态及景致的因素.然而在近几年的城市营造活动中,精神需求屡屡被忽视、历史文脉被粗暴地割断的现象不时存在.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古建筑被一个个的拆毁,然后代以一座座假古董的可笑情景,许多建筑师幼稚地认为那就是古代建筑文化的保护了(图 1).我们可以看到会有一些建筑师固执地把一座座大屋顶扣在现代主义混凝土方盒子上,搞出了一栋栋不中不外,不伦不类的“混血类”建筑,同时骄傲地宣称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模式地“现代延续” (图2).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建筑师把建筑设计看成了单纯的模仿复制,一味地崇尚工业化主义建筑,让城市中的建筑千篇一律,塑造了一片片地钢筋混凝土森林.(图3)

图1

图2

图3

其实中国的城市建设是存在先天桎梏的,在我们开始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之前,各种外来的城市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就已经占据了我们的头脑.然而外来的东西毕竟无法代表中国本土的时代特征,在面对外来思想的侵袭时,不管我们是采取比较极端的全盘附和的态度,或者是比较中庸地只取其片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本土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也就是常说的“丢了民族建筑的魂魄”.我们需要思考:如果只是简单地一味跟随中国古代建筑思想、模仿民族建筑固有的形式,还能够明确地体现当代社会的特征吗?如若是盲目崇拜西方理念而完全无视中国源远流长的建筑历史,又怎么能体现民族特征呢?

而正如吴良镛先生所说,“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的建构使得建筑师能在较为广阔的领域内寻求设计的答案.”当我们把人文主义精神进行扩展,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层面,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许多的层面都将被融合为一体,进行整体的考虑,新的建筑学将驾驭远比当今单体建筑物更加综合的范围;也正是这种广义的、综合的观念和整体思维,会让建筑规划师在广阔天地里寻找新的专业结合点、解决问题、发展理论.

所以拒内排外都不可取.对内要深入挖掘,寻找传统形式的强烈符号,对外要辨证分析而不是全盘拷贝.这样才能使地域性建筑的形象强烈而独特,同时又能使它能真正承载时代特征.

2.2 新老建筑语汇的矛盾

30多年来,中国的城市化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过快的城市人口增长压缩了建筑艺术的“质”,膨胀了房屋建造的“量”,许多建出来的房子无法称之为建筑,因为它没有承载城市的文化,没有体现当代社会的特征.从学习建筑设计伊始,我们惊叹于许多建筑师一天做一套方案的神奇能力,深圳十天一楼的超级速度,到现在的见怪不怪,依葫芦画瓢,太多的人只会运用已成的老的建筑语汇,而完全不会想着如何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创造新的语汇形式.从人文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建筑有着太多的遗憾之处,不计其数的建筑亵渎了城市与社会的尊严.

当我们回头看当今的城市,会发现它们大多数是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城市,是交通堵塞极其严重的城市,是生态环境被破坏得支离破碎的城市(图 4).人文精神在城市载体中的缺失,直接影响了他的寄居者,让人忧心忡忡.

图4

城市与它的内部寄居者有着紧密的联系,城市会和城市的居民聊天,告诉他们周边的城市存在什么问题,告诉他们代表老的历史诉求的建筑语汇已经无法消除新的矛盾,新的语汇应当应运而生.

而正如广义建筑论所论述的:“在承认这些矛盾的前提下,辩证地对其加以处理的尝试.”历史的进程甄选出经典,时间的积累产生出变化,创新的前提也是基于旧有建筑语汇上的传承与发展.我们学习过很多传统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材料,比如大屋顶和山墙,比如瓦片与砖块,让人一看见就产生共鸣.然而如今许多建筑学习者,只是肤浅地关注如何简易地复制当时流行的风格,而不去探究形式形成背后的深层原因,没有灵魂,我们复制的不过是滑稽的空壳.所以传统形式之于我们,会是设计灵感与建筑独特性的源泉,所以完全弃之不用是不合理的.但同时它也会是限制我们创新的惰性因素.因此全盘模仿也是不理智的.毫无疑问,新的建筑语汇要立足于旧的语汇,并明确地表现出当今人类建筑文明的特征.或许这会是一个漫长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我们必须明白创新的相对性,必须意识到新的东西要基于已有的老东西.我们应该跟随历史的脚步,在已有的建筑价值体系中不断注入新的元素,从而确保我们今天的产物会成为今后有借鉴价值的历史.

好在近年来,一批被称为“营造新生代”的中国建筑师逐渐成长了起来,扛起了中国建筑设计的大旗,他们的作品重新塑造了一系列的城市与建筑空间,使中国建筑的符号更加鲜明化与多元化.比如王弋做的万科第五园,他充分诠释了中国经典建筑语汇的精髓,又加以改变创新,让第五园不但带有东方园林柔美自然的神韵,也不失现代建筑的简洁大方 (图 5).同时,也有一批外国建筑师为为我们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设计理念.比如库哈斯设计的CCTV新楼,他创造性地将广播、演播室和节目制作、行政管理和新闻的全过程串联成为一条完整的圆环式流线,从而延伸出了“大裤衩”的建筑形式,让人印象深刻.再比如由赫佐格和德梅隆设计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馆“鸟巢”,纯粹的形体与复杂的钢制构件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明确地表明了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建筑建造技术.毫无疑问,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建筑必然会带给后人更多的信息,同时也会带给城市更多的活力.

图5

3 结语

西欧文明起源于雅典,独立的文化体系诞生于马丘比丘,而人类古老的智慧一直在北京延续着.如今,在三地签署的《雅典宪章》、《马丘比丘宪章》和《北京宪章》,所表现的核心价值观都起源于人本主义,同时又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在人本主义向理性化和扩大化的发展进程中,城市规划理论开始重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与矛盾,并努力使各方和谐发展.在当今中国,城市化进程仍旧快速进行着,城市设计的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特殊环境中,人文主义作为根本价值观,必然会对我们探求解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向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 赵光宇,马 晖.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对居住问题的历史性思考[J].华中建筑,2000,03

[2] 高 涵.浅析现代城市规划理念的发展与变迁—以城市规划三大宪章为视角[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3] 张永仲.宪章的演进—辩证解读20世纪建筑的三大宪章[J].建筑,2001,09

猜你喜欢
理性化宪章语汇
福安土白语汇的语言年代学考察
Enhancing von Neumann entropy by chaos in spin–orbit entanglement*
带着老伴走天下
《欧盟基本权利宪章》直接效力问题研究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结社革命”背后的幽灵:非营利部门的理性化及其成因
向大师致敬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能否迎来“春天”?
论人事管理程序化